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元节
香港盂兰节举行的盂兰胜会
汉语名称
繁体字 中元節、盂蘭盆節、鬼節、七月半
简化字 中元节、盂兰盆节、鬼节、七月半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Vu-lan ‧ Tết Trung nguyên
汉喃 盂蘭 ‧ 節中元
朝鲜语名称
谚文백중날 · 백종날 · 망혼일 · 중원 · 우라본
汉字百中날 · 百衆날[1] · 百種 · 亡魂日 · 中元 · 盂蘭盆
日语名称
汉字 盂蘭盆 · お盆
名称
盂蘭盆 · 御中元イーランベン[2] iiranben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中元节祭祀祭品
繁体字 中元節
简化字 中元节
汉语别称㈠
繁体字
简化字
汉语别称㈡
汉语

中元节东亚文化上在农历七月十五的传统节日。本来中元节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的时节。佛教传入后以此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道教则置为中元节,是地官赦罪日。由于佛道二教的影响,加上东亚巫觋宗教及民间信仰习合,中元节所在的月份成为了鬼月。民间俗称中元节为鬼节施孤节七月半

起源[编辑]

古代在孟秋即农历七月时,天子以新收成的五谷,进献于宗庙,称之为“尝新”、“秋尝”、“荐新”,以报答神鬼与祖先的荫庇[3][4]。后来在南北朝时,随佛教盂兰盆会和道教地官赦罪说法的盛行,逐渐变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鬼节。

佛教徒在佛欢喜日供养众僧,以功德回向父母,称为盂兰盆法会,后来这天就有了盂兰盆节的名称。道教出现后,加入了道教相关内容,这天在道教又是中元地官宝诞,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除原有的祭祖习俗外加入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并由个人的祖先扩大至一切亡魂。道教为祖先及亡魂祈求赦罪与佛教作功德令累世父母祖先解脱的仪式目的相似,且同样符合东亚传统的孝道,于是佛、道的习俗结合起来[5]

由于道教的地官赦罪日同时也是祭祀一切亡灵的日子,佛教法会中的施众僧又被演变为施饿鬼仪式,后来民间就相传那一天地府大门打开,阴间鬼魂会被释放出来,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管理。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到家中神主牌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四处徘徊找食物。基于人饥己饥、人溺己溺、惠及众鬼的思想,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渡孤魂野鬼,防止祂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疫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这一天会有普渡的习俗,称为中元普渡,后来民间更发展为盛大的祭典,同时结合佛教、道教思想和仪式,称为盂兰盛会盂兰胜会中元法会中元建醮[5]

佛教典故[编辑]

“盂兰盆(avalambana)”是梵语अवलम्बन,“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所以,“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据《盂兰盆经》的记载,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众生离饿鬼苦,生人天中[6]

佛教依照《盂兰盆经》的说法,在农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举行“盂兰盆法会”,以供奉佛陀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及报谢父母长养慈爱之恩[7]。七月十五日亦是佛教僧团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日,也是僧人自省忏悔自恣英语Pavarana日以及得戒腊(受具足戒后之年数)的受腊日(又称新岁日)。盂兰盆会最早从南北朝时代目连救母作功德法会中开始流行,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即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8][9]。据《荆楚岁时记》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并引用《盂兰盆经目连救母的故事,《颜氏家训》亦载“七月半盂兰盆”,可见得在南北朝时因佛教盛行,盂兰盆节已经成为民间百姓和士人追思、感念父母、先祖的的节日,并为历代帝王和人民沿袭下来[10]

原本在中国,月十五日除了传说西汉时创立的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之外,并不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日子[11],而另一个也是十五日的中秋节则晚至唐朝、宋朝才变成具有全国性质的节日[12]。每月初一、十五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其在新月、满月举行布萨仪式而产生的影响[11]

道教说法[编辑]

道教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水官大帝三官大帝”的别称,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以及十月十五三官大帝的诞辰。

  •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生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
  •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生日,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接受人民的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布施的祭祀仪式。据《玄都大献经》,在七月十五日修斋建讲(斋戒、讲经、转经),供养十方大圣及道士,就能拔度先亡、释放一切饿鬼罪魂[13]。因此,道士会在中元节这一天诵经、作法事,以三牲五果超度亡魂饿鬼,使他们得以早日从地狱解脱。

道教的中元节是糅合佛、道二教因素而创造的宗教节日,受佛教“盂兰盆会”和天师道“三会日”、古灵宝经《三元品戒经》的影响而创立[11][14]

中元普渡[编辑]

中元普渡祭祀

农民于中元节祭田神、土地的习俗一直流传,加上宋朝三教合流道教中元节的祭祀亡者灵魂、佛教盂兰盆会施饿鬼儒家祭祀祖先等活动,加上各地巫觋宗教中国巫觋宗教、日本神道教朝鲜巫教琉球神道结合,构成汉字文化圈的一系列祭祀活动。[15]

闽南台湾等地民间,相传整个农历七月是“鬼月”[16],是地府大门开放的月份,无主孤魂由冥间大神面燃大士普渡真君率领,从阴间到阳间接受供养。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渡”布施的祭祀仪式,希望“好兄弟”(亡魂)得到安抚,保佑家宅平安,俗称为“鬼节”。

“普度”活动有“公普”和“私普”之分,公普又称“联普”,在一些地方称为盂兰盆会,是以地方社区、乡里祠庙为中心的大型祭祀活动,私普是个人和公司行号自行进行祭祀的活动,活动可长达一个月,盂兰盆会或中元普渡就是为亡魂减轻罪业,增加冥福,希望他们早日安息的祭祀活动。特殊的日子在七月初一(开鬼门)、七月十五(地官大帝诞、普度)、七月廿九七月三十(地藏王菩萨诞、关鬼门),其他七月的神诞是独立的,并不结合在普度的祭祀活动。

日期[编辑]

中元节、盂兰盆节
公历年份 公历日期 公历年份 公历日期
2014年 8月10日 2029年 8月24日
2015年 8月28日 2030年 8月13日
2016年 8月17日 2031年 9月1日
2017年 9月5日 2032年 8月20日
2018年 8月25日 2033年 8月9日
2019年 8月15日 2034年 8月28日
2020年 9月2日 2035年 8月18日
2021年 8月22日 2036年 9月5日
2022年 8月12日 2037年 8月25日
2023年 8月30日 2038年 8月15日
2024年 8月18日 2039年 9月3日
2025年 9月6日 2040年 8月22日
2026年 8月27日 2041年 8月11日
2027年 8月16日 2042年 8月30日
2028年 9月3日 2043年 8月19日

法会[编辑]

佛家盂兰盆法会[编辑]

盂兰盆法会是根据《盂兰盆经》,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以佛法供养三宝的功德,回向现生父母身体健康[17]

佛陀的时代,印度婆罗门就会为逝去的亡者举办供养会(巴利语:Saddha,梵语:Śrāddha英语Śrāddha[18]。而在中国,《盂兰盆经》传入后,由于强调借由供养十方自恣僧,以报答双亲养育之恩,乃至度脱七世父母的思想,与中国崇尚孝道的伦理传统相符,因此中国历代帝王的提倡而盛行不衰。南北朝梁武帝时代,始兴盂兰盆法会[19][20],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唐朝时期,法会活动呈现兴盛,官民共乐[21]

民间盂兰盆会[编辑]

现时民间的盂兰盆会或中元普渡大都是糅合佛、道、巫觋宗教、民间信仰而成,除了原来的普渡意义外,还增添了娱乐成份,变成庙会形式的祭典,有歌舞、戏剧等娱乐活动。例如华人的盂兰盆会常有神功戏演出,近年也有当代流行表演的“歌台”、电子花车。日本、琉球则有盆踊,朝鲜半岛有农乐假面舞等。除了祭祀、娱乐外,一些盂兰盆会还有团结地区、族群的社会功能。

祭祖与超度法事[编辑]

日本家庭的盂兰盆节祭品

盂兰盆节与三节是中华传统节日祭祖的四大节庆。民间信仰中,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中国大多数地方是七月十五祭祖,少部分地方是七月十四祭祖,十五日祭其他的幽灵。但闽南人的祭祀活动一般在旧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底之前进行,并不限于特定的一天。

某些地区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祖先灵魂回家,称为“迎祖灵”。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称为“送祖灵”,华人朝鲜民族越南人琉球人会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道教超度法事。在中国的一些地区和日本本土,盂兰盆节是比清明节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

祭田神[编辑]

中元时,中国农民用粉团、鸡、黍、瓜、菜等在田间十字路口拜祭田神,祝愿丰收[22][23]。在河北泊头市南皮县的农民会持麻谷至田埂,称为“荐新”。山西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他们相信此俗可增加生产羊只,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祭田神,称为“行田”。忻县农民在田埂上挂五色纸祭田神。陕西城固县中元节是农家会饮的日子,称为“挂锄”。延缓镇农民会选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作为祭田的田旛[24]

各地习俗[编辑]

华人地区[编辑]

华人地区的习俗主要是祭祖以及祭祀孤魂野鬼(又称“好兄弟”),广东、港澳称为“烧街衣”。近代至今部份人常把中元节与盂兰盆节视为阴森恐怖的鬼节,有不少禁忌时常被拿出来讨论[25],例如不要贴墙走、不要在七月搬家或结婚、晾衣服不能留到半夜,但部份禁忌如晚上不要外出等并没有传统文化基础,因为传统上地官诞不少祭祀和庆祝活动都是晚上进行,与传统习俗有矛盾。

在某些农村地区保留较多祭祀土地神或田神、祈求丰收的习俗。

台湾[编辑]

台湾,中元是相当重要的民俗节日,无论政府机关、公司行号、社区住宅、神坛庙宇,都会在旧历的七月初一到七月尾日之间,择日举办祭祀活动,以慰在人世间游玩的众家好兄弟(台湾闽南人对游荡鬼魂的尊称),并祈求全年的平安顺利。其中,起源于1855年的鸡笼中元祭,是台湾历史最悠久的民俗祭典之一,也是第一个被指定为“重要民俗”类国家文化资产的节庆。[26]

香港[编辑]

香港人通常称这节日为盂兰节,人们会在七月十四在家中祭祖,并且会烧街衣。各区于七月皆有举办盂兰胜会或中元建醮,离岛坪洲便是其中一个地方举办中元建醮坪洲中元建醮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二至十五日举行,一连四日,最热闹的一天为七月十五日,当日的仪式包括走午朝走龙船放水陆灯摆天席争夺祭品及化大士王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地区[编辑]

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地区中,中元节除了上述的祭祖普渡等传统习俗之外,还有一项特别的表演活动以娱乐鬼魂,当地福建人闽南人)称之为“七月歌台”或简称“歌台”。这些歌台一般上是在空地上搭建临时舞台,加上音响设备以及灯光等装饰,并在台下观众席摆放一排排的椅子,而第一排的椅子通常是空置预留给“好兄弟”(鬼魂)的。歌台表演通常安排于夜晚时分,台上表演包括诙谐短剧、魔术、劲歌热舞等,而且整个农历七月都有表演[27]

作为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歌台表演常因过于喧哗遭到部分周围居民的投诉而遭到警方警告。此外,歌台上常出现的一些桥段如爱说黄色笑话主持人、穿著暴露的女表演者,等都让星马两地许多人对七月歌台产生误解[28]。但这几年马来西亚庆赞中元理事会已经禁止表演歌手穿著暴露的服装以及控制歌台音量以免产生误会与摩擦。[29]

日本[编辑]

盂兰盆节在飞鸟时代时期的中国传入日本,俗称“御盆”(日语:お盆おぼん Obon */?),为盂兰盆会的简称。传统庆祝时间在七月十三日至十六日间,在明治维新后,一些地区自农历七月十五直接改为公历7月15日,另一些则改为格里历8月15日,以较接近农历原来的日子。十三日前扫墓,十三日接先人鬼魂,十六日送。也有送中元礼物的习惯,民俗上也会众人聚集,跳一种名曰“盆踊”的舞蹈,专注于手部动作。

日本人对盂兰盆节很重视,现已成为仅次于元旦的重要节日,企业公司一般都会放假一周左右,称为“盆休”,很多出门在外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选择利用这个假期返乡团聚祭祖,此时像大都市(如东京大阪等)街道多显冷清,有点类似华人的清明节

朝鲜半岛[编辑]

朝鲜半岛的中元节又称“百中节”、“百种节”、“亡魂节”等,是朝鲜的一个传统节日,来自中国道教的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然后发展出朝鲜民族特色。相对于中国日本的中元节较著重于祭祖及普渡,朝鲜的中元节则保留较多秋季农夫庆丰收的原意,祭祖、祀亡魂等仪式则其次。

越南[编辑]

越南盂兰盆节除了祭祖、普渡之外,还有感谢母亲、对母亲表达孝心的意义,这是人们仿效目连救母故事中目犍连对母亲尽孝的精神,因此这天也是越南传统的母亲节。这天人们会一家团聚,一起表达对母亲的敬爱。日间一起拜祭祖先、迎接祖先亡魂回家团聚,体现越南传统慎终追远、饮水思源的精神。晚上则祭祀孤魂野鬼,并且会放水灯。这天人们会茹素,各佛寺也会举行普渡仪式祭祀孤魂野鬼,佛教徒会到寺院听僧人讲法,父母健在者会在胸前别上红花,父母已去世者则别上白花[30][31][32][33]

琉球[编辑]

琉球的中元节有迎弥勒(弥勒迎け)的祭礼,琉球人弥勒信仰融入到了琉球神道的龙宫信仰(ニライカナイ)之中,在迎弥勒的祭礼中祈祷丰收。在传统弥勒节迎弥勒祭礼上,人们戴着布袋和尚的面具,唱着民谣《赤田首里殿内》,期待弥勒的“世果报”(太平盛世)的到来。弥勒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六举行,现在改为最接近农历七月十六日的那个星期天举行。

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会跳一种称为哎萨的舞蹈,现时这种舞蹈已传播至整个冲绳本岛

相关影视作品[编辑]

注释[编辑]

脚注
引用
[帮助]
  1. ^ '백중' - 네이트 국어사전:“백중 (百中/百衆)存档副本. [2012-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4). 
  2. ^ 南山俗語-琉球詞和解-. [2013-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22). 
  3. ^ 《礼记.月令》:“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
    《春秋公羊传》:“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烝”
    《诗经.小雅.天保》:“禴祠烝尝,于公先王。”汉.毛亨.传:“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尝,冬曰烝。”
    春秋繁露》:“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时,以奉祭先祖也,过时不祭则失为天子之道也。祠者以正月始食也,礿者以四月食也,尝者以七月尝黍稷也,蒸者以十月进初也。”
  4. ^ 陈思达. 陳思達:七月十五中元節.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5. ^ 5.0 5.1 悲天憫人中元祭. 2014年2月3日 [2017年5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9月29日). 
  6. ^ 《盂兰盆经》:“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7. ^ 《盂兰盆经》:“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
  8. ^ 《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
  9. ^ 《释氏六帖》:“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
  10. ^ 法苑珠林》:“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
  11. ^ 11.0 11.1 11.2 吕鹏志. 中國中古時代的佛道混合儀式.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12. ^ 黄涛. 論中秋節起源於唐朝賞月風尚——兼駁“中秋節源自新羅”說.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13. ^ 《玄都大献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辰,地官校戒,擢选众人,分别善恶,诸天大圣,普诣宫中,简定劫数,人鬼簿录,饿鬼囚徒,一时俱集。以其日夜烧香然灯,照耀诸天九幽长夜八门之中。作玄都大献,仿玉京山,采诸花果,依以五色,世间所有众奇异物,道具名珍,绫文锦绮,翫弄服饰,十绝旛幢,宝盖庄严,供养之具,肴膳饮食,百味芬芳,献诸众圣,及道士等。于其日夜讲说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得解脱,一俱饱满,免于众苦,得还人中。”
  14. ^ 吕鹏志. 靈寶三元齋和道教中元節 ——《太上洞玄靈寶三元品戒經》考論.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15. ^ 盂兰盆法会[永久失效链接]
  16. ^ 林仁川、黄福才. 《闽台文化交融史》. 中国: 福建敎育出版社. 1997-11-01. ISBN 9787533420314 (中文(中国大陆)). 
  17. ^ 盂蘭盆法會. [200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6). 
  18. ^ 增支部10集177经》:“若奴索尼婆罗门对世尊这么说:“乔达摩先生!我们婆罗门施与布施,我们作亡者供养会(巴利语:Saddha,梵语:Śrāddha英语Śrāddha):‘愿这布施对亲族、亲属的亡者(petā)有益!愿亲族、亲属的亡者们食用这布施!’乔达摩先生!是否那布施对亲族、亲属的亡者有益?是否亲族、亲属的亡者们食用那布施?……死后往生到饿鬼界,因为那样,饿鬼界众生的食物使他在那里生存、在那里存续,抑或从此处的朋友、同僚、亲族、亲属呈献,因为那样,使他在那里生存、在那里存续,婆罗门!这是可能的情况,布施对该处生存者有益”
  19. ^ 《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
  20. ^ 《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
  21. ^ 《法苑珠林》载: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寺、慈恩寺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举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不一;而信众献盆供者亦多。
  22. ^ 清顾禄《清嘉录·七月·斋田头》:“中元,农家祀田神,各具粉团、鸡黍、瓜蔬之属,于田间十字路口再拜而祝,谓之斋田头
  23. ^ 中元節. [201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0). 
  24. ^ 中元節. [2017-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8). 
  25. ^ Storm.mg. 農曆七月「鬼月」8大禁忌!晚上吹口哨、買房搬家、牽新車…亂踩小心好兄弟找上門-風傳媒. www.storm.mg. 2022-07-19 [2023-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0) (中文(台湾)). 
  26. ^ 2022壬寅鷄籠中元祭活動 基隆市文化局. www.klccab.gov.tw. [2022-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4). 
  27. ^ 关于电影《881》、七月歌台和陈金浪…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09-09-08 2009年9月3日查阅。
  28. ^ 新加坡歌台秀越演越火辣 女歌手边唱边脱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9年9月3日查阅。
  29. ^ 存档副本. [2020-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0). 
  30. ^ THE WANDERING SOULPSYOP TAPE OF VIETNAM. [2014-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31. ^ Back To School Series – A Special Vietnamese All Souls’ Day In My Family. [2014-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32. ^ Vu Lan Festival. [2014-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8). 
  33. ^ “Mua Vu Lan” – Mother’s Day in Vietnam. [2014-03-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30). 

参看[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书目[编辑]

  • 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
  • 盂兰盆会的来源[永久失效链接]
  • 周树佳《香港民间风土记忆(叁)》
  • Stephen F. Teiser(太史文)著,侯东旭译:《幽灵的节日——中国中世纪的信仰与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纪录片[编辑]

  • 野鬼假期 Les Vacances des Fantômes

尚若白作品,2013年台湾云林虎尾中元普渡纪录片。住在虎尾的人们遵循从对岸渡海至台湾的祖先留下的传统,虔诚地透过各种活动和仪式普渡先人及动物的魂魄,也在片中分享中元普渡的相关知识。

外部链结[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