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巴宰语音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巴宰语音系巴宰语之语音系统描述,本条目以爱兰巴宰语为主要描述对象。巴宰语与噶哈巫语一般可部分互通,不过两者在发音与表达上仍有不同。语音方面比如:巴宰语有齿龈颤音“r”;而噶哈巫语则通常省略、或用齿龈边音“l”替代。

书写系统[编辑]

书写系统采用罗马拼音,目前以李壬癸土田滋二人所编之《巴宰语字典》[1]、《巴宰族传说歌谣集》[2]巴宰族长老潘金玉著之《巴宰语母语录音2184句》[3]为主要参考依据。 巴宰语共有18个辅音字母及4个元音字母,列示如下:

   輔音字母:  b  d  g  h  k  l  m  n  ng  p  r  s  t  w  x  y  z  ʼ
   元音字母:  a  e  i  u

以下将巴宰语之书写符号依出现在词首、词中、词尾列示于下方供参:

巴宰语辅音字母18个
书写文字 范例
词首 中译 词中 中译 词尾 中译
b babaw 上面 aba 爸爸 - -
d dusa udal - -
g gamay yagira 加油! - -
h hahela 冰雪 uhuni 现在 iah 姐姐
k kuang 没有 akung 爷爷 riak
l lapet 稻草 lalay belebel 香蕉
m midem mamah 哥哥 dalum
n naki 我的 ina 妈妈 balan
ng ngazip mangit adang
p paray apu 奶奶 xasep
r raxung turu semer
s saw isiw bekes 头发
t tulala ata 阿姨 supat
w waray 线 awas mayaw 还没
x xumak 房子 taxu lidax 太阳
y yaku ayam sumay
z ziku 手肘 wazu - -
ʼ ali 孙子 buʼut usa 去!

如上表所示,巴宰语除了b、d、g、z等浊辅音字母不出现在词尾之外,几乎每个辅音字母都可以出现在词首者、词中与词尾。在巴宰语书写系统中,基本上都是利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语音,唯一的例外就是 <ng> 二合字母表示舌根鼻音 /ŋ/。在词首及词尾的喉塞音 <ʼ> /ʔ/ 因为没有对比,为了书写简便一般都省略不记。但在加上词缀或重叠时便可感知到喉塞音的存在,例如:ali“孙子”> aliʼali “曾孙”、dusa“二”> dusaʼi “分成两个!”。[1]

巴宰语元音字母4个
书写文字 范例
词首 中译 词中 中译 词尾 中译
a abaxa 肩膀 karaw rima
e ezet retel 村落 daxe
i inusat muzing 鼻子 mulasi 稻谷
u uhuda 从前 dukul 芋头 damu

就语音层面而言,一个词以元音为词首或词尾都会出现喉塞音,因此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以元音为词首或词尾的词。但从音韵及书写的层面来说,带不带喉塞音并没有对比性,故在书写上可以省略。另外,如果需要较为忠实地反映发音,亦可用到 é、ə、o 等元音字母。[4]

语音系统[编辑]

巴宰语之书写字母之书写字母及所对应之语音符号,除了 e /ə/、ng /ŋ/、r /ɾ/、y /j/、ʼ/ʔ/ 等符号之外,其馀大致相同。巴宰语中 /p, t, k, ʔ/ 4个塞音均为不送气音,/k/ 有软颚塞音 [k] 及小舌塞音 [q] 两种音位变体,词首及词尾的喉塞音 [ʔ] 不具音韵地位,仅在词中有辨义作用。元音部分则是有高元音 /i, u/ 邻接 /h, r/ 时低化而产生的中元音 [e, o]。另须注意中央元音 e /ə/ 和前中元音 [e] 之区分。[5]

巴宰语辅音表
  双唇音 齿龈音 硬颚音 软颚音 喉音
塞音 p b t d   k g ʔ
擦音   s z   x h
鼻音 m n   ŋ
近音 w l j    
闪音   ɾ      
巴宰语元音表
  前元音 央元音 后元音
高元音 i   u
中元音 (e) ə (o)
低元音   a  

音节结构[编辑]

巴宰语字词一般都由二音节以上构成,而一般情形一音节含一元音,有可以有两个元音。如果以V表示元音,以C表示辅音,巴宰语的最大音节型态是含四个音段的CVVC,此处的CVVC虽然有两个元音符号,所代表的是一个音节。

巴宰语的音节型态及其分布举例
音节型态 非词尾位置 词尾位置
/V/ V i.ni “不” u.sa.i “去(命令)”
/VV/ VV au.bil“后面” iu “和”
/VC/ VC - a.ra.en“拿(受事)”
/VVC/ VVC - iah “姐姐”
/CV/ CV pu.nu “头” da.ki “垃圾”
/CVC/ CVC - i.nu.sat“酒”

以下为巴宰语辅音及元音组合后的音节表。元音符号 o 与 e 为元音低化后的发音。

ptk'bdgsxhzmnnglrwy
apataka'abadagasaxahazamanangalarawaya
ipitiki'ibidigisixihiziminingiliriwiyi
uputuku'ubudugusuxuhuzumununguluruwuyu
əngə
opotoko'obodogosoxohozomonongolorowoyo
epeteke'ebedegesexehezemenengelereweye

重音及语调[编辑]

重音基本上同噶哈巫语噶玛兰语一样 、落在末音节(倒数第一音节)上。 巴宰语同大多数南岛语系一样为不具有有声调的语言。 连音(音节重整)类同于欧语一般,当两个词组连续念时、则因前后词组元音辅音的接合或则音顺而形成语音接续之连音现像。连音基本上以两个音节为一组、由左向右进行。

音韵规则[编辑]

语音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可能是邻近音的影响,也可能受音节结构限制,或是处于重音或非重音位置而产生改变。以下将巴宰语的音韵规则整理如下。

元音低化[编辑]

/i, u/ → [e, o] /___ {h ,r}

辅音浊化[编辑]

/p, t, k/ → [b, d, g] /___ + 后缀


辅音/-p/接(PF)后缀/e-/、/u-/或/i-/之后,/-p-e/或/-p-u/会辅音变化为“/-b-(e,u,i)/”。比如:/Balan ka mu-ngazip u adus.(猫咬老鼠)/变成/Balan ka mu-ngazib u adus./。/Alep-i ki xuma!(关门!)/变成/Aleb-i ki xuma!/

辅音/-t/接未来式(AF/PF)后缀/ay,aw/之后会辅音变化为“/-day,-daw/”。比如:/maxiu-t-ay/(会变浊)音变为/maxiu-d-ay/。/Ta-ebed-aw naki imisiw a kahuy.(那棵树是我要砍的)/,句中/ta-ebet-aw/(要砍)音变为/ta-ebed-aw/。/ka-kapit a kaxa/(钓鱼钩),词组中/ka-kapi-t/(钩/扣子)中的/-t/音后接/a/音变为/d/,/ka-kapi-d a kaxa/。/sa-sumat-an/(教堂)音变为/sa-sumad-an/。/ma-irat a bahah/(燃烧的炭/著火的炭)音变为/ma-irad a bahah/。/Inihaw isia maha pau-sungud-ay.(在那里似乎要铺桥)/,/pau-sungud-ay/为/pu-sungut-ay/的音变,后缀/-ay/指"非已然语气(未来)"。

语音演变[编辑]

从音变过程不但可以观察出语种之间的连系关系,亦可以看出语种在时间流程上之演化进程。

巴宰与噶哈巫的语音对应关系[编辑]

发音有地区别,如“巴宰语音”与“Kaxabu音”之别,/Ø/表空缺音。

由PAN音变分合[编辑]

从音变过程可以观察出语种在时间流程上之演化进程。于噶哈巫语里,原始南岛语音素合并及分裂之演变、而合并音素多于分裂音素。原始南岛语之音素前会加/*/符号。[6][7]

注释[编辑]

  1. ^ 1.0 1.1 李壬癸土田滋,《巴宰语词典》(Pazih Dictionary),台北:中央研究院,2001年9月。(中文)(英文) ISBN 957-671-790-6
  2. ^ 李壬癸(Paul Jen-kuei Li),土田滋(Shigeru Tsuchida),《巴宰族传说歌谣集》(Pazih Texts and Songs),台北:中央研究院,2002年11月。ISBN 957-671-888-0
  3. ^ 潘金玉(母语发音)/赖贯一(文字校订)/陈俊杰(录音整理),"巴宰语母语录音2184句",台湾打里长折文化协会出版,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赞助,2000年.
  4. ^ 潘美玉,《巴宰语寻根─与阿嬷阿都努学母语》,2017年1月。
  5. ^ Blust, Robert. "Notes on Pazeh Phonology and Morphology" (PDF). Oceanic Linguistics. 1999, 38 (2): 321–365 [2020-10-08]. doi:10.1353/ol.1999.000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12-31). 
  6. ^ (Li 2001:7): Li, Paul Jen-kuei and Shigeru Tsuchida. 2001. Pazih Dictionary (巴宰语词典).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7. ^ 燕海雄,"论东亚语言塞音的音变规则",中西书局,上海,2011年1月. ISBN 978-7-5475-0210-5

参考文献[编辑]

  • 林鸿瑞著/黄慧娟指导,"噶哈巫语音韵研究"[1]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清大语言所硕士论文,2016年.(台湾语言学学会的年度硕士论文佳作奖)
  • 林鸿瑞,"噶哈巫语时间词与空间词研究"[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学士论文/暨南大学中文系,June 2012.
  • 黄美金,齐莉莎,"第十一届国际南岛语言学会议见闻",人文与社会科学简讯(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ewsletter Quarterly)[3],Aussois France,2009/06/21-2009/06/26.
  • John Wolff,"Reconstructing PAn Morphology by Analyzing Commonalities between Pazih and Tagalic Languages(比较巴宰语及塔加洛语探讨古南岛语动词结构)",第11届国际南岛语言学会议(El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11-ICAL)[4],Aussois France,2009/6/21-2009/06/26.
  • 赖贯一,程士毅,〈阿雾安人的话语和脚踪: Kakawas iu minuzakay ki Abuan a saw: 巴宰语实用手册〉,台湾打里折文化协会,2006年。(中文)(巴宰文)
  • Jack Ryalls, Susan J. Behrens,"Introduction to Speech Science--From basic theories to clinical application(言语科学概论--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应用)"[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World Publishing; 1 edition (April 24, 2003),pp.167. ISBN 978-0205291007
  • Peter Ladefoged, Ian Maddieson,"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世界语音)"[6],Wiley-Blackwell; 1 edition (February 5, 1996). ISBN 0631198156 , ISBN 9780631198154

参见[编辑]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