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清化寺 (北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清化寺(後訛作清華寺),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清華街7號,是漢傳佛教寺院。清華街原名清化寺街,即因該寺而得名。2013年1月被東城區文化委員會以「敕建清華禪林」之名列為北京市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掛牌保護。

簡介[編輯]

欽定日下舊聞考》卷五十八記載:[1]

原:清化寺在正東坊,有勅建碑。(明《順天府志》)

補:清化寺在三里河陽,宣德壬子奉聖夫人東安里王妙秀,命其弟義勇後衛百戶榮,以賜金買故保安寺基,即蔬圃為寺,落成於正統甲子。有奉議大夫金陵宋拯撰碑。正德壬申四月望毀於火,癸酉二月重建,乙亥五月訖工。有右中允濮陽李廷相碑。(《隩志》)

臣等謹按:清化寺今存,其街即以是得名。宋拯碑今存。又有明正德壬申年修撰李廷相重修碑。

原:程敏政宿清化寺詩:早脫朝簮出帝城,喜分禪榻坐深更。頓疑身在山中住,追笑詩從馬上成。把釣未應歸計拙,照人偏愛佛燈明。沉酣一夜清無夢,蕉鹿當年亦浪驚。(《篁墩集》)

由此可見,該寺明朝宣德壬子年(宣德七年,1432年)始建,正統甲子年(1444年)完工,正德壬申年(1512年)被火災燒毀,正德乙亥年(1515年)重建完工。

宸垣識略》載:「清化寺,在正東坊,三里河陽。明宣德壬子,奉聖夫人東安里王妙秀,命其弟義勇後衛百戶榮,以賜金買保安寺基,即蔬圃為寺,今存。其街即以寺得名。」[2]

《北京寺廟歷史資料》記載着中華民國時期該寺的登記信息:

清化寺,坐落外五區界清化寺街二十二號,建於明宣德七年,屬募建。本廟面積六畝七分,房屋八十四間。管理及使用狀況為歷代保存無損,由顯瑞管理。廟內法物有前殿彌陀木像,天王泥像,韋馱木像共六尊,中殿釋迦銅佛,如來銅佛,阿彌陀銅佛共三尊,木羅漢像二十尊,三士木像三尊,後殿觀音木像三尊,文殊木像一尊,西配殿達摩木像一尊,東配殿關聖泥像三尊,木長方供桌六張,木鼓一個,木質五供七件,錫質五供十四件,大銅鐘一口,小鐵鐘一口,銅磬一口,鐵磬兩口,樂器二份,金剛般若經兩部,殘缺功課經二百餘本,另有槐樹三株,石碑一座,水井一眼。[3]

清化寺 (僧廟)坐落外五區清化寺街二十二號,建於明宣德七年,屬募建。不動產土地六畝七分,佛殿十七間,群房七十八間。管理及使用狀況為自行管理,佛殿群房除供佛外,余皆出租。廟內法物有大銅鐘、銅磬、小鐵鐘各一口,鐵磬兩口,錫五供十五件,木供器七件,供桌六張,木鼓一個,鐵五供五件,樂器兩份,銅佛像五尊,木佛像二十九尊,泥佛像十四尊,金剛經兩部,功課經二百餘本,另有石碑一座,水井一眼。」[4]

該寺始建於明朝清朝重修。大雄寶殿為廡殿頂,是北京南城唯一一座廡殿頂廟宇建築。該寺坐北朝南,原來有山門三間,門額石匾上書「敕建清化禪林」。整個寺院分為三進院落。後殿在兩廣路建商業街時被拆除。各配殿被居民拆除改建。2014年修繕前,早已年久失修,僅存前殿和大雄寶殿,並有諸多險情,前殿和大雄寶殿建築面積112.11平方米,當時前殿和大雄寶殿內有現狀居民6戶,企事業單位1家。2014年修繕時,大雄寶殿及周邊平房為東城區房屋土地經營管理二中心直管公房。為搶救保護文物,經東城區名城辦審核、東城區人民政府批准,前殿和大雄寶殿的騰退修繕工程被列入名城保護專項資金支持項目。2014年,東城區房屋土地經營管理二中心完成了6戶居民的搬遷安置,同年東城區文化委員會組織實施了大雄寶殿的修繕工作。但前殿因被那家企事業單位占用而未能騰退修繕。[5][6][7]2016年,東城區推動該寺二期騰退修繕工作。[8][7]

參考文獻[編輯]

  1. ^ 于敏中 等編纂. 日下旧闻考.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年. 
  2. ^ 王彬、徐秀珊主編. 北京地名典. 北京: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8年: 281. 
  3. ^ 北京市檔案館編. 北京寺庙历史资料. 北京: 北京檔案出版社. 1997年: 113. ISBN 9787800197475. 
  4. ^ 北京市檔案館編. 北京寺庙历史资料. 北京: 北京檔案出版社. 1997年: 503–504. ISBN 9787800197475. 
  5. ^ 北京东城将腾退修缮清华寺. 新華網. 2013-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14). 
  6. ^ 清华寺文物腾退修缮工程基本完成. 和訊網. 2015-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5). 
  7. ^ 7.0 7.1 明代清华寺被违建包围 北京东城文委:将与产权单位协商. 搜狐. [2016-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4). 
  8. ^ 太狠了!完成时间都敢公开!北京各区谁敢不落实?!. 搜狐. 2016-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