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Ws227/端午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端午節
菖蒲是各地端午節皆使用的香草,常與其他植物束成菖蒲束掛起以辟邪驅瘟
漢語名稱
繁體字 端午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粽子節
簡化字 端午节、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粽子节
越南語名稱
國語字 Tết Đoan Ngọ、Tết diệt sâu bọ、Tết Đoan dương、Tết Trùng Ngũ、Tết giết sâu bọ、Tết Trùng Nhĩ、Tết Nửa Năm
漢喃 節端午、節滅螻蜅、節端陽、節重五、節𢷄螻蜅、節重耳、節𡛤𢆥
韓語名稱
諺文단오、수릿날、천중절、중오절、단양、오월절
漢字端午、수릿날、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
日語名稱
漢字 端午、端午の節句、菖蒲の節句
名稱
端午、グングヮチグニチタンウー[1]、グングヮチグニチ tanwu、dangwagunichii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和祭的節日,後來各地各自加入本土化的內容,或與固有民俗結合,添加不同的意義。端午節與新春中秋等節日同屬東亞文化圈大中華地區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的重要傳統節日[2]。。

起源[編輯]

端午節源於對惡日(即農曆五月,因仲夏瘟疫流行而得名)的禁忌,也是祭的節日,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都有驅瘟避疫的成分[3][4]。不少習俗都有禳毒驅疫的意義,傳統上認為時值仲夏、疫厲流行的五月是「惡月」,人們在五月為了預防疫病,自上古即有不少清潔禳毒的措施。最遲於中國[[春秋時代]成書的《夏小正》記載,上古之時人們於五月已有儲存蘭草作沐浴之用以及採穀物煮豆湯消暑的習俗[5]。而這期間的活動也以安息靜養為主,《禮記·月令》就記載當時提倡在五月齋戒節欲[6]。而「惡月」禁忌也特別多,如漢代應劭所著的《風俗通》就記載當時一些俗諺如「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反映了當時的禁忌。而據南朝蕭梁時期[[宗[2]懍]]所著、介紹中國古代荊楚地區的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五月在當時俗稱「惡日」,禁忌繁多,忌曬晾床、草蓆等用品和忌蓋屋,[7]。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最,是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日子,因此要避邪[8][3][9][2][10][11][12][13][14]

端午節不少習俗如中國、日本、越南、琉球皆有的划龍舟和吃粽子都與龍有關,聞一多《神話與詩》的《端午考》指出這些可能是迎濤神祭圖騰的習俗,並認為端午節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人的節日[15]隋代杜台卿《玉燭寶典》中提到端午習俗,就指出競渡源自南方,又引吳地樂府詩《五月歌》描述五月吃粽子是吳地習俗,認為端午源於南方,後來才流傳至其他地區[16]。而一些主要習俗如劃龍舟和吃粽子也與龍圖騰信仰有關[15]。相傳古代吳越人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每年五月初五舉行祭圖騰儀式,以求來年風調雨順、大豐收。他們把食物裹在樹葉或裝在竹筒中,投到江裏去。後來他們還有在這天劃着獨木舟拜訪親朋好友的做法。高興時就即興舉行獨木舟賽,慢慢演變成今天過端午節這種習俗。而傳統上五方都有各自代表的龍,也對應五行,所以「五」這個數字也是代表龍,漢字文化圈各地端午常見的五色絲也是代表五方的龍[15][2][13][14]

端午節在不同地區又各自結合本土民俗不斷發展,各有不同的特色。日本史書關於當地端午節的記載是飛鳥時代,但最早可能於彌生時代就由中國的渡來人傳入。,朝鮮民族的端午祭祀活動始自三韓時代,

名稱來源[編輯]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17]。《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漢字文化圈多地共同習俗[編輯]

驅瘟疫[編輯]

五月五日,古時亦稱惡月惡日,先秦以來被認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認為疾病是惡鬼凶神附於人體所致,故人們於這天以不同的方式驅除瘟疫和惡運。

使用菖蒲等香草[編輯]

以菖蒲沐浴

世俗要懸天中五瑞以辟邪驅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龍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驅蟲;蒜頭有着濃烈的氣味,懸於門外據說亦有驅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認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徵驅除不祥的寶劍,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劍斬千邪之說;而艾草則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種可以治療疾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以使身體健康。現在看來,懸天中五瑞確實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端午節時值初夏,多雨潮濕,病菌容易滋生,懸菖蒲艾草等可以藉助它們揮發的氣味清潔空氣,消除病毒。也有些地區因應當地出產的植物而有所變化,或將香草煎藥、搾汁服用。

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頭,例如有的地方以蘭草蒸煮於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稱為洗百病,所以端午節亦有「沐蘭節」之稱。

有些地區會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以僻邪驅瘴。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拴五色絲線[18]

驅五毒[編輯]

古代人們將壁虎蜈蚣蟾蜍等稱為五毒。民謠說:「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節,人們用彩色紙把五毒剪成圖像(即剪紙),或貼在門、窗、牆、炕上,或繫在兒童的手臂上,以避諸毒。

佩香囊[編輯]

傳統上女性會精心製作玲瓏剔透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內裝芳香馥鬱的藥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氣具有驅蚊辟穢的功效。心靈手巧的母親還會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黃瓜、胖娃娃、小紗燈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樣的小玩物,掛在孩子的身上,據說也是為了驅除瘟疫。

吃粽子[編輯]

中式粽子

粽子是大中華地區、日本關西北陸地區、越南端午節的傳統食品。每到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親友之間還相互饋贈。端午吃粽子習俗源自中國東漢,當時,人們已習慣於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間開始吃獨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荊楚地區,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現在各地粽子不論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浙江湖州粽子四川椒鹽豆粽廣東中山蘆兜粽等。後世也象徵包粽=包中(諧音),意味着考試金榜題名的好兆頭。

划龍舟[編輯]

香港愉景灣的龍舟競渡

在大中華地區、日本、琉球,端午節會划龍舟。划龍舟較為普遍的說法,是因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眾競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屍體。其實東亞地區的划龍舟並不限於端午才舉行,龍舟競渡的習俗也早於屈原之前已經存在,如姑蘇就以龍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習俗。古人將船當作送走災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愈快愈好,於是便衍生出端午競渡的習俗了。古代參加競渡的龍舟已很講究:船身窄而長,還有龍頭、龍尾和鱗甲等裝飾,船上結七彩,張旗傘。競渡時鑼鼓喧鬧、鞭炮齊鳴、萬人喝彩,場面極為壯觀。可見龍舟競渡其實也是驅瘟避邪的一種行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濃於悼念忠忱的愛國者。

纏五彩絲線[編輯]

有些地區端午節時會把五彩絲線纏在手腕或掛在身上,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在朝鮮半島古代,大臣還會在絲線上串上由君主所賜的急救藥玉樞丹

驅邪[編輯]

由於五月瘟疫易於流行,死者眾多,人們會在這天貼神,以避邪驅鬼,嚴防瘟神。在中國江浙會貼鍾馗像,加以祭祀。

此習俗在中國的江浙一帶比較普遍。民間傳說,鍾馗是唐代一士人,文才武藝均備,卻因貌醜,在殿試時被皇帝除名,鍾馗一怒之下撞殿階而死。後鍾馗的靈魂受到玉皇大帝的嘉許,成為專門捉拿惡鬼的大神,並且成為人們在歲末時敬拜的鎮宅之神。人們想起專門捉鬼的鍾馗,於是就在端午節懸掛鍾馗圖樣了。

各地端午[編輯]

大中華地區[編輯]

中國大陸[編輯]

中國大陸南方地區端午節習俗保存較完善,也較北方地區氣氛濃厚,各地紛紛舉辦各種規模的賽龍舟活動,家庭也都包粽子全家同喫,雖然不一定代表紀念屈原的意義,但這種習俗一直保留着。家人給孩子手腕纏繞五彩絲線,傳說可以續命,祈盼長命多福。

2008年開始,端午節在中國大陸地區也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按規定放假一天。


香港[編輯]

端午節於香港開埠初期為華人所慶祝,一般會進行進行一些應節的活動,主要是舉行龍舟競渡、使用龍舟進行祭祀儀式、游龍舟水以及吃糉子等,而於每次的龍舟賽前均會舉行「放紙龍」儀式。端午節於1947年頒佈《公眾假期條例》(Holidays Ordinance)時未被列作公眾假期,直至於1960年代修訂時才加入為公眾假期。現時香港不少地方均於端午節當日舉辦龍舟比賽以及利用龍舟祭祀還神,並會於電視直播部分賽事。

台灣[編輯]

台灣端午節保留大量中華端午禮俗,習俗為吃粽子、飲雄黃酒、驅五毒、飲午時水、沐午時水、午時立蛋(傳說中能在午時,立起雞蛋可以得到好運)與賽龍舟

日本[編輯]

日本人在端午節掛鯉魚旗

此日男人游泳,女人洗頭。由於不再採用農曆日本的端午節固定於每年陽曆5月5日,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也是日本的兒童日(男孩節),是法定的公眾假期。這一天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要掛鯉魚旗,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鯉躍龍門」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游。這是中國端午節沒有的習慣。會食用日本粽柏餅

朝鮮半島[編輯]

安東的婦女在端午節跳板舞

朝鮮半島的端午節除了驅瘟之外,還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他們各自都把端午節本土化,並以各自的名字稱呼這個慶典,例如: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戌衣日、水瀨日等。這些慶典,都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人們會在這天吃車輪餅糕、舉行「端午茶禮」。女子會在這天跳板舞、盪鞦韆、用菖蒲水洗頭而在江陵,傳統上稱呼端午節為「水瀨日」(수릿날)。韓國在端午日這天在江原道江陵市所舉辦大規模巫教祭儀、山神祭與等一系列結合巫俗、儒道教地祝祭活動江陵端午祭,由於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信仰、民俗遺風與傳統文化,在2005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農業社會時期的朝鮮半島,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在祭祀舉行時會進行假面舞劇、韓式摔跤、盪鞦韆跆拳比賽等具有朝鮮地方特色的活動[19]

琉球[編輯]

有划龍舟習俗[20],並會在家裏張貼一種叫「矢數」(琉球語ヤカジ的紙人形作辟邪之用[21],有女兒的家庭會擺放紙雛箱,即一個載有紙人形的紙箱[22],還會擺放龍舟模形和一些穿着琉裝、彈三線、打、跳琉球傳統舞蹈的土人形

越南[編輯]

公眾假期[編輯]

把端午列為公眾假期的地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08年開始)、香港澳門中華民國日本公曆5月5日,稱為「兒童之日」)。在中華民國,端午佳節作為傳統民俗節慶之一,一直以來都是佳節假期,也是返鄉探親的敦誼之日。若與周六、日重疊則不另外補假,但若與周休假期僅相隔一工作日者,該工作日則調為假期,並擇另一星期六補班補課。

相關話題[編輯]

2005年11月,韓國江陵端午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所認定(第三批)[23]。此事發生後,端午祭的本源地中國的一些媒體及團體開始對「以韓國起源的節日的名義在無形文化遺産登録」等進行強烈的反駁。

但是,實際上「端午的起源在韓國」的主張在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宣言中以及名表中皆不存在。另外,也有報道稱「韓國在申請江陵端午祭之際,曾說明過『(端午祭)本是中國的節日。傳入韓國後已經歷經了1500多年』。」[24]

其實在代表作宣言的5個月前,中國也出現過「湖北省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共同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呼聲,而韓國學界則以「中國的江陵端午祭與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僅僅名稱相同,而實際內容則完全不同」為理由進行反駁[25]

參見[編輯]

註解和參考資料[編輯]

  1. ^ 南山俗語-琉球詞和解-
  2. ^ 2.0 2.1 2.2 2.3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身份認同--基於端午節的源流研究
  3. ^ 3.0 3.1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端午節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4. ^ 陸家驥編著:《端午》,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6月1日,ISBN:957051289X
  5. ^ 《夏小正》:「( 五月)蓄蘭,菽糜」
  6. ^ 《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
  7. ^ 宗懍《荊楚歲時記》:「五月俗稱惡日,多禁,忌曝床薦席,及忌蓋屋。」
  8. ^ 端午節之習俗風尚
  9. ^ 端午節起源及飲食講究
  10. ^ 端午節蘊涵的養生心理
  11. ^ 「端午」的民俗與政治寓意
  12. ^ 朱介凡,《中華諺語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8月1日,ISBN9570500050
  13. ^ 13.0 13.1 端午節的由來與習俗為何?
  14. ^ 14.0 14.1 粽香深處的文化記憶——解讀端午節起源諸說
  15. ^ 15.0 15.1 15.2 聞一多《端午考》
  16. ^ 杜台卿《玉燭寶典》:「南方民又競渡。世謂屈原沈汨羅之日,並欄拯之。在北舢艦既少。罕有此事。……計止南方之事,遂復遠流北土。」
  17. ^ 端午的意思,五月端的來由
  18. ^ 東京夢華錄卷八「端午」
  19. ^ 韓國端午節
  20. ^ 劉曉峰-琉球端午節俗初探
  21. ^ ヤカジ
  22. ^ その他の人形
  23. ^ 一部報道には「この年月に無形文化遺産に登録された」としているものもあるが、これは厳密には誤りである。当時はまだ無形文化遺産保護条約が発効しておらず、江陵端午祭が無形文化遺産の代表一覧表に掲載されたのは2008年
  24. ^ 中国躍起「端午節の元祖は韓国でなくウチ」―登録申請. 2012-05-27 (日語). 
  25. ^ 변영주. 단오제 유네스코 등록 중국 딴지 [端午祭 UNESCO 登錄 中國 爭議]. 국민일보(國民日報). 2005-06-08 [2010-05-06] (韓語). 

外部連結[編輯]

Template:東亞傳統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