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耕谷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耕谷(1940年—2006年8月19日),台湾著名胶彩画家。1986年以一幅巨幅吾土笙歌的作品,荣获台湾省立美术馆大壁画首奖,成功挑战世界最大胶彩壁画,同时也是省展得奖免审出品作家。一生约上千幅作品及二十馀幅七公尺以上的胶彩巨构。其女刘玲利亦投身胶彩画,现为大学副教授。2006年8月19日因心导管手术失败,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66岁。

生平[编辑]

刘耕谷1940年出身嘉义,母亲刘吴钳,父亲刘福远为日治时代嘉义朴子地方仕绅,好诗词、墨竹,曾组“朴吟社”。刘耕谷受到家学熏陶影响,以及嘉义前辈画家陈澄波林玉山等人的启发,鼓舞他日后决心投入艺术的行列。

刘耕谷幼时艺术天份即被发掘,1958年就读嘉义东石中学时,便以画作《庭园》获全国学生美展首奖。由于战后台湾经济转型,家中传统照相馆顿时陷入经济拮据,1959年高中毕业之后,他放弃继续升学,投入台北迪化街从事布花设计,以刘铁名号成为台湾最大布花市场的首席设计师。但他始终未放弃纯艺术的梦想,趁工作之馀参加国内各美术竞赛,获当时评审委员们的赏识。

1980年,刘耕谷结识当时台湾北部活跃的胶彩大家林玉山、黄鸥波许深洲等人,并拜入门下,开始接受汉文诗的指导,很快的改变他早期受吴梅岭指导的画路。在黄许二人的点拨,以对林玉山的学习请益下,刘耕谷在省展及台阳展逐年获奖。尽管连续获奖等于取得国家认证,但刘耕谷认为艺术的终极是由技入道,唯有透过心境、画题相互提升来自我锻炼,所以,他勤于创作写生、写诗、阅读古典诗词文学,广泛涉猎易老庄、汉赋,唐诗甚至王学。

八十年代中期他确立走上专业画家之路,同时也开始淡出布花设计,重新认识绘画本质之自然与人文的关系,八、九十 年代是他与画友相偕游赏台湾,九十年初,远赴中国厦门求学及黄山写生再造。

刘耕谷一生最喜爱两位画家横山大观东山魁夷,他们不仅创造二十世纪日本文人画之雅净画风,同时也是现代日本样式的代表者,因为钦羡两位大师的原创作品,他多次来回日本帝展观摩学习,在材料上他更加考究,认为好作品需有好的材料为前题,故在他的《札记笔随》里经常提到,改革胶彩须先从人和材料入手,所以他一方面阅读古典诗词,一方面则再走访欧美参访美术名迹,他说,“艺术是一种天命,上天的交托,艺术家的一生应该为他的使命尽最大的力气,负起历史的使命,创造时代的特色,散发土地的情怀;作品是来献给人生最大的安慰,所以,作品就是艺术家的化身,作品的精神就代表人所展现的价值。”

七十年代初期他退伍北上就业,因为立业成家的经济考量,以刘铁之名在台北迪化街打响布花首席设计师的名号,赚钱养家之馀,他没有忘记参展比赛,后来因为画友的机缘使他有机会正式受教于黄鸥波和许深洲门下,他一方面作画,一方面学习古诗词,经常与三五画友结伴同游台湾各知名景点。为找寻更多台湾之美,他上山下海不停地变换景点,从城市景观到林间草木。他把农渔民与大自然生存搏斗的画面转成他的美的图像,象征精神性的玉山,勤奋倹朴的牛群蔗田农夫造像,这些都是他的自然景观为创作题材的藉用,这样的画题也一直延续到后期的佛禅、圣主系列。

日治时期以后的台湾美术,基本上是世界美术的小缩影,以时代进程来说,约晚于世界美术十到十五年之间,也就是说,七八十年代刘耕谷的艺术走向是以传统乡土写实为基础出发,这在当时进入战后台湾美术的流派主导下,他走的反而是一种相反的策略。为了深刻了解中国文化,他阅读儒家经典如《阳明文集》、《楚辞》,其次,他也从《古文观止》、《老子》书、《庄子》书的阅读,获得很多创造的发想和启示性灵感。

1980年代前期美术,较多艺术家从乡土写实的阵营挣脱出来,当时社会潜藏著改革的氛围正在成形和转变之中。当时刘耕谷调整脚步先是投身于官办展览竞赛,逐年得奖后取得永久免审查的殊荣,他一方面到台湾各风景名胜写生,记录本土风情色彩,藉著写生增强个人基本功力;一方面融入历史人文的阅读中,例如玉山、中横系列,此系列他力图作到面与线结合、形与神互摄,另外,在调整色面与线的造型结构能力后,作品中亦有人文情怀的诉求。

而随著八十年代他拜师胶彩画家黄鸥波门下钻研汉学,接受古典文学熏陶、另外他也入胶彩画家许深洲门下,学习吕铁州的色线一路细致的敷染功夫,经良师调教之后,有了正确的上胶上色的观念,取得免审查资格后,他多次参访日本帝展与采购颜料,开启宽广的视野。这时刘耕谷决心对台湾胶彩受限于小型格局的绢、纸媒材作出挑战,那时期,他对前辈林玉山、郭雪湖陈进等三少年能做到和日本画家竞赛,甚至是林之助对胶彩艺术精纯的用色观都深受感动,随著访日之后,当时他对日系大师横山大观和东山魁夷的艺术一直心生向往,并立志为“跨时代的改革者”。

80年晚期一直到90年代初期,1986年八月以《吾土笙歌》大壁画建立他的艺术高峰期,这时期他已经超越了基础写生阶段,跨越传统、走向现代;在内容上,向东西文化去借取,在作品的内涵上,以哲学宗教文学为基础,从中国石涛学习“古为今用”“自用我法”的观念,追寻生之本源、宇宙初始,从两汉、先秦、商周青铜之美等传统加以借用。除了东方传统之外,他也跨到西方,他说:“艺术是人的因素大过地域和历史的因素,只要他有才气、勇气、毅力、决心,在时代到来的时候成就一番作为是大有可能的,多数人因为环境或个人选择放弃,而我总以为每个人都应该为时代和历史承担一点责任。”

获奖和荣耀[编辑]

  • 〈吾土笙歌〉获奖国美馆二百万大壁画(1986)
  • 〈云霭溪头〉44届台阳美展铜牌奖、36届省展优选奖〈鼻头角夜涛〉(1982)
  • 〈岁月见真吾〉45届台阳美展铜牌奖、37届省展省政府奖(1982)
  • 〈花魂〉46届台阳美展金牌奖、38届省展大会奖〈参天之基〉(1983)
  • 〈六月花神〉47届台阳美展铜牌奖、39届省展教育厅奖〈潮音〉(1984),1991年五月获中国文艺奖(胶彩画)

其后出任绿水画会会长、台阳展、省展国展评审、评议委员及顾问。

参考资料[编辑]

  • 《刘耕谷画集》,台北:刘耕谷基金会,1990。
  • 《突破‧再造:刘耕谷的胶彩艺术》,台北:创价艺文协会,2012。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