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傲慢与偏见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傲慢与偏见
休·汤姆森英语Hugh Thomson1894年插图版扉页
原名Pride and Prejudice
作者珍·奥斯汀
类型小说
语言英文
主题自我知识、幸福女性气质社会秩序婚姻社会阶级观点主义、pride 编辑维基数据
故事时代背景1810年代1800年代1790年代 编辑维基数据
故事背景地点威尔 编辑维基数据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T. Egerton, Whitehall
出版时间1813年1月28日
出版地点英格兰 英格兰
媒介印刷(精装本和平装本)
前作理性与感性
续作曼斯菲尔德庄园
规范控制
ISBNNA

傲慢与偏见》(英语:Pride and Prejudice),出版于1813年,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珍·奥斯汀的代表作。小说主要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贝内特和富有的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9世纪英格兰摄政时代英国乡绅阶层的礼节、成长、教育、道德、婚姻的情态。

朗伯恩庄园的老班纳特是一位乡绅,有五个宠爱的女儿。但他死后的财产要遵守限嗣继承规则,只能传给男性继承人,而他的妻子和女儿却无法得到任何遗产。班纳特太太担心班纳特先生死后其家庭将一贫如洗,希望家庭中能有一名女孩缔结良缘,以此供养其他家庭成员免于流离失所,这是推动情节的动机。

《傲慢与偏见》一直出现在文学学者和读者中“最爱的书”排行榜上。它已成为英国文学中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销量超过2000万册,并启发了许多现代文学衍生作品。一个多世纪以来,戏剧改编、再版、非官方续集、电影和电视版《傲慢与偏见》描绘了小说中令人难忘的人物和主题,吸引了大量观众。[1]

创作背景[编辑]

作者珍·奥斯汀

珍·奥斯汀于1796年至1797年间写成此著,写作地点在英国汉普郡史蒂文顿

1811年,奥斯汀校正,原书名叫《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不过后来更改名为《傲慢与偏见》。

1813年,由白丘(Whitehall)的军方图书馆(Military Library)出版社的艾格顿先生(Mr. Egerton)出版。此出版社在1811年出版了珍·奥斯汀的著名小说《理性与感性》,口碑不错,因此决定出版《傲慢与偏见》。

内容简介[编辑]

Pride and Prejudice

本书围绕著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地主乡绅贵族的情感和婚姻问题。

女主角是20岁的伊丽莎白·班奈特,她机智、聪慧、善良。她父亲贝内特先生多数时间藏在书房里,避开妻子贝内特太太。贝内特太太缺乏教养和远见,只想把五个女儿都嫁给有钱绅士。由于没有男性继承人,贝内特家不多的财产在贝内特先生死后要女儿们的远亲柯林斯先生来继承,贝内特太太和其他未婚的女儿可能会无家可归[注 1]

宾利先生最近租下了贝内特家附近的尼日尔斐庄园,同住的还有他的两位姐妹──宾利小姐和已婚的赫斯特太太,后者的丈夫徒有风度,没有多少财产。班奈特太太知道宾利先生每年有五千磅的收入,心情激动,渴望把女儿嫁给宾利先生。不久,宾利先生去了伦敦一趟,带回了他的朋友达西先生。他们参加了在梅里屯的一场公共舞会。舞会开始时,人们公认每年有高达10,000英镑的收入的达西先生是最棒的。然而,聚会进行到一半,邻居们就发现达西先生并不讨人喜欢,因为他自命比身边这些“乡下人”要高贵。班奈特家的人特别讨厌他,因为达西先生怠慢了伊丽莎白。当宾利先生建议达西和伊丽莎白跳舞时,达西却说:“她还没有漂亮到可以打动我的地步。”但宾利先生却被公认为是个优秀的,令人愉快的绅士,而他对伊丽莎白最亲近的姐姐──简的爱慕也相当明显。

傲慢与偏见

然而达西先生却对伊丽莎白产生了不可遏制的感情,但他竭力隐瞒,后来发现伊丽莎白的家人举止粗俗,而且亲戚的地位也不高,使他很矛盾。而伊丽莎白一直不知道高傲的达西先生已经爱上了她,而且爱慕越来越深。后来,班奈特先生宣布一位客人将来访。众人兴奋地猜测来客是谁,发现原来是她们的远亲柯林斯先生。柯林斯是个唠叨势利,令人讨厌的牧师,将宣读《对年轻女性的布道》之类的道德书视为“愉快夜晚活动”。他寻找一切机会提及他的女赞助人凯瑟琳·德·鲍尔夫人,像哈巴狗一样对她阿臾奉承。因凯瑟琳夫人劝他得找个妻子,柯林斯便在他“可怜的远亲”中寻找人选,认为这样就不会让贝内特家的财产落入别人之手,对双方都有好处。柯林斯原属意的是简,但得知她“几乎已经和宾利先生订婚”之后,开始将目光转向可爱的伊丽莎白。伊丽莎白自然不肯嫁他,但班奈特太太极力支持这门婚事,甚至试图强迫伊丽莎白首肯。然而,明白事理的班奈特先生却对伊丽莎白说:“如果你不嫁柯林斯先生,你母亲不理你了,但如果你嫁的话,便是我不理你了。”,从而表示支持爱女的决定。与此同时,伊丽莎白认识了一位军官,韦克翰先生。韦克翰先生英俊迷人、风度翩翩,令伊丽莎白迅速倾心于他。但他们二人有次谈话,韦克翰竟告诉她:达西先生违背了他亡父的意愿,令韦克翰失去了本来唾手可得的财富和机会,伊丽莎白听后,更加厌恶达西先生了,并尽量避开他。

被拒绝后,柯林斯先生转而向伊丽莎白最好的朋友夏洛特·卢卡斯求婚,夏洛特答应,二人很快结婚了。班奈特太太非常失望,但让她更失望的是不久宾利先生突然搬回伦敦。简无比痛心,母亲的长吁短叹更使她难过。伊丽莎白应柯林斯先生和夏洛特新婚夫妇之邀,去参观他们教区,在凯瑟琳·德·鲍尔夫人的罗新斯庄园看见达西先生,他是凯瑟琳·德·鲍尔夫人的姨侄。达西先生几番争扎,当面向伊丽莎白承求婚,但他告白的态度仍是傲慢,伊丽莎白大为惊讶,但因为达西先生的态度、韦克翰先生之前的指控以及达西先生曾阻挠宾利和简在一起,愤怒的她告知达西:“即使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死光了,(她)也不可能同他结婚。”

第二天早上,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在散步中相遇。达西交给伊丽莎白一封信,然后冷冷离开。信中达西为自己的行为辩护。他写道,除了她那些举止粗俗、令人尴尬的亲戚外,他见简看上去无动于衷,以为她并不真心爱宾利,思考再三才劝朋友放弃。伊丽莎白也承认,简矜持的个性使得其他人难以确定她的真心。同时,达西也揭露了韦克翰花花公子、投机取巧的真面目。达西以前的行为有了新的合理解释,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也逐渐消除了。

后来,伊丽莎白和她的舅父母嘉蒂纳夫妇同偕旅行,并参观了达西先生居住的彭伯里庄园。在庄园内散步的时候巧遇达西,达西的行为举止显得亲切了许多。伊丽莎白这才发现,原来他的傲慢后面隐藏着真诚、慷慨的本性,对他开始有所改观。

但当二人正在增进感情的时候,却突然收到消息,得知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亚私奔了。由于伊丽莎白的疏忽,没有揭露韦克翰的真面目,才使得年轻幼稚的丽迪亚上了当,同韦克翰双双逃出军团躲避赌债。达西找到了韦克翰,替他还清了赌债并迫使他同丽迪亚结婚,挽救了丽迪亚和贝内特家的名誉。尽管达西要求保密,但丽迪亚的快嘴和嘉蒂纳太太最终的坦白仍使伊丽莎白了解了实情,并彻底扭转了她对达西的情感。

达西的姨母凯瑟琳夫人威胁伊丽莎白不要答应达西先生的求婚,坚持达西必须娶自己的女儿。伊丽莎白这才发现并明白了即使自己拒绝了达西的第一次求婚,达西仍然爱她。当达西将宾利先生带回乡间,回到简的身边时(他们很快订婚了),伊丽莎白向达西敞开了心扉,幸福终于降临。

主要角色[编辑]

贝内特家二小姐,二十岁,故事的主角。活泼开朗、聪明机智、幽默风趣、心思细腻,对许多事都极有主见而不屈从于世俗的通念,喜爱以嘲讽的角度看待自己不喜爱的人事物。前期由于听到达西对自己的批评,导致之后不断加深误会。化解后与他心灵相通,最后终成眷属。容貌仅次于珍,达西尤其偏爱她的美眸。
一位富有的绅士,英格兰德比郡的大地主。故事主角。他是宾利先生的好友,外表英俊,个性内敛但不善与人相处,因此往往引起陌生人的误会,认定其生性高傲冷酷,引来不少的批评,但其实为人慷慨大方,且疼爱妹妹。与伊丽莎白误会化解以后结为夫妻。
  • 贝内特先生(Mr. Bennet)
一个住在英国哈特福郡乡间的绅士,已婚,育有五名女儿。但他的财产需要由男性继承,所以在他死后,他的遗产将会由和他有著差劲关系的柯林斯先生(Mr Collins)继承。贝内特先生对他的两位大女儿,温和的简和聪敏的伊丽莎白宠爱有加。不过,他不喜欢他的妻子和三位小女儿的愚昧和不理性,经常说她们愚蠢以及嘲笑她们。对自己失败的婚姻已绝望,是个沉默而善变、幽默却善讽的人。对于妻子的愚昧,保持著冷眼旁观的态度。
  • 贝内特太太(Mrs. Bennet)
贝内特先生的太太。她人生中最关注的事,是她的五个女儿能嫁得好,因为贝内特先生将来遗产中的主要部份将会由男性继承人柯林斯先生继承。是个非常平庸、见识浅薄而又长舌的女人。她的生活重心在于女儿的终生大事。
  • 简·班奈特(Jane Bennet)
排行老大,二十二岁。与伊莉莎白最亲密的姊妹,贝内特五姐妹中公认最美丽最漂亮的,而且温柔体贴、善解人意,但性格矜持内敛,她相信人性本善,凡事都往好处想,总是笑容满面,认为世界上没有坏人。和宾利先生一见钟情,最后排除万难结为夫妻。
  • 玛莉·班奈特(Mary Bennet)
排行第三,自认在外貌上逊于其他姐妹,因此经常强调自己的学问及音乐方面的素养,希望被人赞美而急于表现,却差强人意。 最终成为唯一还留在家的女儿,陪伴母亲。
  • 凯瑟林(凯蒂)·班奈特(Catherine "Kitty" Bennet)
排行第四,十七岁,经常跟随妹妹丽迪亚,但脾气不如丽迪亚难以驾驭。最终经常和两位较年长的姐姐来往,见识大有长进。身体较为纤细脆弱。
  • 丽迪亚·班奈特(Lydia Bennet)
排行最小,十五岁,长得最高。爱慕虚荣,个性天真而鲁莽。由于受母亲偏爱,行为举止更是无礼随便。最终和韦克翰私奔,在达西的大力帮助下两人才能结婚。
  • 查尔斯·宾利(Charles Bingley)
一个单身的富裕绅士。达西先生的朋友。面容俊俏,性格随和,活泼外向,但易受人影响。是贝内特太太寄予厚望的女婿人选。对珍一见钟情。
  • 威廉·柯林斯(William Collins)
贝内特先生的表亲,一个自以为是、唠叨而势利的牧师。贝内特先生主要财产的将来继承人。柯林斯先生经常奉承他的资助人,凯瑟琳·德波夫人。曾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最终与愿意听他吐苦水的卢卡斯小姐结婚。
  • 夏洛特·卢卡斯(Charlotte Lucas)
伊丽莎白的好朋友,也是邻近卢卡斯家的长女,二十七岁,长相平凡。有著敏锐的观察力及世故的人生观,她对爱情及婚姻的观点和伊丽莎白截然不同,最终为了将来生活的保障而嫁给了柯林斯。
  • 路易莎·赫斯特夫人(Louisa,Mrs.Hurst)和 卡洛琳·宾利(Caroline Bingley)
宾利先生的姊妹,面容姣好却非常高傲,经常轻视贝内特家族及其他地位比她们低的人。卡洛琳更是因为仰慕达西而仇视伊丽莎白。
  • 凯瑟琳·德波夫人(Lady Catherine de Bourgh)
达西先生的姨母,柯林斯先生的资助人。傲慢专横,富有而又高傲的贵妇,提拔柯林斯先生为当地的牧师。门第观念很深,一心想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达西先生,所以相当反对伊莉莎白和达西先生的婚事。
  • 乔治安娜·达西(Georgiana Darcy)
达西的妹妹,比达西年轻十多岁,年约十五。含羞内向,多才多艺,崇拜哥哥。最终与伊丽莎白成为姑嫂,且关系良好。
  • 安妮·德波(Anne de Bourgh)
凯瑟林·德波夫人的独生女,达西的表亲,体弱多病。
  • 乔治·韦克翰(George Wickham)
一个吸引伊丽莎白的年轻军人,达西先生的儿时玩伴。生性放荡不羁,为了报复达西先生,所以到处传播毁谤他的谣言,让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偏见。因为挥霍过度,欠债累累,最后和丽迪亚·班奈特私奔,并结婚。婚后,就厌倦了丽迪亚。
  • 费兹威廉上校(Colonel Fitzwilliam)
凯瑟林的外甥,达西的表亲。非常和蔼可亲的绅士。
  • 菲力太太(Mrs. Philips)
贝内特太太的姊妹,住在邻近的市镇,与贝内特一家颇为亲近。
  • 爱德华·嘉迪纳(Edward Gardiner)
贝内特太太和菲力太太的兄弟,在伦敦做生意。聪明而且有教养。
  • 嘉迪纳太太(Mrs. Gardiner)
嘉迪纳先生的太太,是贝内特姊妹──特别是简和伊丽莎白最喜欢的舅妈。

关系[编辑]

<傲慢与偏见>主要人物关系简图

名句[编辑]

第一章

第六章

中文译本[编辑]

本书的中译,杨缤(杨季征)于1930年开始翻译这小说,吴宓的序写于1931年,193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35年5月,北平的大学出版董仲篪翻译,梁实秋作序,胡适题书名的《骄傲与偏见》。之后两岸翻译皆沿用杨译书名《傲慢与偏见》。

  • 《傲慢与偏见》,杨缤译,吴宓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 《骄傲与偏见》,董仲篪译,梁实秋序,北平大学出版社,1935年5月
  • 《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5年
  • 《傲慢与偏见》,王科一译,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
  • 《傲慢与偏见》,东流译,台北书局,1956年
  • 《傲慢与偏见》,张志成译,高雄大众书局,1971年
  • 《傲慢与偏见》,岱岱译,台南标准出版社,1975年
  • 《傲慢与偏见》,陈志昌译,台南大府城出版社,1976年
  • 《傲慢与偏见》,夏颖慧译, 台北志文出版社,1983年
  • 《傲慢与偏见》,钱汉民译, 台北永和阳明出版社,1988年
  • 《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台北林郁出版社,1992年
  • 《傲慢与偏见》,张玲、张扬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7月
  • 《傲慢与偏见》,余小兰改写,台北东方出版社,1993年
  • 《傲慢与偏见》,孙乃修缩写,台北业强出版,1993年
  • 《傲慢与偏见》,阙国虬、王良璋编译,台北花田出版,1994年
  • 《傲慢与偏见》,刘瑞绵译,台北帝尹传播出版,1995年
  • 《傲慢与偏见》,雷立美译,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6月
  • 《傲慢与偏见》,黄英云译,台南南台图书,1996年
  • 《傲慢与偏见》,陈玥菁译,台北希代书版,1996年12月
  • 《傲慢与偏见》,陈慧玲译,台南祥一出版社,1997年2月
  • 《傲慢与偏见》,许绶南译,台南汉风出版社,1997年
  • 《傲慢与偏见》,雷露编译,台北中和大步文化出版,1999年
  • 《傲慢与偏见》,刘学真译,台北驿站文化出版,1999年
  • 《傲慢与偏见》,孙致礼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5月
  • 《傲慢与偏见》,王冯、王丽萍注释,西安世界图书出版,2000年
  • 《傲慢与偏见》,李淑贞译,台北长宥文化出版,2000年
  • 《傲慢与偏见》,林凯慧译,台北人本自然文化出版,2001年
  • 《傲慢与偏见》,倩玲译,台北游目族文化出版,2001年
  • 《傲慢与偏见》,刘信史译,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年
  • 《傲慢与偏见》,张经浩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年
  • 《傲慢与偏见》,刘珮芳、邓盛铭译,台北好读出版,2009年4月
  • 《傲慢与偏见》,洪瑞恬译,台北联经出版社,2009年12月
  • 《傲慢与偏见》,乐轩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1年
  • 《傲慢与偏见》,吴妍仪译,台北商周出版,2013年1月
  • 《傲慢与偏见》,张思婷译,台北漫游者文化出版,2013年6月
  • 《傲慢与偏见》,慈恩译,台北酿出版,2015年12月
  • 《傲慢与偏见》,柯乃瑜译,木马文化出版,2018.12

改编作品[编辑]

《傲慢与偏见》被改编为不少电影和剧集 [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轶闻[编辑]

2002年时,《傲慢与偏见》1813年首版的第一、二、三卷在一个苏格兰的古堡的塔楼和藏书室里被意外发现。最后以3.4万英镑的高价被一位英国收藏家买走。造成了目前《傲慢与偏见》的第一版是旧书收藏家们的目标收集品,价格加至5万美元

参见[编辑]

  • “第一印象(First Impressions)”,《傲慢与偏见》的百老汇音乐版

同时参见 Pride and Prejudice, the Musical 最新的音乐版

恶搞[编辑]

2009年:《傲慢与偏见与僵尸

2016年:《傲慢与偏见与僵尸》电影版上映

注释[编辑]

  1. ^ 小说中的情节表明,当时在英国女性是有继承权的。贝内特家的那块地产,应该是英国封建土地法的产物:是被限定承担出一个服役男子义务的土地,因此只能由男性来继承。这被称之为限定继承地产,或者叫“限嗣继承地产”,是英国当时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2]

参考资料[编辑]

  1. ^ Looser, Devoney. The Making of Jane Austen. Baltimore, M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7: 76. ISBN 978-1421422824. 
  2. ^ 郭建. 《傲慢与偏见》——限定继承權. 《法律与生活》半月刊. 2008年7月, (2008年7月上半月刊) [2016-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6).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