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波列斯瓦夫·皮亚塞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列斯瓦夫·皮亚塞基
Bolesław Piasecki
全国激进阵营方阵领导人英语National Radical Camp
任期
1935年—1939年
PAX协会领导人英语PAX Association
任期
1947年—1979
继任雷扎德·里夫英语Ryszard Reiff
个人资料
出生(1915-02-18)1915年2月18日
 俄罗斯帝国波兰会议王国罗兹
逝世1979年1月1日(1979岁—01—01)(63岁)
 波兰人民共和国华沙
母校华沙大学
军事背景
服役时间1939年-1945年
军衔中尉
部队民族同盟英语Konfederacja Narodu波兰家乡军
参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波列斯瓦夫·伯格丹·皮亚塞基波兰语Bolesław Bogdan Piasecki[1];1915年2月18日—1979年1月1日),波兰民族主义政治家、律师、波兰军队英语Polish Armed Forces (Second Polish Republic)军官和作家。于1935年至1939年间,担任全国激进阵营方阵英语National Radical Camp的领导人。曾做为政治犯被关押于别廖扎·卡吐斯切监狱英语Bereza Kartuska prison。在二战期间创立了民族同盟英语Konfederacja Narodu,后与波兰家乡军合并[2]。其创立了PAX协会英语PAX Association,并长时间担任该会主席。于1971年至1979年间,为波兰国务委员会英语Polish Council of State的成员。亦曾是波兰人民共和国众议院波兰语Sejm PRL4波兰语Posłowie na Sejm Polskiej Rzeczypospolitej Ludowej IV kadencji5波兰语Posłowie na Sejm Polskiej Rzeczypospolitej Ludowej V kadencji6波兰语Posłowie na Sejm Polskiej Rzeczypospolitej Ludowej VI kadencji7波兰语Posłowie na Sejm Polskiej Rzeczypospolitej Ludowej VII kadencji届的成员。

生平[编辑]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编辑]

波列斯瓦夫·皮亚塞基出生于一个文人家庭,其父鲁道米拉(Ludomira;1876年-1947年)为一名农学家[3]

1927年,波列斯瓦夫·皮亚塞基进入华沙扬·扎莫厄斯基中学波兰语XVIII Liceum Ogólnokształcące im. Jana Zamoyskiego w Warszawie就读[4]。在中学就学期间,他曾加入童军。波列斯瓦夫于1931年5月自中学毕业,然后在1935年毕业于华沙大学法律系。波列斯瓦夫在大学就学期间,成为大波兰阵营英语Camp of Great Poland大学部的领头人,同时活跃于波兰民族党英语National Party (Poland)青年部。波列斯瓦夫与其他人共同创立了全国激进阵营英语National Radical Camp,以及其中的一个分支——法兰加民族激进阵营,并以反共和反犹太人为宣传主轴。波列斯瓦夫与其政党多被视为法西斯主义者和政党[5][6]。1934年7月15日至16日的晚间,波列斯瓦夫遭到拘留,并关押于别廖扎·卡吐斯切监狱英语Bereza Kartuska prison。1934年9月获释后,其继续领导遭到查禁的全国激进阵营方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编辑]

九月战役时,波列斯瓦夫加入了波兰的装甲部队波兰语Broń pancerna w II Rzeczypospolitej,军阶为少尉。战役结束后,波列斯瓦夫被盖世太保逮捕,后来因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义大利家族介入调查,才令他在1940年4月被释放。波列斯瓦夫在被释放后,加入了波兰的地下反抗组织,并创建了名为民族同盟波兰语Konfederacja Narodu的组织[7]。此外,他还担任了精锐士官军波兰语Uderzeniowe Bataliony Kadrowe的指挥官,自1943年5月以来,该部队曾与德国人交战32次。该部队在1943年并入波兰家乡军后,他担任了波兰家乡军第77步兵团波兰语77 Pułk Piechoty Armii Krajowej第3营中尉营长[8],该部队主要在现今白俄罗斯新格鲁多克一带作战。暴风雪行动英语Operation Tempest期间,波列斯瓦夫成功躲避了德国人的追捕,回到波兰中部地带之后,他持续参与了相关的地下活动,但这次却是针对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1944年11月,波列斯瓦夫遭到苏联军方逮捕并关押于卢布林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谢罗夫将军曾多次审讯他。在波列斯瓦夫给谢罗夫将军的信件中,称自己支持新政府的农业改革波兰语Reforma rolna w Polsce (1944)、社会改革、工业国有化英语Nationalization in Poland政策,并有意带领人民反抗地下组织波兰语Reakcyjne podziemie。波列斯瓦夫形容自己的人生,都花在从事反政府运动、别寥札监狱、被盖世太保所抓,以及反希特勒游击战上。与此同时,他以重新开始发展的环境作为主要论点,撰写成请愿书呈现给政府,并刊载在《今日与明日波兰语Dziś i Jutro》周刊上。而在1945年7月,波列斯瓦夫重获自由[8]

波兰人民共和国[编辑]

二战结束后,他与其他人共同创立以及管理《今日与明日波兰语Dziś i Jutro》周刊,并称是世俗天主教的社会改革运动。1947年,波列斯瓦夫创立了PAX协会英语PAX Association,并一直担任该协会主席直到去世。波兰天主教会对波列斯瓦夫个人,和其建立的组织始终保持友好态度,然而在1953年,波列斯瓦夫强烈要求斯德望·维辛斯基接受波兰统一工人党所提名的主教人选不成后,双方正式分道扬镳。并使圣座更加严格的审视PAX协会的行为[9]

波列斯瓦夫在1954年出版了《Zagadnienia istotne. Artykuły z lat 1945–1954》(重要议题。1945-1954的文章),而该书在1955年6月28日时,与波列斯瓦夫的《今日与明日》周刊一起,被天主教训导英语Magisterium并列入禁书目录之中[10]。波列斯瓦夫从未正式收回自己的观点,不过他将上述著作的书名中“Zagadnienia istotne”(重要议题)给去除了。《今日与明日》周刊则在1956年5月停刊,并被新的杂志——《方向》(Kierunki)所取代[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波列斯瓦夫随即与波兰安全办公室波兰语Urząd Bezpieczeństwa合作。该单位给了他“鞑靼人”(Tatar)的代号。此后,波列斯瓦夫改善了波兰裔政治移民在伦敦生活的环境。根据茱莉亚·布莱斯泰格波兰语Julia Brystiger上校的报告,她认为波列斯瓦夫试图利用这种合作关系,来强化他反抗政府的地位[12]

波列斯瓦夫对1956年的政治解冻,始终抱持怀疑态度。同年10月的政治斗争中,他支持亲史达林主义纳托林派波兰语Natolińczycy,以对抗他认为被犹太人控制的普瓦万涅波兰语Puławianie[9]。1956年,波列斯瓦夫成为民族团结阵线民族委员会的主席团成员,但任期仅有数个月。1965年开始,波列斯瓦夫成为PAX协会主席,并连续担任波兰人民共和国众议院波兰语Sejm PRL的第4、5、6、7届委员。1971年至1979年间,波列斯瓦夫亦为波兰国务委员会波兰语Rada Państwa (Polska)的成员。1968年3月,他与“Paksem”的所有成员,共同支持米奇斯瓦夫·莫查以及其派系所组织的反智反犹活动。

波何丹(Bohdan)是波列斯瓦夫的儿子,就读圣奥古斯丁高中波兰语Liceum Ogólnokształcące pw. św. Augustyna,1957年1月22日遭人杀害,年仅15岁。波何丹的尸体一直到1958年12月8日才被寻获。关于该案掳人并将人杀害的动机,在过去曾被认为是要对波何丹的父亲——波列斯瓦夫——过去的政治活动展开报复,然而现今的国家记忆研究院,则倾向是要向波列斯瓦夫勒索赎金的说法,在案件发生的年代中,波列斯瓦夫为波兰中最富有的人之一。因为波列斯瓦夫的影响,此案一直到1982年才结案,成为波兰历史上侦查时间最长的案件,然而此案的真凶始终未被找到[13]内政部波兰语Ministerstwo Spraw Wewnętrznych PRL中,以副部长安东尼·阿尔斯特波兰语Antoni Alster为首的犹太阵营,曾被怀疑雇用了此案的嫌犯。有一种假说认为,这起案件的背后,是为了报复波列斯瓦夫在战间期所做的“反犹太及法西斯”活动。然而在波何丹被绑架后,国民警察波兰语Milicja Obywatelska将其人手都派往了国外,且大多数都被派遣至以色列,所以无法对嫌疑犯进行讯问。另一起暗杀中,一群波兰公安部波兰语Urząd Bezpieczeństwa的犹太官员被指是作案凶手。而这件事很有可能只是一场公安部内的派系斗争,这些谋杀甚至可能不曾被预先策画过[14]

波兰人民共和国时期,有关波列斯瓦夫·皮亚塞基的讯息都会受到审查,以确保其名字在新闻媒体上不会出现于波兰人民共和国当局旁,和与波兰统一工人党产生关联。

荣誉与奖项[编辑]

  • 波兰军事十字勋章的银十字架(1944)
  • 波兰复兴勋章指挥官十字星级(1964),曾授予指挥官十字级(1955)
  • 一级劳动旗帜勋章 (1969)

参考文献[编辑]

书籍[编辑]

  • Smolna 30. Gimnazjum im. Jana Zamoyskiego Warszawa: PIW, 1989.

资料来源[编辑]

  1. ^ Marek Kietliński, Artur Pasko. Na Fali Października 1956 roku. Białostocczyzna w świetle dokumentów archiwalnych (PDF). 比亚维斯托克: 212. 2006 [2020-04-17]. ISBN 83-60534-47-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3-22). 
  2. ^ 40 lat temu umarł Bolesław Piasecki. mysl-polska.pl. [202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8). 
  3. ^ Ludomir Piasecki. sejm-wielki.pl. [2020-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6). 
  4. ^ Smolna 30. Gimnazjum im. Jana Zamoyskiego, Warszawa: PIW, 1989, 页353,1931年毕业生列表第34号(可见Bolesław Bogdan Piasecki之名),其照片位于页224的第47号
  5. ^ 诺曼·戴维斯. Boże Igrzyska. 卡尔可夫: Wydawnictwo ZNAK. 1999: 1029. ISBN 83-7006-911-8. 
  6. ^ Marek Borucki. Od Mieszka I do Jana Pawła II 28. : 5. ISBN 978-83-60751-08-4. 
  7. ^ Mikołaj Rostworowski, Słowo o Paxie 1945–1956, Warsaw, 1968, p. 21
  8. ^ 8.0 8.1 Mikołaj Rostworowski, Słowo o Paxie 1945–1956, Warsaw, 1968, p. 22
  9. ^ 9.0 9.1 彼得·奥盛嘉波兰语Piotr Osęka. Największy krezus PRL-u. Przed wojną – wódz polskich faszystów. Po wojnie – przyjaciel komunistów. Ale Historia. 2013-03-25 [202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5). 
  10. ^ 齐格蒙特·齐林斯基波兰语Zygmunt Zieliński (historyk). Kościół w Polsce 1944–2002. 波兰拉多姆: POLWEN. 2003: 79. 
  11. ^ 安德烈·库纳特波兰语Andrzej Kunert. Słownik biograficzny konspiracji warszawskiej 1939–1945, T. 1. 华沙. 1987: 128. 
  12. ^ 彼得·贡塔尔奇克波兰语Piotr Gontarczyk. Najnowsze kłopoty z historią: publicystyka z lat 2008–2012. 波兹南. 2013: 167-172. ISBN 9788377851531. 
  13. ^ Piotr Osęka. Najdłuższe śledztwo w PRL. Kryptonim Zagubiony. 政治周刊. 2013-01-22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04). 
  14. ^ 彼得·柴霍维茨波兰语Piotr Zychowicz. Mordercy Bohdana uchodzą. 波兰共和国报英语Rzeczpospolita. 2007-12-10 [2020-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0). 

延伸阅读[编辑]

  • Mikołaj Kunicki (2005). "The Red and the Brown: Boleslaw Piasecki, the Polish Communists, and the Anti-Zionist Campaign in Poland, 1967-68". East European Politics & Societies 19 (2): pp. 185–225.
  • Dudek, Antoni/Pytel, Grzegorz (1990). Bolesław Piasecki. Próba biografii politycznej (Wstęp Jan Józef Lipski). Londyn: Aneks. ISBN 0-90660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