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维基百科:关闭讨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共識是維基百科編輯者決策的基礎模式。方針與指引文件紀錄了維基百科社群的既有共識,而非新建立的共識。共識通常是在Wiki編輯過程中達成,屬於自然且固有的成果;一般而言,部份編輯者會對頁面內容進行修改,每個閱讀該頁面的人都有機會決定保留這筆修改或對其再次進行更動。如果出現Wiki編輯過程無法輕易解決的分歧,這些編輯者就會開始進行討論。許多社群討論與決策會在專門為前述目的所指定的計畫頁面進行。如果某個討論涉及許多人,就會出現冗長討論的情況;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要適時決定「關閉討論」,以讓社群能夠繼續前進。

本頁提供何時決定將討論關閉的指南。目前沒有任何方針或指引指示如何關閉討論。下面的說明記錄了自維基百科建立以來所發展的慣例;這些慣例基於維基百科的核心理念:禮儀,如假定善意建立共識保持文明

哪些討論需要關閉[编辑]

許多非正式討論不需要關閉。通常,在討論中就能達成的共識,結果可以一目了然。條目中的分歧經常會通過後續編輯來解決。例如,兩個或更多人可能對條目中的某段文字表達方式有不同意見,並在討論頁展開討論。某位第三方編輯者可能會提出一個創意的解決方案,解決了討論中的問題。如果這個方案很好,大家便不再討論,問題自然就能解決。在這種情況下,通常可以留下意見,說明問題已經解決,並附上相關編輯的連結。在一些頁面上,如管理員布告板,會使用{{resolved}}模板來標示問題已解決。這個模板會被放在章節開頭,並附上採取行動的說明,這有助於減少閱讀頁面所需的時間。同樣地,{{unresolved}}模板可用於表示關於重要問題的爭議尚未解決,邀請更多人提出意見和建議。

當討論涉及許多人且結果還不明確時,可能需要正式結束討論。在頁面存廢討論檔案存廢討論等各種刪除討論中,這種情況非常常見。然而請注意,在通常不使用正式方法解決的討論中介入並結束討論,可能會引發爭議而非澄清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使用{{unresolved}}模板可能是更好的選擇,或者也可以告知所有參與者可以請求調解。

在某些情況下,關閉徵求意見可能會有幫助;可以參閱該頁面來了解相關的考量標準。

關閉與存檔的差異[编辑]

關閉討論可以防止人們繼續發表評論,但會保留討論內容在頁面上,方便編輯者查閱。這通常會透過在討論前後添加{{Archive top}}{{Archive bottom}}{{Closed rfc top}}{{Closed rfc bottom}}模板來實現。除了正式明確討論共識的關閉外,當某人(通常是管理員)認為討論無關緊要或具有破壞性時,也可以關閉討論。這種做法經常用於引發激烈爭論的頁面,儘管沒有規範其使用的明確規則,但有時關閉討論可能會引發比之前更多的衝突。

總結的目的是記錄討論結果(例如,“結果是保留該頁面”)。除了各種刪除程序,大多數討論既不會被正式關閉,也不會被總結。

存檔是指將討論移動到存檔區域。當一段時間內沒有新增評論時就會進行存檔,通常由機器人自動完成。大多數討論會進入討論頁面的存檔,無需總結。然而,有時某些活躍的議題在等待與討論各方無關的編輯者撰寫總結時會被存檔,這時應將討論從存檔頁面複製回原頁面,並從討論存檔中刪除。然後可以按正常方式總結討論。這確保了討論結果的總結可以被監視該頁面的編輯者看到。

關閉討論的時機[编辑]

  • 不能太早關閉刪除頁面等部份程序有特定的最短討論時限,一般而言為7日。其他如請求評論等程序也會有討論時限,但沒有強制訂定最低時限。如果討論時間超過7日,任何未參與該次討論的編輯者就可以要求關閉討論;如果這類人士在此期間要求關閉討論,實屬異常[1]
  • 討論出現停滯:越有爭議的主題,討論所花的時間就越長。有兩種跡象可以顯示討論出現停滯:同一名編輯者重複發表同樣的言論,以及加入留言的速度和編輯者人數逐漸降低。
  • 當更多討論沒有實質幫助時:如果數週或數個月後,增加了可能有幫助的留言時,請勿關閉討論;大多數這類討論不需要關閉。另一方面,如果更多的回應只會重複普遍持有的觀點而浪費每個人的時間,那就應該盡早關閉討論。要拿捏關閉的時機,請等待並觀察討論的進行,確認是否能提供足夠的資訊與分析,可使討論結果(包含不同意見的論點)清晰明瞭。
  • 關閉不算晚:如果討論已停止,而且編輯者已經達成共識並完成了他們的工作,除非有其他原因需要正式關閉討論(如刪除頁面),否則不需要予以正式關閉討論。

註解與參考文獻[编辑]

  1. ^ 有部份常見原因可以快速關閉討論:
    • 該次討論被發起者撤回。
    • 停止在多個地方進行相同的討論,或是在錯誤的地方進行的討論。
    • 停止破壞或是有誤導性質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