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人民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民性是一個政治術語。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把人民性定義為「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1]並認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1]

歷史演變[編輯]

黨性、人民性最早見諸於馬克思恩格斯的筆下。但無論是馬克思還是恩格斯或列寧,都沒有對黨性、人民性作出過明確的概念界定,也沒有把它們放在一起來使用。

1839年,馬克思在《關於伊壁鳩魯哲學的筆記》中指出:「這些哲人和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的塑像一樣極少人民性。」1842年4月,卡爾·馬克思在《第六屆萊茵省議會的辯論(第一篇論文)》中指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大家知道,畫家也不是用水彩來畫巨大的歷史畫的),它的歷史個性以及那種賦予它以獨特性質並使它表現一定的人民精神的東西——這一切對諸侯等級的辯論人說來都是不合心意的。」

1906年7月列寧在《杜馬的解散和無產階級的任務》中指出:「我們要力求使他們所有的人都知道先進的工人和農民決定很快就要掀起爭取土地和自由的鬥爭,使他們所有的人都知道必須成立 戰鬥隊,使他們所有的人都深信起義是不可避免的,起義是具有人民性的。」[2]

1947年1月11日《新華日報》創刊九周年發表編輯部文章《檢討與勉勵》,在中共新聞史上提出了黨性、人民性的「統一論」:「新華日報的黨性和它的人民性是一致的」,「這就是說,新華日報是一張黨報,也就是一張人民的報紙,新華日報的黨性,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華日報的最高的黨性,就是它應該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鬥爭,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吸和感情、思想和行動。」[3]

1958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寫道:「中國教育史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無類,孟子的民貴君輕,荀子的人定勝天,屈原的批判君惡,司馬遷的頌揚反抗,王充范縝柳宗元張載王夫之的古代唯物論,關漢卿施耐庵吳承恩曹雪芹的民主文學,孫中山的民主革命,諸人情況不同,許多人並無教育專著,然而上舉那些,不能不影響對人民的教育,談中國教育史,應當提到他們。」[4]

參考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