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贝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贝毒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毒理学
ICD-10T61.2
DiseasesDB32220
eMedicine818505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已知容易累积贝类毒素的紫贻贝。

贝毒(英语:Shellfish poisoning)包括四种综合症,它们有一些共同特征,主要与双壳纲软体动物(如贻贝蛤蜊牡蛎扇贝)有关。[1] 作为滤食性动物,这些贝类可能会累积蓝藻硅藻甲藻等微小藻类产生的毒素

概述[编辑]

贝毒一词用于描述贝类摄食海水中有毒浮游生物(如甲藻)后积累毒素并被食用而引起的食物中毒症状。毒素不会因为加热而变得无毒,毒素的积累也不会改变贝类的味道。

食用有毒的蛤蜊会引起胃肠道(腹泻)和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有时会导致100多人同时死亡(1942年的滨名湖蛤蜊贝毒事件日语浜名湖アサリ貝毒事件)。

有毒浮游生物通常出现在水温开始上升的4月至5月左右。

毒素的 "累积难易度 "和 "排泄"(新陈代谢)速度因贝类种类而异。 换句话说,即使是来自同一海域的贝类,不同贝类的中毒持续时间也不同,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引起中毒。 扇贝和贻贝的中毒期相对较长,而牡蛎的中毒期较短。

导致贝毒的有毒浮游生物,即使浓度低至 1 升海水中只有几个细胞,也能使贝类中毒。 因此,即使有毒浮游生物普遍存在于海洋中并使贝类中毒,也不会出现因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而导致海域变色的现象,如赤潮[2]

综合症[编辑]

这些综合症是[来源请求]

  • 失忆性贝毒(ASP)
  • 腹泻性贝毒(DSP)
  • 神经性贝毒(NSP)
  • 麻痹性贝毒(PSP)

治疗方法[编辑]

血清或解毒剂等具体疗法尚未确立。 症状治疗包括洗胃人工呼吸

贝类以外的生物中毒[编辑]

椰子蟹(主要捕食有毒的双壳纲贝类)和北海道毛蟹(龙虾的近亲)也有中毒的报告。 在发生贝毒的水域捕获的个体可能会在肝胰腺部分(蟹肉部分)积累有毒成分。 这是由于大量摄取动物性食物所造成的。

贝毒历史事件[编辑]

日本滨名湖事件[编辑]

滨名湖蛤蜊中毒事件是1942年3月至1950年期间在日本静冈县滨名湖爆发的一起主要由蛤仔和蛤蜊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3] 据说第一次爆发是在3月2日左右,地点在静冈县滨名郡(现湖西市)二町新浜附近。 东京大学医学院的秋叶朝一郎(Asaichiro Akiba)在1949 年的报告中指出,疫情爆发始于1942年3月20日左右。 3月28日禁止在该地区捕捞贝类,并于4月4日结束。 当时共有334名患者,其中144人死亡。 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又发生了16起病例,其中6人死亡[3]:p.231。然而,一些资料显示,1943 年的死亡人数为7人。[4][5]

1949年,秋叶报告说,这种有毒物质不溶于乙醇,但易溶于甲醇,呈浅棕色粉末状[3]:p.243,并将其命名为蛤毒(Venerupin),因为它可能是一种不同于贻贝和河豚毒的未知物质[3]:p.244、 当时,人们认为甲藻膝沟藻 (Gonyaulax) 产生的毒素可能是食物中毒的原因,并提出了细菌和浮游生物原因的各种理论。 在 2003 年的一篇评论中,Tamao Noguchi 谈到了这个问题,并解释说中毒原因不明。

参见[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Silver, Mary Wilcox, Protecting Ourselves from Shellfish Poisoning, American Scientist, 2006, 94 (4): 316–325, doi:10.1511/2006.60.316 
  2. ^ 小池一彦、“有毒涡鞭毛藻PDF” 日本藻类学会创立50周年记念出版 “21世纪初头の藻学の现况”、日本藻类学会
  3. ^ 3.0 3.1 3.2 3.3 秋叶朝一郎. アサリとカキの中毒とその毒性物質の研究. 日新医学 (南江堂). 1949-03, (36): 231–244. 
  4. ^ 占领期の厚生省东京卫生试験所(食品 国立医薬品食品卫生研究所 小史 第7号PDF
  5. ^ 服部安藏, 秋叶朝一郎、“アサリ毒に関する研究 (第2报) 有毒贝の鉴识法に就いて” ‘YAKUGAKU ZASSHI’ 1952年 72巻 4号 p.572-577, doi:10.1248/yakushi1947.72.4_572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