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元節
香港盂蘭節舉行的盂蘭勝會
汉语名称
繁体字 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七月半
简化字 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七月半
越南语名称
國語字 Vu-lan ‧ Tết Trung nguyên
汉喃 盂蘭 ‧ 節中元
朝鲜语名稱
諺文백중날 · 백종날 · 망혼일 · 중원 · 우라본
汉字百中날 · 百衆날[1] · 百種 · 亡魂日 · 中元 · 盂蘭盆
日语名称
汉字 盂蘭盆 · お盆
名称
盂蘭盆 · 御中元イーランベン[2] iiranben
中元節與盂蘭盆節
中元節祭祀祭品
繁体字 中元節
简化字 中元节
汉语别称㈠
繁体字
简化字
汉语别称㈡
汉语

中元節東亞文化上在農曆七月十五的傳統節日。本來中元節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的時節。佛教傳入後以此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道教則置為中元節,是地官赦罪日。由於佛道二教的影響,加上東亞巫覡宗教及民間信仰習合,中元節所在的月份成為了鬼月。民間俗稱中元節為鬼節施孤節七月半

起源[编辑]

古代在孟秋即農曆七月時,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稱之為「嘗新」、「秋嘗」、「薦新」,以報答神鬼與祖先的蔭庇[3][4]。後來在南北朝時,隨佛教盂蘭盆會和道教地官赦罪說法的盛行,逐漸變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鬼節。

佛教徒在佛歡喜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寶誕,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習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道教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與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脫的儀式目的相似,且同樣符合東亞傳統的孝道,於是佛、道的習俗結合起來[5]

由於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時也是祭祀一切亡靈的日子,佛教法會中的施眾僧又被演變為施餓鬼儀式,後來民間就相傳那一天地府大門打開,陰間鬼魂會被釋放出來,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有子孫、後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養;無主孤魂就四處徘徊找食物。基於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惠及眾鬼的思想,人們紛紛在七月,舉行設食祭祀、誦經作法等「普渡」、「施孤」佈施活動,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祂們為禍人間,又或祈求鬼魂幫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這一天會有普渡的習俗,稱為中元普渡,後來民間更發展為盛大的祭典,同時結合佛教、道教思想和儀式,稱為盂蘭盛會盂蘭勝會中元法會中元建醮[5]

佛教典故[编辑]

「盂蘭盆(avalambana)」是梵語अवलम्बन,「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據《盂蘭盆經》的記載,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眾生離餓鬼苦,生人天中[6]

佛教依照《盂蘭盆經》的說法,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天舉行「盂蘭盆法會」,以供奉佛陀僧人,濟度六道苦难眾生,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7]。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團結夏安居的最後一日,也是僧人自省懺悔自恣英语Pavarana日以及得戒臘(受具足戒後之年數)的受臘日(又稱新歲日)。盂蘭盆會最早從南北朝時代目連救母作功德法會中開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8][9]。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營盆供諸寺」並引用《盂蘭盆經目連救母的故事,《顏氏家訓》亦載「七月半盂蘭盆」,可見得在南北朝時因佛教盛行,盂蘭盆節已經成為民間百姓和士人追思、感念父母、先祖的的節日,並為历代帝王和人民沿襲下來[10]

原本在中國,月十五日除了傳說西漢時創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外,並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日子[11],而另一個也是十五日的中秋節則晚至唐朝、宋朝才變成具有全國性質的節日[12]。每月初一、十五具有特殊的意義,是在佛教傳入中國後,受其在新月、滿月舉行布薩儀式而產生的影響[11]

道教說法[编辑]

道教全年的盛會分三次(合稱為「三元」),認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別稱,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三官大帝的誕辰。

  • 正月十五日稱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舉行賜福的儀式。
  • 七月十五日稱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為亡魂赦罪,但是絕對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減輕了一些,希望他們早日安息。)
  • 十月十五日稱為「下元」——水官生日,是為有過失的人解除厄運。

相傳七月地獄大門開放一個月,所有的無主孤魂全從陰間出來,到陽間接受人民的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度」佈施的祭祀儀式。據《玄都大獻經》,在七月十五日修齋建講(齋戒、講經、轉經),供養十方大聖及道士,就能拔度先亡、釋放一切餓鬼罪魂[13]。因此,道士會在中元節這一天誦經、作法事,以三牲五果超度亡魂餓鬼,使他們得以早日從地獄解脫。

道教的中元節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創造的宗教節日,受佛教「盂蘭盆會」和天師道「三會日」、古靈寶經《三元品戒經》的影響而創立[11][14]

中元普渡[编辑]

中元普渡祭祀

農民於中元節祭田神、土地的習俗一直流傳,加上宋朝三教合流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佛教盂蘭盆會施餓鬼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加上各地巫覡宗教中國巫覡宗教、日本神道教朝鮮巫教琉球神道结合,构成漢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15]

閩南臺灣等地民間,相傳整個農曆七月是「鬼月」[16],是地府大門開放的月份,無主孤魂由冥間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領,從陰間到陽間接受供養。因此各地方都紛紛在這一個月舉行「普渡」佈施的祭祀儀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撫,保佑家宅平安,俗稱爲“鬼節”。

「普度」活動有「公普」和「私普」之分,公普又稱「聯普」,在一些地方稱為盂蘭盆會,是以地方社區、鄉里祠廟爲中心的大型祭祀活動,私普是個人和公司行號自行進行祭祀的活動,活動可長達一個月,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就是為亡魂減輕罪業,增加冥福,希望他們早日安息的祭祀活動。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誕、普度)、七月廿九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薩誕、關鬼門),其他七月的神誕是獨立的,並不結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動。

日期[编辑]

中元節、盂蘭盆節
公曆年份 公曆日期 公曆年份 公曆日期
2014年 8月10日 2029年 8月24日
2015年 8月28日 2030年 8月13日
2016年 8月17日 2031年 9月1日
2017年 9月5日 2032年 8月20日
2018年 8月25日 2033年 8月9日
2019年 8月15日 2034年 8月28日
2020年 9月2日 2035年 8月18日
2021年 8月22日 2036年 9月5日
2022年 8月12日 2037年 8月25日
2023年 8月30日 2038年 8月15日
2024年 8月18日 2039年 9月3日
2025年 9月6日 2040年 8月22日
2026年 8月27日 2041年 8月11日
2027年 8月16日 2042年 8月30日
2028年 9月3日 2043年 8月19日

法會[编辑]

佛家盂蘭盆法會[编辑]

盂蘭盆法會是根據《盂蘭盆經》,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以佛法供養三寶的功德,迴向現生父母身體健康[17]

佛陀的時代,印度婆羅門就會為逝去的亡者舉辦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语Śrāddha[18]。而在中國,《盂蘭盆經》傳入後,由於強調藉由供養十方自恣僧,以報答雙親養育之恩,乃至度脫七世父母的思想,與中國崇尚孝道的倫理傳統相符,因此中國歷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時代,始興盂蘭盆法會[19][20],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時期,法會活動呈現興盛,官民共樂[21]

民間盂蘭盆會[编辑]

現時民間的盂蘭盆會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覡宗教、民間信仰而成,除了原來的普渡意義外,還增添了娛樂成份,變成廟會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戲劇等娛樂活動。例如華人的盂蘭盆會常有神功戲演出,近年也有當代流行表演的「歌台」、電子花車。日本、琉球則有盆踊,朝鮮半島有農樂假面舞等。除了祭祀、娛樂外,一些盂蘭盆會還有團結地區、族群的社會功能。

祭祖與超度法事[编辑]

日本家庭的盂蘭盆節祭品

盂蘭盆節與三節是中華傳統節日祭祖的四大節慶。民間信仰中,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中國大多數地方是七月十五祭祖,少部分地方是七月十四祭祖,十五日祭其他的幽靈。但閩南人的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初一到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限於特定的一天。

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稱為「迎祖靈」。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送回為止。送回時稱為「送祖靈」,華人朝鮮民族越南人琉球人會燒紙錢衣物,稱燒「包衣」,或佛門道教超度法事。在中國的一些地區和日本本土,盂蘭盆節是比清明節重陽節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田神[编辑]

中元時,中國農民用粉團、雞、黍、瓜、菜等在田間十字路口拜祭田神,祝願豐收[22][23]。在河北泊頭市南皮縣的農民會持麻穀至田埂,稱為「薦新」。山西長子縣的牧羊人家於中元節屠羊賽神,他們相信此俗可增加生產羊隻,陽城縣農家以麥屑作成貓、虎及五穀之形祭田神,稱為「行田」。忻縣農民在田埂上掛五色紙祭田神。陝西城固縣中元節是農家會飲的日子,稱為「掛鋤」。延緩鎮農民會選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掛上五色紙旗作為祭田的田旛[24]

各地習俗[编辑]

華人地區[编辑]

華人地區的習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稱「好兄弟」),廣東、港澳稱為「燒街衣」。近代至今部份人常把中元節與盂蘭盆節視為陰森恐怖的鬼節,有不少禁忌時常被拿出來討論[25],例如不要貼牆走、不要在七月搬家或結婚、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但部份禁忌如晚上不要外出等並沒有傳統文化基礎,因為傳統上地官誕不少祭祀和慶祝活動都是晚上進行,與傳統習俗有矛盾。

在某些農村地區保留較多祭祀土地神或田神、祈求豐收的習俗。

臺灣[编辑]

臺灣,中元是相當重要的民俗節日,無論政府機關、公司行號、社區住宅、神壇廟宇,都會在舊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尾日之間,擇日舉辦祭祀活動,以慰在人世間遊玩的眾家好兄弟(臺灣閩南人對遊蕩鬼魂的尊稱),並祈求全年的平安順利。其中,起源於1855年的鷄籠中元祭,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民俗祭典之一,也是第一個被指定為「重要民俗」類國家文化資產的節慶。[26]

香港[编辑]

香港人通常稱這節日為盂蘭節,人們會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並且會燒街衣。各區於七月皆有舉辦盂蘭勝會或中元建醮,離島坪洲便是其中一個地方舉辦中元建醮坪洲中元建醮於每年農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舉行,一連四日,最熱鬧的一天為七月十五日,當日的儀式包括走午朝走龍船放水陸燈擺天席爭奪祭品及化大士王

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地區[编辑]

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地區中,中元節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傳統習俗之外,還有一項特別的表演活動以娛樂鬼魂,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稱之為「七月歌臺」或簡稱「歌臺」。這些歌臺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臨時舞臺,加上音響設備以及燈光等裝飾,並在臺下觀眾席擺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預留給「好兄弟」(鬼魂)的。歌臺表演通常安排於夜晚時分,臺上表演包括詼諧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而且整個農曆七月都有表演[27]

作為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歌臺表演常因過於喧嘩遭到部分週圍居民的投訴而遭到警方警告。此外,歌臺上常出現的一些橋段如愛說黃色笑話主持人、穿著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讓星馬兩地許多人對七月歌臺產生誤解[28]。但這幾年馬來西亞慶贊中元理事會已經禁止表演歌手穿著暴露的服裝以及控制歌台音量以免產生誤會與摩擦。[29]

日本[编辑]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稱「御盆」(日语:お盆おぼん Obon */?),為盂蘭盆會的簡稱。傳統慶祝時間在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間,在明治維新後,一些地區自农历七月十五直接改為公曆7月15日,另一些則改為格里曆8月15日,以較接近農曆原來的日子。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會眾人聚集,跳一種名曰「盆踊」的舞蹈,專注於手部動作。

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華人的清明节

朝鮮半島[编辑]

朝鮮半島的中元節又稱「百中節」、「百種節」、「亡魂節」等,是朝鮮的一個傳統節日,來自中國道教的中元節與佛教盂蘭盆節,然後發展出朝鮮民族特色。相對於中國日本的中元節較著重於祭祖及普渡,朝鮮的中元節則保留較多秋季農夫慶豐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儀式則其次。

越南[编辑]

越南盂蘭盆節除了祭祖、普渡之外,還有感謝母親、對母親表達孝心的意義,這是人們仿效目連救母故事中目犍連對母親盡孝的精神,因此這天也是越南傳統的母親節。這天人們會一家團聚,一起表達對母親的敬愛。日間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團聚,體現越南傳統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精神。晚上則祭祀孤魂野鬼,並且會放水燈。這天人們會茹素,各佛寺也會舉行普渡儀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會到寺院聽僧人講法,父母健在者會在胸前別上紅花,父母已去世者則別上白花[30][31][32][33]

琉球[编辑]

琉球的中元節有迎彌勒(弥勒迎け)的祭禮,琉球人彌勒信仰融入到了琉球神道的龍宮信仰(ニライカナイ)之中,在迎彌勒的祭禮中祈禱豐收。在傳統彌勒節迎彌勒祭禮上,人們戴着布袋和尚的面具,唱着民謠《赤田首里殿內》,期待彌勒的「世果報」(太平盛世)的到來。彌勒節一般在農曆七月十六舉行,現在改為最接近農曆七月十六日的那個星期天舉行。

在一些農村地區,人們會跳一種稱為哎薩的舞蹈,現時這種舞蹈已傳播至整個沖繩本島

相關影視作品[编辑]

注釋[编辑]

腳注
引用
[帮助]
  1. ^ '백중' - 네이트 국어사전:「백중 (百中/百衆)存档副本. [2012-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4). 
  2. ^ 南山俗語-琉球詞和解-.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2). 
  3. ^ 《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
    《春秋公羊傳》:「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烝」
    《詩經.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漢.毛亨.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
    春秋繁露》:「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時,以奉祭先祖也,過時不祭則失爲天子之道也。祠者以正月始食也,礿者以四月食也,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蒸者以十月進初也。」
  4. ^ 陳思達. 陳思達:七月十五中元節.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5. ^ 5.0 5.1 悲天憫人中元祭. 2014年2月3日 [2017年5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9月29日). 
  6. ^ 《盂蘭盆經》:“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施十方自恣僧,願使現在父母,壽命百年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乃至七世父母離惡鬼苦,生人天中,福樂無極。。”
  7. ^ 《盂兰盆经》:“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8. ^ 《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
  9. ^ 《释氏六帖》:“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
  10. ^ 法苑珠林》:“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
  11. ^ 11.0 11.1 11.2 呂鵬志. 中國中古時代的佛道混合儀式.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12. ^ 黃濤. 論中秋節起源於唐朝賞月風尚——兼駁“中秋節源自新羅”說.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13. ^ 《玄都大獻經》:「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地官校戒,擢選眾人,分別善惡,諸天大聖,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簿錄,餓鬼囚徒,一時俱集。以其日夜燒香然燈,照耀諸天九幽長夜八門之中。作玄都大獻,倣玉京山,採諸花果,依以五色,世間所有眾奇異物,道具名珍,綾文錦綺,翫弄服飾,十絕旛幢,寶蓋莊嚴,供養之具,餚膳飲食,百味芬芳,獻諸眾聖,及道士等。於其日夜講說是經,十方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得解脫,一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
  14. ^ 吕鵬志. 靈寶三元齋和道教中元節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考論.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15. ^ 盂蘭盆法會[永久失效連結]
  16. ^ 林仁川、黄福才. 《闽台文化交融史》. 中國: 福建敎育出版社. 1997-11-01. ISBN 9787533420314 (中文(中国大陆)). 
  17. ^ 盂蘭盆法會. [200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18. ^ 增支部10集177經》:「若奴索尼婆羅門對世尊這麼說:「喬達摩先生!我們婆羅門施與布施,我們作亡者供養會(巴利語:Saddha,梵語:Śrāddha英语Śrāddha):『願這布施對親族、親屬的亡者(petā)有益!願親族、親屬的亡者們食用這布施!』喬達摩先生!是否那布施對親族、親屬的亡者有益?是否親族、親屬的亡者們食用那布施?……死後往生到餓鬼界,因為那樣,餓鬼界眾生的食物使他在那裡生存、在那裡存續,抑或從此處的朋友、同僚、親族、親屬呈獻,因為那樣,使他在那裡生存、在那裡存續,婆羅門!這是可能的情況,布施對該處生存者有益」
  19. ^ 《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
  20. ^ 《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21. ^ 《法苑珠林》載:國家大寺,如長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獻供種種雜物及舉盆音樂人等,並有送盆官人,來者不一;而信眾獻盆供者亦多。
  22. ^ 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
  23. ^ 中元節. [201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0). 
  24. ^ 中元節. [201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8). 
  25. ^ Storm.mg. 農曆七月「鬼月」8大禁忌!晚上吹口哨、買房搬家、牽新車…亂踩小心好兄弟找上門-風傳媒. www.storm.mg. 2022-07-19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中文(臺灣)). 
  26. ^ 2022壬寅鷄籠中元祭活動 基隆市文化局. www.klccab.gov.tw.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4). 
  27. ^ 关于电影《881》、七月歌台和陈金浪… Archive.is存檔,存档日期2009-09-08 2009年9月3日查閱。
  28. ^ 新加坡歌台秀越演越火辣 女歌手边唱边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9年9月3日查閱。
  29. ^ 存档副本.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30. ^ THE WANDERING SOULPSYOP TAPE OF VIETNAM. [2014-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31. ^ Back To School Series – A Special Vietnamese All Souls’ Day In My Family. [2014-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32. ^ Vu Lan Festival. [2014-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33. ^ “Mua Vu Lan” – Mother’s Day in Vietnam. [2014-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0). 

參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書目[编辑]

  • 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
  • 盂兰盆会的来源[永久失效連結]
  • 周樹佳《香港民間風土記憶(叁)》
  • Stephen F. Teiser(太史文)著,侯東旭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紀錄片[编辑]

  • 野鬼假期 Les Vacances des Fantômes

尚若白作品,2013年台灣雲林虎尾中元普渡紀錄片。住在虎尾的人們遵循從對岸渡海至台灣的祖先留下的傳統,虔誠地透過各種活動和儀式普渡先人及動物的魂魄,也在片中分享中元普渡的相關知識。

外部鏈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