跳转到内容

一望而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熟語「一望而知」或者說「當我一看到我就知道了」(英語:I know it when I see it)表達的是在事物缺乏明確的定義及屬性時,仍人試圖在這種情形下對其分類的一種方式。

這種表述至少自19世紀起就已經算常見了。與此類似的短語有出現在亞瑟·柯南·道爾所著的小說《巴斯克維爾的獵犬》之中。在故事中,故事角色歇洛克·福爾摩斯在評價畫作時說:「我一看我就知道(這些畫作)好在哪兒,並且現在就看出來了」。

1964年,在雅格碧利訴俄亥俄州案中,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波特·斯圖爾特中應用了該短語以描述他對色情作品的判定標準。[1][2]在解釋為何本案所涉及的內容在羅斯測試英语Roth test中不屬於淫穢內容而屬於不受審查的受保護言論時,斯圖爾特寫道:

我當前應當不會去再進一步嘗試去定義那些被包含在速記說明(硬調色情)中的材料類別——或許我永遠都沒法成功地做到這點——但是當我一看到它我就知道了,這個案件中的電影顯然不是(那種色情製品)。[3]

這句話也成為了美國最高法院歷史上最有名的短語之一。[4]不過要注意的是,雖然「當我一看到它我就知道了」或者「一望而知」這句話以對「淫穢」內容的測試標準而廣受引用,但是在他簡短的評論中並沒有使用「淫穢」一詞,而是在表示他一看到時就知道事物是否符合「硬調色情」。[3]

斯圖爾特的「一望而知」標準因其「現實而勇敢」[5]並且坦率直白而受到讚譽。[6]但另一方面,由於其所含的個人主義的主觀任意性,該標準也被批評為可能存在謬誤。[7][8]

歷史[编辑]

參見[编辑]

  • 鴨子測試:一種以事物的可辨別特徵來分類的方法。
  • 溯因推理:事實推理到最佳解釋的過程。

參考資料[编辑]

  1. ^ Lattman, Peter. The Origins of Justice Stewart's "I Know It When I See I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 2007-09-27 [2024-06-26] (英语). 
  2. ^ admin-ectnews. SCOTUS: From Pornography's 'I Know It When I See It' to Social Media's 'I Don't Get It'. E-Commerce Times. 2010-12-08 [2024-06-26] (美国英语). 
  3. ^ 3.0 3.1 Jacobellis v. Ohio, 378 U.S. 184 (1964). Justia Law. [2024-06-26] (英语). 
  4. ^ Gewirtz, Paul. On "I Know It When I See It". The Yale Law Journal. 1996-01, 105 (4). doi:10.2307/797245. 
  5. ^ Harry Kalven. A Worthy Tradition: Freedom of Speech in America. 1988: 40. 
  6. ^ Law and Literature: A Misunderstood Relation. 1988: 308. 
  7. ^ Baskin, Barry. Implicit Bias in the Courtroom (PDF) (演讲). 2018 Afternoon Plenary Speakers. Contra Costa County, California: Contra Costa County Bar Association. 2018-11-16 [2018-11-29] (英语). 
  8. ^ Goldberg, William. Two Nations, One Web: Comparative Legal Approaches To Pornographic Obscenity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United Kingdom (PDF). Boston University Law Review. 2010, 90: 2121–2148 [2024-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