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太空競賽 (文獻電視片)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Space Race
BBC DVD封面
類型文獻電視劇
編劇Christopher Spencer
導演Mark Everest
主演Richard Dillane、John Warnaby、Ravil Isyanov
旁白Robert Lindsay
國家/地區 英國
語言英語
集數4
每集長度60分鐘
作曲Samuel Sim
製作
製作人Victoria Gregory、Jules Hussey、Sias Wilson
執行製作Jill Fullerton-Smith
發行公司BBC
播出資訊
首播頻道BBC One
播出日期2005年9月14日—
相關節目
相關節目核子機密
外部連結
IMDb 介紹

太空競賽》(英語:Space Race)是由BBC製作完成並於2005年9-10月間在BBC第二頻道上映的一部文獻電視系列片。該片記述了美國蘇聯二戰末期開始的太空競賽歷程。該片以沃納·馮·布勞恩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美蘇各自的首席火箭設計師為視角,記述了兩國在衛星、載人航天和人類登月等重大事件的歷程。該系列片由來自德國英國美國俄羅斯的多個製作團隊共同完成。

獲得榮譽[編輯]

劇情[編輯]

第一集:火箭競賽 (1944–1949)[編輯]

二戰末期,為了挽回戰爭頹勢,納粹德國將新研發的V2火箭投入戰爭,而該火箭的設計團隊,正在佩內明德由沃納·馮·布勞恩領導。V2火箭給盟軍帶來了巨大的震撼,美國和蘇聯都力圖奪取德國的火箭科技,布勞恩也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最終美國得到布勞恩和他的大部分設計團隊和資料,蘇聯則在瓦朗坦·格盧什科的建議下啟用大清洗中被關入古拉格的科羅廖夫主持俄國的火箭研發。

第二集:衛星競賽 (1953–1958)[編輯]

由於冷戰的加劇,科羅廖夫被要求建造大推力火箭以攜帶核彈頭威懾美國。科羅廖夫此後設計製造出R-7火箭(第一種洲際彈道飛彈),並在此後得到發射衛星的許可,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一號遂於1957年10月4日成功發射,很快,史潑尼克二號也得到成功發射。然而布勞恩的團隊則受制於美國當局的官僚困擾中,公眾也對他抱有不信任態度,最終,當美國海軍衛星發射失敗後,布勞恩獲得了許可,成功發射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探索者一號

第三集:載人飛行競賽 (1959–1961)[編輯]

蘇聯和美國都開始準備各自的載人航天計劃,準備一較高下。分別發展了東方計劃水星計劃。雙方經過數次失敗後,蘇聯率先將尤里·加加林成功送入太空。不久,美國人艾倫·謝潑德也成功進入地球軌道。

第四集:飛向月球 (1964–1969)[編輯]

人類升空後,雙方再次將競爭焦點集中——月球。美國開始籌劃雄心勃勃的阿波羅計劃,同時蘇聯也積極展開月球項目。然而雙方進程都頗不順利,阿波羅1號的一次火災,使得項目重新調整。蘇聯方面,雖然列昂諾夫成功進行太空行走,而火箭設計卻陷入沒有大推力引擎的困局。古舒高和科羅廖夫相持不下,科羅廖夫遂尋找庫茲涅佐夫研製新引擎。但不久蘇聯方面就陷入困境:科羅廖夫突然病逝,加加林在飛機墜毀中喪生,聯盟一號返回失敗,宇航員弗拉基米爾·米哈伊洛維奇·科馬洛夫犧牲。緊接而來的N1火箭發射失敗,使得登月計劃徹底癱瘓。而美國方面,布勞恩繼續着土星5號的開發項目,也受制於大型F-1引擎的問題,但經過幾次失敗後,火箭終於成行,阿波羅11號也成功將人類送上月球。

製作細節[編輯]

《太空競賽》在羅馬尼亞特蘭西瓦尼亞錫比烏附近村鎮拍攝,比起其他地區,羅馬尼亞當地以原始的自然風化、富有經驗的當地居民和適中的價格引起了BBC的注意[1]。整部系列劇使用松下SDX 900專業攝像機組合[2]

演職人員[編輯]

爭議和錯誤[編輯]

整部影片反映的歷史處於高度被壓縮下的狀態,劇情集中於沃納·馮·布勞恩謝爾蓋·帕夫洛維奇·科羅廖夫兩人之間,其他科學家的努力和貢獻並未被全面反映。雖然並未全面反映整個歷史時期的面貌,但從劇情設計和拍攝上,不失為一部優秀的文獻紀錄片作品。

參見[編輯]

注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