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思想自由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沒有思想自由,就沒有這樣的智慧,也就沒有言論自由的公民權。」 —— 本傑明·富蘭克林,1722 年。

思想自由(英語:Freedom of Thought),亦稱為「良心自由」(Freedom of Conscience)或「理念自由」(Freedom of Idea),是個人擁有或思考獨立於他人之外的事實、觀點、思想之自由。

概述[編輯]

每個人都試圖通過發展知識、概念、理論並在特定環境中對其進行評估來達到認知能力。這種認知能力給人一種滿足感,取代了無助感。除了給一個人的自我帶來輕鬆之外,新的知識和想法也給未來帶來了希望。[1]

思想自由是其他自由的前身,因此與其他自由密切相關,包括信仰自由言論自由表達自由[2]儘管思想自由對許多其他自由來說是不言自明的,但它們並不是運作和存在所必需的。自由或權利的概念並不能通過哲學警告來保證其包含性、合法性或保護性。這在西方世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幾乎所有的民主憲法都保護這些自由。

美國權利法案》在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包含了著名的保證,即不得制定干涉宗教「或禁止自由行使宗教」的法律。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本傑明·N·卡多佐帕爾科訴康涅狄格州案(1937年)中推斷:

思想自由……是矩陣,是幾乎所有其他形式的自由不可或缺的條件。在我們的歷史、政治和法律中,對這一真理的普遍認識是罕見的。[3]

這些思想也是國際人權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公民權利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成員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世界人權宣言》第18條列出了「思想自由」:

每個人都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權利;這項權利包括改變其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單獨或與他人共同、公開或私下在教學、實踐、禮拜和遵守中表明其宗教或信念的自由。

聯合國人權事務委員會指出,這「將思想、良心、宗教或信仰自由與表現宗教或信仰的自由區分開來。它不允許對思想和良心自由或擁有或信奉自己選擇的宗教或信仰進行任何限制。這些自由受到無條件保護」。[4]同樣,《世界人權宣言》第19條保障「人人享有意見和言論自由的權利;這項權利包括在不受干涉的情況下發表意見的自由」。

歐洲人權公約》第9條規定:「人人享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權利。」[5]

發展和壓制的歷史[編輯]

不可能確切地知道另一個人在想什麼,這使得壓制變得困難。這一概念在《聖經》中得到了發展,最充分的體現在塔須的掃羅的著作中(例如,「為什麼我的自由要由別人的良心來評判?」哥林多前書10:29)。[6]

儘管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蘇格拉底對思想自由的討論很少,但阿育王(公元前3世紀)的法令被稱為第一個尊重良心自由的法令。[7]在歐洲傳統中,除了313年君士坦丁大帝在米蘭頒布的宗教寬容法令外,哲學家狄米斯提厄斯米歇爾·德·蒙田巴魯赫·斯賓諾莎約翰·洛克伏爾泰亞歷山大·維奈英語Alexandre Vinet約翰·斯圖爾特·密爾以及神學家羅傑·威廉姆斯撒母耳·盧瑟福英語Samuel Rutherford都被認為是良心自由(或威廉姆斯所說的「靈魂自由」)思想的主要支持者。

意大利哲學家焦爾達諾·布魯諾的銅像,位於羅馬鮮花廣場

伊麗莎白一世在16世紀後期撤銷了思想審查法,據弗朗西斯·培根爵士說,她不希望滲透人類的靈魂和秘密思想。她在位期間,哲學家,數學家,占星家和天文學家焦爾達諾·布魯諾避難至英格蘭,在那裡他出版了許多關於無限宇宙和天主教會禁止的話題的書。離開安全的英國後,布魯諾最終因為拒絕放棄信仰他的想法而在羅馬被燒死。因此,有人認為他是自由思想的烈士。

約翰·伊格納茲·馮·多林格(Ignaz von Döllinger)將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描述為「世界上第一個制定一項特殊宗教原則的偉人,並在他身上執行這一原則:…良心自由和否認宗教脅迫的原則」。[8]

然而,言論自由可能會受到審查、逮捕、焚書或宣傳的限制,這往往會阻礙思想自由。有效反對言論自由運動的例子包括蘇聯為了支持李森科主義理論而鎮壓遺傳學研究,納粹德國的焚書運動,波爾布特統治下的柬埔寨和阿道夫·希特勒統治下的納粹德國推行的激進反智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古巴共產黨政府或智利的奧古斯托·皮諾切特和西班牙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等獨裁政權對言論自由施加的嚴格限制。

語言相對論指出,思想可以嵌入語言中,這將支持這樣一種說法,即限制語言詞彙的使用實際上是限制思想自由的一種形式。喬治·奧威爾的小說《一九八四》探討了這一點,並提出了新語的概念,新語是英語的一種精簡形式,據稱缺乏隱喻能力,限制了原始思想的表達。

最近,神經成像技術的發展引起了人們對實體能夠閱讀並隨後抑制思維的擔憂。儘管這個問題因心物問題而變得複雜,但這些問題形成了神經倫理學英語neuroethics和神經隱私的新興領域。

參見[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Main, T. F. Knowledge, Learning and Freedom from Thought. 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67, 1 (2): 64–71. ISSN 0004-8674. doi:10.3109/00048676709159167. 
  2. ^ Swaine, Lucas. Freedom of Thought as a Basic Liberty. Political Theory. 2016, 46 (3): 405–425. ISSN 0090-5917. doi:10.1177/0090591716676293. 
  3. ^ Palko v. State of Connecticut, 302 U.S. 319 (1937).
  4. ^ "General Comment No. 22: The right to freedom of thought, conscience and religion (Art. 18) : . 30/07/93. CCPR/C/21/Rev.1/Add.4, General Comment No. 22. (General Comments)".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Website – Treaty Bodies Database. Office of the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Human Rights. 1993-07-30. Retrieved 2007-10-21.
  5. ^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on Human Rights. 歐洲委員會. 
  6. ^ Eugene J. Cooper. Man's Basic Freedom and Freedom of Conscience in the Bible : Reflections on 1 Corinthians 8–10. Irish Theological Quarterly. 1975-12. 
  7. ^ Luigi Luzzatti. God in Freedom. Cosimo. : 47. ISBN 978-1596054486. 
  8. ^ A.D. Lindsay. The Essentials of Democracy. 1948. 

相關文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