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多民族性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紐約市的多種族

多民族性(英語:Polyethnicity),又稱多元民族性多種族性,是指在一個國家或其他特定地理區域內,來自不同族群背景的人在社會上接近並相互影響的特定文化現象

同樣的術語還可能涉及個人認同自己為多民族的能力和意願。當多個族群居住在一個特定地區時,特別是通過移民通婚貿易、征服和戰后土地分割等手段,就會出現多民族現象。[1][2][3]這對各國和各地區產生了許多政治和社會影響。[4][5]

許多國家(即使不是所有國家)都有一定程度的多民族性,尼日利亞加拿大等國的多民族性程度較高,而日本波蘭等國的多民族性程度較低(更確切地說,是同質性)。[6][7][8]一些西方國家普遍存在的多民族現象引發了一些反對多民族性的論點,其中包括認為多民族現象會削弱每個社會的優勢;以及在多民族國家中,針對某些民族制定不同的法律可以更好地處理政治-民族問題。[9][10]

概念歷史[編輯]

1985 年,加拿大歷史學家威廉.H.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在多倫多大學就古代和現代文化中的多民族問題舉辦了三次系列講座。[11]麥克尼爾的講座主要論點是,同質社會的理想1750年至1920年期間可能在西歐有所發展,因為人們越來越信任社會政治組織的單一民族主義基礎。麥克尼爾認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對同質國家的渴望開始減弱。[12]

對政治的影響[編輯]

多民族性使國家分裂,使政治複雜化,因為地方和國家政府試圖滿足所有族群的要求。[4]許多國家的政治家試圖在本國的種族認同與整個國家的認同之間找到平衡。[4]民族主義在這些政治辯論中也發揮着重要作用,因為文化多元化協商民主是多民族國家民族主義的民主替代方案。[13]

民族主義是社會性的而非種族性的,這一理念要求多種多樣的文化、共同的認同感和非血統的社區。[13]文化多元國家在憲法上介於權力下放的單一制國家(如英國)和聯邦制國家(如比利時瑞士加拿大)之間。[13]這些多民族地區的民族政黨並不反國家,而是在國家內部尋求最大的權力。[14]許多多民族國家的政策決定都面臨着這樣的困境。以下國家和地區只是這一困境及其影響的幾個具體例子:

美國[編輯]

美國是一個由不同種族建立的國家,這些種族經常被描述為匯聚在一個「大熔爐」中。「大熔爐」一詞用來強調各組成群體相互影響和被影響的程度,而「沙拉盤」一詞則是最近創造出來的,與「大熔爐」的比喻形成對比,強調這些群體儘管彼此接近,但仍保持着基本的獨特身份,並對所有這些群體所居住的整體文化產生影響。[15]

近年來一個有爭議的政治問題是雙語問題。[16]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許多移民來自以西班牙語為母語的西語美洲,他們已成為西南部許多地區的重要少數民族,甚至是多數民族。[17]新墨西哥州,講西班牙語的人口超過40%。[18]由於相當一部分人口(在許多地區占人口大多數)都以西班牙語為母語,因此語言政策出現了爭議。

最大的爭論點在於少數語言學生的雙語教育、非英語選票和選舉材料的可用性以及英語是否是官方語言。[19][20]這場爭論已演變為支持雙語主義和語言使用權的多元化派與強烈反對雙語主義並領導唯英語運動的同化派之間的種族衝突。[21]美國沒有官方語言,但英語是事實上的國語,絕大多數美國人都講英語。[22]

加拿大[編輯]

加拿大,講法語的人和講英語的人之間曾發生過多次政治爭論,尤其是在魁北克省[23] 加拿大同時將法語和英語作為官方語言。[24]魁北克的政治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義決定的,因為法裔魁北克人希望在種族和語言界限的基礎上從整個加拿大獲得獨立。[25]主要的分離主義政黨魁北克黨曾兩次試圖獲得主權(1980年一次,1995年一次),1995年以1.2%的微弱優勢失敗。[26]此後,為了保持統一,加拿大授予魁北克特殊地位,承認魁北克是加拿大統一國家中的一個國家。[27]

比利時[編輯]

北部荷蘭語區(佛蘭德)和南部法語區(瓦隆尼亞)之間的分界線造成了議會民主在種族上的兩極分化。[28]雖然弗拉芒語和瓦隆語在眾議院中擁有相同數量的席位,但比利時的所有政黨都分裂成了兩個意識形態相同但語言和種族不同的政黨。近年來,政治危機愈演愈烈,人們擔心比利時會分裂。[29]

埃塞俄比亞[編輯]

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80個不同民族和84種土著語言組成。[30][31]埃塞俄比亞人口多樣,農村地區遍佈全國,因此幾乎不可能建立一個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但通過政治演變最終實現了這一目標。1974年以前,民族主義只在激進的學生團體中討論,但到20世紀末,這一問題已成為政治辯論的焦點。[32]

埃塞俄比亞被迫實現政治制度現代化,以妥善處理民族主義辯論。[33] 德格軍政府以馬列主義意識形態控制政權,敦促民族自決,拒絕在任何民族問題上妥協。20世紀80年代,埃塞俄比亞遭受了一系列饑荒,蘇聯解體後,埃塞俄比亞失去了蘇聯的援助;德格政府隨後垮台。最終,埃塞俄比亞恢復了穩定,並採用了聯邦議會共和制模式的現代政治制度。[34]

但建立一個掌握所有權力的中央政府仍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央政府被撕裂了。現在,中央政府主持着以民族為基礎的區域州,每個民族州都有權建立自己的民主政府。

西班牙[編輯]

1808年至1814年,西班牙獨立戰爭發生在一個多元文化的西班牙[35]當時的西班牙由拿破崙·波拿巴的弟弟約瑟夫·波拿巴國王控制。由於受到法國統治的控制,西班牙人組成了各民族聯盟,以奪回自己的政治代表權,取代失去權力的法國政治體制。

東南亞[編輯]

東南亞國家

東南亞大陸地區(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一般信奉上座部佛教或大乘佛教。大部分東南亞內陸地區(即馬來西亞汶萊印度尼西亞)主要信奉遜尼派伊斯蘭教。[36]其餘島嶼地區(菲律賓東帝汶)主要信奉羅馬天主教基督教,新加坡主要信奉大乘佛教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發生的大規模長途勞動力遷移提供了許多不同類型的種族多樣性。該地區原住民之間的關係源於文化和語言群體的地區差異。移民少數民族,尤其是華人,也隨之發展起來。雖然每個少數民族和宗教在政治上都存在着極端的差異,但他們仍然是政治共同體的合法成員,而且在歷史上一直保持着很大程度的團結。這與鄰近的東亞南亞都有所不同。

對社會的影響[編輯]

隨着時間的推移,多種族可以改變社會實踐社會規範的方式。

婚姻[編輯]

美國通婚現象的增加導致種族界限變得模糊。美國於1967年廢除了反異族通婚法(禁止異族通婚的法律),據估計,到2050年,美國將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屬於多民族人口。[37]2000 年,自我認同的多種族美國人有680萬,佔總人口的2.4%。[38]

雖然族裔間通婚的數量在不斷增加,但人們發現某些族裔群體更有可能成為多族裔,並承認自己具有一個以上的族裔背景。巴瓦尼·阿拉班迪(Bhavani Arbandi)在其關於多民族性的文章中指出:

亞洲人和拉美人跨種族結婚的比例比黑人高得多,而且他們比黑人更有可能報告自己是多種族的,因為黑人更經常聲稱自己是單一民族和種族身份。作者[Lee, J & Bean, F.D]認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黑人有 "奴隸制的遺產 "和歧視的歷史,並且一直是美國 "一滴血規則"(有任何黑人血統就自動被稱為黑人)的受害者。

軍事[編輯]

2009年10月16日,美國陸軍非洲司令威廉·加勒特三世少將、烏干達人民國防軍總司令尼亞卡伊里馬·阿隆達將軍和肯雅總參謀長耶利米·基安加將軍在烏干達基特古姆舉行的「自然之火10」開幕式上致辭。

目前,大多數武裝部隊都由來自不同民族背景的人組成。由於種族、民族、語言或背景的不同,他們被視為多民族。雖然多民族部隊的例子很多,但最突出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武裝部隊,包括美國、前蘇聯和中國的武裝部隊。多民族武裝力量並非新現象,因為在羅馬帝國、中東帝國甚至蒙古大汗時期就存在多民族武裝力量。[12]根據哈里·S·杜魯門總統1945年的命令,美軍是最早開始民族融合的現代軍隊之一。[39]

批評[編輯]

也有人反對多民族以及多民族地區的民族同化。威爾莫特-羅伯遜(Wilmot Robertson)在《民族國家》(The Ethnostate)一書中,丹尼斯-湯姆森(Dennis L. Thomson)在《卑詩省孤立印第安部落的政治訴求》(The Political Demands of Isolated Indian Bands in British Columbia)一書中,主張一定程度的分離主義

在《民族國家》一書中,羅伯遜宣稱多民族性是一種理想,只會削弱每種文化。他認為,在多民族文化中,國家或地區作為一個整體,其文化頂峰的能力不如組成它的每個民族。從根本上說,多民族性會促進民族性的淡化,從而在文化的各個方面阻礙各民族的發展。[40]

湯姆森在《卑詩省孤立印第安部落的政治訴求》一書中指出,分離主義政策在某種程度上(儘管很小)是有益的。他論證了允許族裔群體(如美國和加拿大的阿米什人和哈特派教徒或挪威薩米人)生活在治理邊緣的好處。這些族群更願意保留自己的民族特性,因此更傾向於為自己制定分離主義政策,因為這些政策不要求他們遵守國家所有民族的政策。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Arabandi, Bhavani. Polyethnicity.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Sociology. 2007-02-15. doi:10.1002/9781405165518.wbeosp048. 
  2. ^ Editor’s Page. Journal of the Illinois State Historical Society (1998-). 2013-07-01, 106 (2). ISSN 1522-1067. doi:10.5406/jillistathistsoc.106.2.0190. 
  3. ^ Smith, José. TGRG page.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1998-06, 6 (2). ISSN 0966-6923. doi:10.1016/s0966-6923(98)90033-3. 
  4. ^ 4.0 4.1 4.2 Safran, Jeremy D.; Muran, J. Christopher. <159::aid-jclp2>3.3.co;2-4 Introduc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2000-02, 56 (2). ISSN 0021-9762. doi:10.1002/(sici)1097-4679(200002)56:2<159::aid-jclp2>3.3.co;2-4. 
  5. ^ Butler, Richard. Book Reviews: Göran Ahrne: Social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Studies. 1996-01, 17 (1). ISSN 0170-8406. doi:10.1177/017084069601700111. 
  6. ^ US demographic pyramid. dx.doi.org. [2024-06-15]. 
  7. ^ Forbes, Elizabeth. Burgess, Sally. Burgess, Sally.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8. ^ Fosha, Diana. Psychoanalytic books: Reviews and discussions. Negotiating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A relational treatment guide, by Jeremy D. Safran and J. Christopher Muran.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2000; 260 Pages, $34.00. PsycEXTRA Dataset. 2003 [2024-06-15]. 
  9. ^ Contents pages. Analytical Proceedings. 1992, 29 (10). ISSN 0144-557X. doi:10.1039/ap99229bx039. 
  10. ^ Books Received. Hypatia. 2000, 15 (3). ISSN 1527-2001. doi:10.1353/hyp.2000.0034. 
  11. ^ Ritzer, Ivo. Sudden Death(s). Genre Hybridisation: Global Cinematic Flows. Schüren Verlag. 2013: 115–141. 
  12. ^ 12.0 12.1 Dreisziger, N. F. (編). Ethnic Armies. Ethnic Armies. Wilfrid Laurier Press. 1990-12-14. ISBN 978-0-88920-827-8. 
  13. ^ 13.0 13.1 13.2 Kellas, James G.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1991. doi:10.1007/978-1-349-21527-0. 
  14. ^ Fosha, Diana. Psychoanalytic books: Reviews and discussions. Negotiating the therapeutic alliance: A relational treatment guide, by Jeremy D. Safran and J. Christopher Muran.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2000; 260 Pages, $34.00. PsycEXTRA Dataset. 2003 [2024-06-15]. 
  15. ^ Holland, James. Adams. Adams.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6. ^ Núnez-Vergara, Luis J.; Salazar, R.; Navarrette-Encina, P. A.; Camargo, C.; Yanez, C.; Squella, J. A. Electrolytic Oxidation of C4-Nitrofuryl 1,4-Dihydropyridines in Nonaqueous Medium.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2007, 154 (2). ISSN 0013-4651. doi:10.1149/1.2402113. 
  17. ^ Hakimzadeh, Kavon. The Issue of Decision Up-Creep in Network Centric Warfare. Fort Belvoir, VA. 2003-02-03. 
  18. ^ Crawford, James (編). Title Page. The Rights of Peoples. 1992-07-02. doi:10.1093/oso/9780198258049.002.0001. 
  19. ^ Clifford, Giles. Cromwell, Oliver. Oxford Art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20. ^ Roache, Rebecca. The Academic Imperfectionist. The Philosophers' Magazine. 2021, (95). ISSN 1354-814X. doi:10.5840/tpm202195103. 
  21. ^ Baumann, Hans D. Dunkelkammertechniken. Edition Page.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993: 73–128. ISBN 978-3-642-63457-4. 
  22. ^ The Last Page. Strategies. 1998-11, 12 (2). ISSN 0892-4562. doi:10.1080/08924562.1998.10591382. 
  23. ^ Taylor, Susan B. Bélanger, François-Joseph. Oxford Art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1-884446-05-4. 
  24. ^ Receipt. doi:10.31096/wua030-325. 
  25. ^ McNeil, N.I.; McNeil, R. Healthy eating‐1: Can people really judge whether foods are healthy?. Nutrition & Food Science. 1985-04-01, 85 (4). ISSN 0034-6659. doi:10.1108/eb059070. 
  26. ^ David, Leyton-Brown (編). Canadian Annual Review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ffairs. 2002-12-31. doi:10.3138/9781442672086. 
  27. ^ McRoberts, Kenneth. The Calgary Declaration: "National unity" for a change. Canada Watch. 1997-10-31, 5 (6). ISSN 1191-7733. doi:10.25071/7shbd779. 
  28. ^ Lijphart, Arend. Institutional Design in New Democracies. 2018-10-08. doi:10.4324/9780429499784. 
  29. ^ Bryant, Willie. Oxford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978-1-56159-263-0. 
  30. ^ Shively, Sharon. Editor's Page. Journal of Visual Impairment & Blindness. 1998-03, 92 (3). ISSN 0145-482X. doi:10.1177/0145482x9809200301. 
  31. ^ Grimes, Deanna E.; Grimes, Richard M. Reply. Nursing Outlook. 1996-03, 44 (2). ISSN 0029-6554. doi:10.1016/s0029-6554(96)80062-5. 
  32. ^ Title Page / Table of Contents. Developmental Neuroscience. 1993, 15 (3-5). ISSN 0378-5866. doi:10.1159/000111328. 
  33. ^ Young, Louise B. Title Page. The Unfinished Universe. 1993-01-28. doi:10.1093/oso/9780195080391.002.0001. 
  34. ^ Kavalski, Emilian. Extending the European Security Community. Extending the European Security Community: Constructing Peace in the Balkans. I.B.Tauris. 2008. ISBN 978-1-84511-497-8. 
  35. ^ Cabrita, João M. The Long Arm of Frelimo. Mozambique.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UK. 2000: 80–84. ISBN 978-1-349-42432-0. 
  36. ^ Dowding, Keith. Albert O. Hirschman,. Oxford Handbooks Online. 2016-07-07. doi:10.1093/oxfordhb/9780199646135.013.30. 
  37. ^ Pages de fin. L'opinion européenne 2000. Presses de Sciences Po. 2000-01-01: 221–221. 
  38. ^ Smith, Gene A. Jones, Thomas ap Catesby (1790-1858), naval officer. Jones, Thomas ap Catesby. American National Biography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02. 
  39. ^ Cornis-Pope, Marcel; Perloff, Marjorie. Poetry on & off the Page: Essays for Emergent Occasions. World Literature Today. 2000, 74 (1). ISSN 0196-3570. doi:10.2307/40155420. 
  40. ^ Barwise, Patrick; Robertson, Thomas. Brand portfolios.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92-09, 10 (3). ISSN 0263-2373. doi:10.1016/0263-2373(92)90021-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