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討論:格式手冊/連結/存檔1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對於內文跨語言連結的建議

目前內文的跨語言連結樣式百出:

例子en:Example
例子(en:Example)
例子
例子

第一二種不美觀,有時甚至影響到條目的閱讀。第三種給人沒有紅鏈的錯覺,不易於其他維基人判斷哪些條目需要創建。第四種效果比較好,但是需要在小工具設置中打開才有效果。

因此,我建議統一使用第四種,然後用機械人清理其他類型的。此外最好把Template link helper設置成默認開啟。

--MakecatTalk 2011年11月6日 (日) 11:53 (UTC)

  • 注意中文維基中要用全形標點,所以對於中文維基中尚未有條目,因此希望把其他語版對應條目保留方便參考的狀況來說,正確的用法應該是例子Example)才對。在特定狀況下(例如原文是不很廣為人知的譯名時),有時保留其他語版的連結有助於讓後續參與編輯的人瞭解原作者當初是從哪裏把該語句翻譯過來的,我發現這種狀況有時對於冷門名詞或翻譯錯誤的狀況,有不小的幫助。--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1月6日 (日) 12:41 (UTC)
    • 第四種較好;但是如樓上所說,如若需要附註原文,那麼加上連結應該也是可以的。←當然這句話沒有考慮自我參照的問題。
除了最後一種外,其他都有嚴重的問題。首先,它們都有自我參照的問題,另外再從實際角度考量,一旦創建條目均需要逐項手動更正,然而卻無從得知其鏈入頁面,變相出現中文維基有條目的情況下指向其他語種維基百科的囧況。其中,第三種最不可取,淺藍色的連結乍看下還以為已經創建,事實卻是指向其他維基計劃。Link-en考慮到美觀和實用等各種需要,實在不明白為何還要執意使用那些既不實用又不美觀,而且違犯自我參照的連結。—AT 2011年11月6日 (日) 16:52 (UTC)
link-en的確是個不錯的工具。不過很尷尬的是,並沒有很多用戶知道這模板的使用方式,要把此功能叫出來得進偏好設定裏面設定,這對一般非進階用戶來說難度很高(我承認我自己是找了半天才找到),如果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有這功能存在,那這種索引方式就不可能達到當初預期達到的功能。很遺憾的是,那種最不應該的第三種標示法反而是最常見到的,而且越是新手的用戶越愛這樣標示,甚至完全無法忍受紅色連結的存在。--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1月6日 (日) 17:26 (UTC)
不知道我要是做一個link-ru或者link-ja行不行?為什麼非要連結到英文版?--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11月7日 (一) 02:09 (UTC)
大多數中文維基使用者都或多或少懂得英文,相反懂得俄文或日文的相對便少得多。而在上面的四種方法中,懂得用link-en的人很少,所以我覺得使用「例子Example)」(全形括號及隱藏「:en:」)尚可接受。--沙田友 (留言) 2011年11月7日 (一) 02:26 (UTC)
在中文維基中與日本相關的事物還不少,而且這些東西不見得有英文維基的條目可對應,我想幾個非傳統『西方世界』概念的文化圈、例如俄羅斯-東歐、中東、印度都應該有類似現象,所以我認為link-ja、link-ru、link-ar等模板如果可以做出來備用,應該不壞。但如同我之前所強調的,關鍵還是得要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啟用這功能才有用,所以思考退而求其次的解法,並不是壞事。--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1月7日 (一) 08:49 (UTC)
Link-en只是例子,Link-ja等早已經存在。值得推薦的東西當然應該讓大部分人知道,而不是倒退回那些在各方面均有問題的連結。就算不願意使用,單純列出外文就足夠,為何非要連向其他維基計劃?正常情況下,也不會替內文加上外部連結吧?為何連向其他維基計劃卻被默許?如果硬要這樣做,我們跟那些廣告商有什麼分別?—AT 2011年11月7日 (一) 11:32 (UTC)
思考了一下上面的各方意見,我想要修改一下我原本提出的建議,將link-en與原文標示的作法綜合,變成例子(Example)這樣的標示方式。主要的考量點有:1.對於會使用link-xx模板的進階用戶來說,可以達到連結到其他語版對應條目的參考作用,但又不會有上面AT兄提到的過度連往其他語版的問題;2.對於不知道link-xx模板存在或沒開啟此功能的用戶來說,至少有括號內的原文提示,知道這名詞是哪裏翻譯過來的,好歹可以利用search功能在其他語版直接搜尋尋找對應條目;3.當中文條目內的紅色空連結被創建的新條目補滿之後,可以利用bot將link-xx模板自動消除,留下來在版面上就只剩一個中文維基的內連結與一個原文括號註釋。原文括號註釋只要不要過度頻繁,對於條目內容的閱讀性來說一般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如果真的覺得原文註釋太多時也可以根據閱讀性需求,用人工方式適度地消除某些比較不屬於冷門或專有名詞的原文註釋。因為冷門與否這種事情本來就很難用bot來判斷,需要靠人工來處理,但至少大部分可以自動由機械人代勞的事情,都可以事先解決。不知這樣的建議如何?--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1月8日 (二) 08:07 (UTC)
好建議,這樣能夠同時便利用戶和讀者,一舉兩得。—AT 2011年11月8日 (二) 10:30 (UTC)
同意使用link-en後適當加入原文。--MakecatTalk 2011年11月8日 (二) 13:12 (UTC)

請注意:原先的討論提出了一種新方法,建議大家參考一下。卍田卐Justincheng12345✰改名進行中 2011年11月9日 (三) 10:00 (UTC)

我覺得大象兄的提議比較好,您們提出的方法只是變相的自我參照。—AT 2011年11月10日 (四) 16:13 (UTC)
  • (!)意見:如果我的理解有誤請指正,那個模板的目的之一是『在中文條目不存在時,以英文條目取代其位置以減少紅字連結』,對否?如果其功能正如我所理解這般,那很抱歉我不贊同此模板的使用,理由在於我非常反對利用外連結來將紅色空連結消除的作法,因為:1.把紅連結消除雖然會讓版面看起來感覺好,但卻在同時也減損了用戶去創造新條目以填補空連結的概率與意願。2.我認為紅色空連結的存在是維基百科迥異於一般百科全書與網站的特色之一,它象徵了維基百科的不完美,但也象徵其無可限量的創造性,是一個很重要的象徵,用創造新條目以外的方法去把它消除,等於否定了維基人的自我。如果有其他作法可以兼顧紅色連結的存在並保持適度的檢索與編務便利,我很樂見其成,但我不支持會用其他語版條目來取代紅色連結的任何作法。--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1月11日 (五) 04:54 (UTC)
(-)反對,個人反對這種內文跨語言連結,一來大多數人只知道要連到英文維基(其次是日文維基),講難聽點好像英文維基是中文維基的天皇老子一樣,無形中助長英文中心,這樣的話倒不如廢掉中文維基百科,叫讀者直接去讀英文維基就好了。綜觀前十大語言版本維基百科,沒有像中文維基這樣濫加一大堆內文跨語言連結(日文維基的稍多但也沒像中文維基這樣誇張)。再者與泅水大象講的一樣,用內文跨語言連結掩蓋紅連結只是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做法,對於鼓勵寫條目完全沒有幫助(看過不少條目的內文跨語言連結早就有相對應的中文條目,但沒人去修正該連結)。只要確實該加註原文時加註(例如法國人名就加註法語原文名)這樣就好了。--Ellery (留言) 2011年11月11日 (五) 08:32 (UTC)
  • (~)補充:不只是連到其他維基語版不是個好現象,中文維基也常常在內文中出現連往維基以外網站的外連結。原則上除了參考文獻、註釋與外部連結之外,應該要避免內文中有外部連結才對!--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1月11日 (五) 10:42 (UTC)
(?)疑問這個頁面你們建議如何處理? 把沒有中文的全部刪掉?--Nivekin請留言 2011年11月11日 (五) 08:50 (UTC)
照理說應該要依照人名的譯名常規或慣用譯法想辦法將連結翻譯成中文,成為空連結,再加上原文註釋。如果真的翻譯不出來,好歹直接保留英文的空連結,也比用其他語版的條目去填塞來得好。--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1月11日 (五) 09:59 (UTC)
(:)回應 如果只有英文的空連結, 全沒有來源, 也不能令讀者知道是誰, 倒不如刪掉了. 你真的覺得這個版本較好嗎?--Nivekin請留言 2011年11月11日 (五) 10:10 (UTC)
  • (!)意見:這件事情應該要把有沒有來源跟是不是空條目拆開來看待。因為是牽涉到生人傳記的問題,沒有確切資料來源佐證的人名是應該直接刪除的(因為罹患愛滋病算是種負面訊息,要有可靠來源作為明確的依據才能列上)。但是,撇開這個列表牽涉到生人傳記的問題不看,假設今天這只是一個比較一般性事物的條目或列表,如果出現類似狀況,縱使沒有外連結,只要有原文人名一樣可以靠Google或是圖書館的目錄查詢系統之類的工具去檢索相關資訊,所以只有英文的空連結雖然不好,但也不是無法接受。--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1月11日 (五) 10:39 (UTC)
  • (!)意見:我在一個用者的角度看, 在百科全書中能最方便我找出我所要的資料的方法, 才是最好的. 純粹為了中文維基的本身利益出發, 對用者沒有幫助--Nivekin請留言 2011年11月12日 (六) 05:41 (UTC)
  • (:)回應:連結到其他維基語版或甚至外部網站對於『中文』維基的讀者是不會有多多少幫助的,畢竟,如果我是只看得懂中文的讀者,在查詢中文維基時卻莫名其妙被導到其他語言的網頁,或是在內文中看到一大段未翻譯的其他語言內容,我不會認為這是維基百科很體貼幫我方便找資料,而是會有種『被耍了』『濫竽充數』的感覺!至於看得懂得讀者,根本一開始就去查閱其他語版比較快,所以中文維基怎樣連結根本與他們無關。基於這樣的考量,我覺得寧可保留空連結讓讀者知道內容還沒加入,也總比誤導人之後再讓人失望來得強。--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1月12日 (六) 11:17 (UTC)
那就留着翻譯後的紅鏈在文章裏面,原文<!-- -->註釋在後面。Liangent (留言) 2011年11月12日 (六) 11:58 (UTC)
括號裏的原文註釋可以看情況保留。一般而言在像是期刊、雜誌、紙本百科全書或教科書等印刷刊物中,如果遇到比較生冷的名詞或比較不知名人事物的譯名時,仍然會事情況需要加註原文。這部分主要是為了方便閱讀(因為每遇到一個名詞就要點一下連結也是種不便利),但其出現的必要與頻率必須很小心拿捏,放太多破壞整段文章的可讀性,不放又很容易頁面跳來跳去整段文章看得很累。基於這緣故,我不認為原文註釋一定需要消除或隱藏,但是跨語版與對外的連結就另當別論了。--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1月12日 (六) 12:09 (UTC)
popups. Liangent (留言) 2011年11月12日 (六) 15:05 (UTC)
我對技術方面不是很內行。MediaWiki已經有游標指到時會自動pop up註釋內容的功能了嗎?--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1月12日 (六) 15:11 (UTC)
沒看懂,en:Wikipedia:Navigation popups,或者用瀏覽器的popup:維基百科基於wiki系統構建。Liangent (留言) 2011年11月12日 (六) 16:16 (UTC)
囧rz...大陸用戶載入小工具的速度太慢,半天不見效果;感覺還不如專有名詞proper noun)來得直接 好像是小工具不支持Chrome 17?--鐵鐵的火大了20.00000000000 words 2011年11月13日 (日) 05:06 (UTC)
  • (:)回應:那例子 :en:Example既可方便懂外文的用戶, 又不怕誤以為中文維基已有條目。「至於看得懂得讀者,根本一開始就去查閱其他語版比較快」是不成立的, 用戶是看到某一文章的內容才進一步跟着鏈結去找其他資料. 不然為甚麼條目要有跨語言版本鏈接?--Nivekin請留言 2011年11月13日 (日) 05:14 (UTC)
對於沒有編寫條目經驗的讀者,「例子Example」或「例子(英文:Example」比起「例子 :en:Example」更易理解。--Worrydoes (留言) 2011年11月14日 (一) 06:02 (UTC)
  • 對於要不要給跨語言連結,我從來沒有困擾,因為我是基於是否有實質功效的判斷,而非如一些人一樣流為機械化的形式。換句話說,如果我給了跨語言連結,就代表了我讀過而且認為那個外語條目有參考價值,如果我認為沒有參考價值,我就會讓它保持紅字。至於格式上,我個人偏好是只用第1種和第3種。--百楽兎 (留言) 2011年11月21日 (一) 06:41 (UTC)
還是沒有統一意見啊,看來又要投票了。--MakecatTalk 2011年11月27日 (日) 04:46 (UTC)

(!)意見僅在沒有正式譯名也無相關條目時使用Template:ILL,否則保持紅鏈或鏈至相關條目。--zhyk (留言) 2011年12月9日 (五) 14:23 (UTC)

跨語言內鏈

對於跨語言內鏈是否有限制?類似這樣使用[[:en:english|英文]]形式的跨語言內鏈是否允許?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7日 (三) 06:40 (UTC)

好像最好不要用,因按下去有點被騙的感覺。個人建議:維基百科(wikipedia)。--武蔵 (留言) 2011年12月7日 (三) 06:54 (UTC)
我認為應對跨語言內鏈進行規範和限制,並禁止在普通條目內以[[:en:english|英文]]方式使用跨語言內鏈。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7日 (三) 07:10 (UTC)
如果連接到的中文條目尚未建立,連接到英文條目總比沒有連結好。203.189.174.3 (留言) 2011年12月7日 (三) 09:00 (UTC)
相當不認同。首先,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英文;對於看不懂外文的讀者,這完全沒有意義。其次,這降低了未建立條目建立的機會,讀者若不點擊,不會知道該條目在中文維基百科不存在。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7日 (三) 09:07 (UTC)
假定中文維基讀者母語為中文,即大中華地區居民,受兩岸三地教育的人沒理由些少英文都不懂,再者現今不乏網上翻譯系統可供使用,有助用戶以外文為基礎建立中文條目。203.189.174.3 (留言) 2011年12月7日 (三) 09:16 (UTC)
就是因為中文維基百科的用戶大部分都來源於大中華地區,所以才沒有理由推斷出中文維基百科的大部分用戶能讀懂英文。機器翻譯只能當作個輔助工具,在用戶不了解其文章大方向意義或文章過於專業時,大部分情況下機械翻譯毫無幫助。對於有外文基礎的用戶,我們應該通過中文後加注外文的方式,方便其查詢,這時可在後注的外文添加跨語言連接。而不是將跨語言連接隱形於其中,使讀者無法區別。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7日 (三) 10:03 (UTC)
建議以後中文維基百科沒有的條目而外文有的話,用{{Internal_link_helper}},這樣可以避免直接跨鏈和增加建立新條目的積極性?--Cwek (留言) 2011年12月7日 (三) 11:23 (UTC)
其實有原文註釋在後面,縱使沒有放上連結一樣可以用其他語版的搜尋功能找到對應的條目。但是,擅自用其他語版或甚至維基百科以外網站的外連結取代中文維基紅色內連結的作法,應該要在格式手冊中明文禁止才對!--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2月7日 (三) 11:24 (UTC)
個人覺得專有名詞,比如人名什麼的用[[:en:AAA|啊啊啊]]沒什麼問題,非專有名詞倒是支持[[游戏]]([[:en:game|]])。估計一般人不會對專有名詞感興趣,充其量也只是需要知道他的原名罷了。PS:個人不反對使用{{Link-en}}系模板。--鐵鐵的火大了抓兔子啦,抓兔子啦…… 2011年12月7日 (三) 11:57 (UTC)
請問一下為什麼專有名詞就不該在中文維基中有對應的條目,非得連至英文維基不可?難道中文維基比較不專業,要專業只能看英文維基嗎?我認為這種作法等於是看扁了中文維基與它未來的發展性(因為會這樣做根本就是假設這空條目永遠不會有人添上中文的對應條目,所以才需要拿別人的東西來充數)。放眼所有維基語版,縱使規模比我們小的語版都沒這麼沒骨氣,真是想到就心寒......--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2月7日 (三) 20:33 (UTC)
這並不特指英文維基百科,任何跨語言連接都應相同處理。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8日 (四) 04:06 (UTC)
如果諸位不會在內文使用外部連結的話,那請不要在內文添加指向其他維基計劃的連結。因為其他維基計劃本身就是其他網站,連向中文維基以外的網站應該以外部連結的方法來處理。—AT 2011年12月8日 (四) 00:31 (UTC)
我的使用方法分以下幾種情形:
  1. 有中文條目,無歧義:[[英文]]
  2. 有中文條目,有歧義:[[英文]](English)
  3. 沒有中文條目,有中文譯名:[[英文]](English)
  4. 沒有中文條目,無普遍的中文譯名::[[:en:English|]]
不知道是否合適。--用心閣(對話頁) 2011年12月8日 (四) 05:11 (UTC)
我的建議是:
  1. 有中文條目且其中文譯名(假設是外來詞彙)廣為人知:[[英文]]
  2. 有中文條目但其中文譯名較為冷門或在不同用語地區會有不同譯名方式:[[英文]](English)
  3. 沒有中文條目但有中文譯名,不論該譯名知名與否:[[英文]](English)
  4. 沒有中文條目,也無普遍中文譯名:[[English]](此點是假設未來還是會建立條目,只是可能以原文名稱作為中文維基中的條目名)
總之,我的觀點是建立在一個基礎上:無論目前的資訊是否完備,但長遠觀之我還是希望中文維基能在內容規模上趕上其他主要語版,而不是一開始就自我設限。--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2月8日 (四) 05:38 (UTC)
我和大象兄的分歧只在第4種情況,我覺得沒有條目,而且譯名不清的情況下,提供一個原文的紅字連結,和提供英文的連結,後者提供的信息要多一些。但前者更鼓勵創建中文維基百科上的條目。--用心閣(對話頁) 2011年12月9日 (五) 10:56 (UTC)
  • (!)意見我的立場與上面一樣, 百科全書的目的是要幫助讀者找到需要的資料,如中文沒有有關條目,有鏈結至其他語文維基版本是對用家方便的做法。「外連結取代中文維基紅色內連結」與否不是我考慮的重點,但寧願用家找不到/ 不方便找到 有用資料也不肯在條目加上外語鏈結,並非合適的做法--Nivekin請留言 2011年12月8日 (四) 05:18 (UTC)
可明確使用:紅連wikipedia)或模板{{Internal_link_helper}},提供跨語言連接,這並無不妥。但將跨語言連接以[[:en:english|英文]]的形式隱形於文章內,對於讀者同樣不合適。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8日 (四) 05:25 (UTC)
我反而覺得設計[[:en:english|英文]]之初應該已經預料到有這樣的使用,否則不會有[[:en:english|英文]]的存在。203.189.174.3 (留言) 2011年12月8日 (四) 05:36 (UTC)
那個工具一開始是設計給WikiCommons用的吧?該計劃原本就是個用來跟所有維基計劃或語版相連的,會有這種跨語版工具是很天經地義。但這並不表示在中文維基上我們可以濫用它......--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2月8日 (四) 05:41 (UTC)
我支持大象兄的意見--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1年12月8日 (四) 06:15 (UTC)
如果這是大多數的意見,可考慮從技術層面上進行封鎖。203.189.174.3 (留言) 2011年12月8日 (四) 06:23 (UTC)
還有一種方法沒有討論-{{tsl}}。卍田卐Justincheng12345 2011年12月8日 (四) 08:10 (UTC)
同意大象的看法。反正見到這種格式的DYKC我都會投反對票。--CHEM.is.TRY 2011年12月8日 (四) 12:22 (UTC)
tsl有個別連結的話看起來不錯,比internal link helper好,但是如果這樣的連結多了會不會顯得混亂。Liangent (留言) 2011年12月11日 (日) 10:42 (UTC)

規則草案

鑑於大家對大象的方案較為認同,以下分開討論。

  1. 有中文條目且其中文譯名(假設是外來詞彙)廣為人知:[[英文]]
  2. 有中文條目但其中文譯名較為冷門或在不同用語地區會有不同譯名方式:[[英文]](English)
  3. 沒有中文條目但有中文譯名,不論該譯名知名與否:[[英文]](English)
  4. 沒有中文條目,也無普遍中文譯名:[[English]](此點是假設未來還是會建立條目,只是可能以原文名稱作為中文維基中的條目名)
理論上,如果一個文章段落沒有出現太多類似的原文註釋而影響到閱讀性的話,原文註釋的存在頂多只是多餘但不會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此時可以用人工判斷的方式決定是要將它刪除變成項目1的狀況,或可以保留比較冷門或譯名版本比較多的詞彙之原文註釋作為辨識輔助(也就是項目二的情況)。附註一提的是,我的提案如果能配合link helper使用效果會更好,但目前遇到一個小小的技術問題就是link helper似乎不支援中文(空)連結與顯示文字不一致的情況,有人知道該如何突破這問題嗎?--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2月11日 (日) 17:39 (UTC)
「但目前遇到一個小小的技術問題就是link helper似乎不支援中文(空)連結與顯示文字不一致的情況」是什麼意思?。—AT 2011年12月12日 (一) 06:52 (UTC)
我的意思是說,我想用link helper把中文條目[[中文 (語言)]]跟英文版的[[:en:Chinese]]連結在一起,但是字面顯示上我只想顯示「中文」,不希望後面的消歧義註釋也一起顯示,該如何做到呢?--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2月12日 (一) 07:35 (UTC)
還是不懂。[[中文]]([[:en:Chinese]]),這樣?—AT 2011年12月12日 (一) 08:02 (UTC)
我是不太喜歡那個link helper,而且最好一個條目裏面怎麼寫不要受影響於另一條目(或是其他wiki上的條目)是否存在。Liangent (留言) 2011年12月12日 (一) 08:25 (UTC)
(!)意見:如果是已經很明確的譯名,紅鏈空着就好,不會產生啥誤解。
但對於沒有統一譯名的,自己翻譯又怕誤導接下來的編輯者,所以單就這個角度而言,使用link系模板,「[[俄语名]]([[ru:xxx|]])」,「[[俄语名]]({{lang-ru|xxx}})」,「[[俄语名]]<!--俄语:xxx-->」或者其他形式我都不反對,只要原文標註出來就好。
但是作為新手(或者說IP用戶/讀者)的話,link系模板未必能被看到,註釋同理,而通常讀者只是需要了解該名詞的大概,第三個方法則很不方便。所以如果是基於讀者這點,個人感覺還是需要跨語言連接好些。--鐵鐵的火大了抓兔子啦,抓兔子啦…… 2011年12月12日 (一) 13:38 (UTC)
其實,我認為Link系模板原本應該是用於方便編者和機械人修復已創建的頁面而已,由於它的功能是默認關閉的,一般讀者無法得知。如果要讓Link系模板擴展至讀者層面的話,首先要預設默認開啟。另外,在內文連向其他維基計劃的做法不單矮化中文維基本身,而且讓中文維基的條目內文變成其他維基計劃的宣傳平台,在創建相關頁面後又無法即時移除,甚至出現有中文條目卻連向外文維基的囧況。因此,如果要通過Link系模板服務讀者,我認為像「[[俄语名]]({{lang|ru|xxx}})」這種顯示方式是最好不過,但也有其他情況需要考慮,例如如果將Link系模板用於其他模板、信息框等等,如果每個連結都標示原文,版面構造可能受到影響,所以應該設計可以預設隱藏標示原文的代碼以便靈活運用。—AT 2011年12月12日 (一) 14:20 (UTC)

但話說回來,如果你是一位IP用戶,你曾經使用過WP,但不知道任何變更或討論,你看到一個紅連,你會?

  1. 按下去,發現外文原名
  2. 跳過

很明顯就是跳過吧?由此,即使你默認啟用,最少80%的IP用戶和30%注冊用戶都不會知道或使用。卍田卐Justincheng12345 2011年12月13日 (二) 12:19 (UTC)

另,AT,{{lang}}就是不會標示原文,例如[[俄語名]]({{lang|ru|xxx}})。卍田卐Justincheng12345 2011年12月13日 (二) 12:21 (UTC)
然而,本來我們就沒有責任引導讀者去其他維基計劃。標示語文的意思是如果加括號的話,在模板和信息框等情況下,無論lang還是lang-xx也會顯得比較擁擠。—AT 2011年12月15日 (四) 04:29 (UTC)
  • 更新表述
大家對於不要使用隱藏式的跨語言內鏈似乎沒有反對意見。如一星期內再無反對就確立為方針。
內鏈只是有指向必要時才會使用的,並非每個有相應條目的詞都要求內鏈。而對內鏈的外文標註,同樣也應是有說明必要的情況下才要使用,比如一些在中文較為冷僻的詞彙,無公認譯名的詞彙等。這些詞彙即使建立了相應條目也有一定的標註必要,所以不必強求相應條目建立後其標註必須移除。可在條目建立後,由各條目的編者自行決定標註的去留。
因此,更新為以下草案表述
  • 在非過度內鏈的情況下,有需要使用內鏈且不為人熟知的外來詞彙其使用方式及標註方式需符合以下標準:
  1. 存在對應中文條目,且外來詞彙存在廣為人知的中文譯名時:[[名称]]
  2. 存在對應中文條目,但其中文譯名較為生僻,或存在歧義時:[[英文]](English)
  3. 不存在對應中文條目,但有中文譯名,不論該譯名知名與否:[[英文]](English)
  4. 不存在對應中文條目,且外來詞彙無中文譯名時:[[English]]
  • (+)支持:既然這提案一開始是我提出的,當然要表達一下支持之意了。我希望每個看到紅色空連結的維基人,看到的不是一個想要草率遮掩的缺口,而是一個開始新條目的機會。--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2月16日 (五) 14:10 (UTC)
應該是禁止任何像en:English的跨語言計劃的連接吧?隱藏式應該不是問題,顯露才是問題。—AT 2011年12月17日 (六) 02:57 (UTC)
意思是在條目中禁止所有形式的跨語言連接?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17日 (六) 04:10 (UTC)
同時加上「不應在條目和應用於條目的模板內加入跨語言連結」,對於描述和維基百科有關的內容時,相關內容應該採用外部連結的形式。--達師198336 2011年12月17日 (六) 11:33 (UTC)
有些地方還是要搞清楚,我想問這個方案的是將Link系模板視為非法,還是將一般像這樣的en:English跨語言計劃連結視為非法?以上文來說,好像是在提議廢除Link系模板一樣,如果是這樣的話,恕我反對。—AT 2011年12月17日 (六) 12:51 (UTC)
禁止[[:en:English]]、[[:en:English|English]]這兩種形式的跨語言連接在條目及在條目中使用的模板內使用。link模板另行討論。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18日 (日) 05:31 (UTC)
禁止條目內的跨語言/項目連結(語言維基百科和姊妹項目模板除外)。Link系模板只是很大程度上浪費而已,目前還沒有討論廢除Link系模板。--達師198336 2011年12月18日 (日) 08:37 (UTC)
這個通過的話估計link-*得重寫(換一種實現方法)。Liangent (留言) 2011年12月18日 (日) 09:04 (UTC)
強制執行中文本來就有吧,不是譯名。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19日 (一) 06:36 (UTC)
外來語#來自日語 Liangent (留言) 2011年12月19日 (一) 14:00 (UTC)
這....,這不屬於有需要使用內鏈的外來詞彙,已為人熟知。改了一下表述。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19日 (一) 18:18 (UTC)
如果標示原文影響內文排板,弄個註釋不就好了?—AT 2011年12月20日 (二) 01:55 (UTC)
為了一個單詞的原文跳到文末去看註釋也太麻煩了吧。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20日 (二) 03:13 (UTC)
那我就再改一下。Liangent (留言) 2011年12月20日 (二) 06:38 (UTC)

反對意見

請反對禁止在普通條目內以[[:en:english|英文]]方式使用跨語言內鏈的用戶提出意見。烏拉跨氪 2011年12月8日 (四) 04:06 (UTC)

這種格式有時候還是用得上的吧(至少技術上不應當禁止),比如「光明力量IIIシャイニング・フォースIII」({{nihongo|光明力量III|[[:ja:シャイニング・フォースIII|]]}})看錯意思了……
比如在infobox里的人名,用這種方式的會比較美觀,尤其是在譯名不統一的演員……--鐵鐵的火大了抓兔子啦,抓兔子啦…… 2011年12月8日 (四) 12:07 (UTC)
我們不應該假定讀者看得懂英文。--達師198336 2011年12月10日 (六) 08:07 (UTC)
達師兄,您應該把您的意見放在上面那區才對。這邊是『反對禁止』(也就是同意在內文中使用其他語版連結)的意見區喔!(『反對禁止』這雙重否定問法好饒舌,難怪會被誤會)--泅水大象 訐譙☎ 2011年12月10日 (六) 17:55 (UTC)
Wikipedia:避免雙重否定 --達師198336 2011年12月11日 (日) 03:49 (UTC)
題外話︰雙重否定真的很難理解嗎?--J.Wong 2011年12月14日 (三) 05:02 (UTC)

對於中文冷門條目

我翻譯過幾個英國影視的相關條目,由於其中一些條目描述的是幾十年前的電視,其中大部分連結(演職人員、電視節目)都沒有中文條目,也不為中文互聯網所知,我想不如就直接連結到英文版,給想了解的人提供方便。而連結到一個不存在的、中文互聯網都沒提到過的名字的條目,顯然對讀者很麻煩。當然,對於已經有中文版的條目要連結到中文版。--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14日 (六) 09:01 (UTC)

跨項目連結(不是跨語言連結)的問題。

禁止在條目及應用於條目的模板內使用跨語言或跨項目的內鏈

之前討論說不允許使用「跨語言內鏈」是假設讀者不懂外語。那麼條目中出現個生僻詞(而且用這個詞最貼切,甚至必須要用),但該詞不足以在維基百科上建立條目;這回讀者連中文都看不懂了,那用wikt:連結到中文維基詞典可以不?--鐵鐵的火大了抓兔子啦,抓兔子啦…… 2012年1月21日 (六) 06:05 (UTC)

當初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改成「禁止在條目及應用於條目的模板內使用跨語言或跨語言項目的內鏈」?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1日 (六) 06:10 (UTC)
{{Commons}}眾中槍倒地--Mys 721tx(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0:15 (UTC)
Commons提供多語言,所以嚴格說並不在此範疇。然而我還是覺得這項禁令有些過於嚴格,是否應該加上「除非此內連的目標現在不符合,並且在維基百科收錄方針不改變的情況下不可能符合中文維基百科的收錄標準」?ZZArch talk to me 2012年1月21日 (六) 10:28 (UTC)
{{Commons}}這樣的應該屬於外部連結,不能算內鏈吧?--Stevenliuyi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0:34 (UTC)
將其改為「禁止在條目及應用於條目的模板內使用跨語言或跨語言項目的內鏈」,有異議請提,無異議後更改方針。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1日 (六) 14:52 (UTC)
我認為應該改為「禁止在條目及應用於條目的模板內使用連向其他維基計劃的內部連結」更好。—AT 2012年1月21日 (六) 15:00 (UTC)
但是中文詞典應該是可以的吧?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1日 (六) 15:16 (UTC)
只要是內文,我認為都不可以的。有需要的話,使用字典作為來源解釋可能更好—AT 2012年1月21日 (六) 15:19 (UTC)
但維基詞典並不是可靠來源,應作為註釋?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1日 (六) 16:14 (UTC)
我是說維基詞典以外的字典。—AT 2012年1月21日 (六) 17:25 (UTC)
那如果是像鐵鐵的火大了說的,在文中連接到中文維基詞典是否可以?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1日 (六) 17:41 (UTC)
當然不可以。—AT 2012年1月22日 (日) 03:02 (UTC)
為什麼允許{{Wiktionary}}就不允許內鏈?--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2日 (日) 13:20 (UTC)
內文和外部連結當然是兩回事。—AT 2012年1月22日 (日) 15:16 (UTC)
英文維基說:「articles explaining technical terms, jargon or slang expressions—but you could also provide a concise definition instead of or in addition to a link. If there is no appropriate Wikipedia article, an interwiki link to Wiktionary could be used.」允許了連結到Wiktionary。我們也應該允許。--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09:38 (UTC)

根據Wikipedia:投票/跨語言連結的處理方式形成的共識,在非過度內鏈的情況下,對於不為中文用戶熟知的外來詞彙,可按以下方法處理:

  • 推薦使用
    • {{link-en|条目名称|Article Name}},默認顯示為紅鏈和跨語言連結,允許用戶通過小工具調整為其他效果
    • [[条目名称]](Article Name),顯示為單獨紅鏈和不連結的原文
  • 可以使用
    • [[条目名称]],顯示為單獨紅鏈
  • 禁止使用(不影響貢獻,但評選特色條目、優良條目和新條目時需先改為以上的用法)
    • [[:en:Article Name|条目名称]],顯示為單獨跨語言連結

這其中的「en」在維基百科中是代表英語,而其他語言的代碼請參見:維基百科:維基百科語言列表

--哪位維基人能夠一下打死五個2012年7月18日 (三) 22:15 (UTC)

維基連結與專名號之區別?

我在整理英語這個條目時,發現文內加了很多維基連結,如科技企業課程等都加上了。感覺這些連結很沒有必要。我看原文繁體正體),我想可能是港澳台同胞有用專名號的習慣,來到維基百科把維基連結和專名號有點混同了。我個人認為它們是絕不相同的,但說不太清楚。望有人能在本條目里加進這個描述,減少過度連結。--Gqqnb留言2012年11月15日 (四) 15:05 (UTC)

又是跨語言連結問題

近日創立勒萊·安德森時,有巡查員維基人善意提醒我有關Help:跨語言連結#出現在正文中的連結Wikipedia:投票/跨語言連結的處理方式的問題,我本來的做法是:

[[XXX]]([[:en:XXXXX|XXXXX]]) 結果是中文紅字,英文是跨語言

我承認我一直都不知道有這樣的事。好了,雖然這個方法和選項㈣很像,但巡查員說這樣是不可以的,就看看該怎樣改吧,後來我創立了佃煮時,遇上了稠化劑這個未建立中文條目的內容,我於是參照投票/跨語言連結的處理方式,用了選項㈢,即:

{{link-en|条目名称|Article Name}},

投票結果顯示,這種方法是容許的,可是,很快我又收到了另一位維基人在條目上加上{{citation style}},指我的引用不合規格,我真的快要瘋了,也搞不清楚誰是對,誰是錯。

從討論中好像不少人(尤其是資深維基人)很想只使用中文紅連結而不加任何外語言連結,即:

[[中文]] (English)

但究竟是為了某部份人個人的喜好,還是真的從共識中出發?呢一刻我真的搞不清楚。 --Foamposite留言2013年6月24日 (一) 16:47 (UTC)

那個{{citation style}}模板指的應該不是你上面說的跨語言連結問題,而是條目裏那個外部連結的格式。修改了一下:[1]。嗯,這樣的話還有對方針搞不清楚的地方嗎?-Lif…lon 2013年6月24日 (一) 17:09 (UTC)
這問題目前沒共識,link-en還算是比較能接受的方式……--鐵鐵的火大了 2013年6月25日 (二) 04:56 (UTC)
先謝兩位,尤其是Liflon的修改,但我個人不覺得只是將該文章的題目加[],而有關的網站名不加入內的做法不妥,會否是還有其他地方不清楚?
另外,還是一句,一個人要一次過完成條目實在太難,很多時只翻譯到一半,想留待下一次再修時,巡查員等就已經急不及待掛上各式各樣的標籤,unreference,refimprove,wikify 等,記得上次有提及過,這種看來善意的提醒,但對於條目建立者來講,反而覺得像有點不尊重。--Foamposite留言2013年6月25日 (二) 06:58 (UTC)
但是,對於在維基百科上查資料的讀者,或是其他辛苦編輯力求條目完善後才敢公開的用戶來說,這種翻譯到一半看到後不知所云的半成品條目之存在,不也是一種不尊重嗎?如果真的很介意被掛標籤,可以先拿個人頁面或甚至離線編輯自己慢慢寫,如果要上載公開就要有被貼標籤的雅量。自己還是要慢慢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平衡點。--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6月25日 (二) 07:38 (UTC)
SElephant言重了,半成品如果和「完美條目」,當然相距超萬丈遠,但能提供最基本的資料,相信也未降知不知所云的地步,橫顧有些七、八年前的舊條目,都現在還是寥寥百多字的仍有一定數量,大家亦未敢說是不知所謂罷?--Foamposite留言2013年6月25日 (二) 09:37 (UTC)
翻譯中可以掛「翻譯進行中」模板:{{Translating}}。然後可以在個人頁面建一個沙盒:user:XXXXXX/沙盒之類的子頁面,先在上面編好,然後放到真正的條目頁面來。—Snorri留言2013年6月25日 (二) 08:54 (UTC)
若已能提供基本的資訊且語句通順的話,怎會被貼上各式各樣的改善標籤呢?一定是因為其他用戶一看就知道這條目有缺陷才會如此標示的吧?就算擺放七、八年的舊條目,如果覺得有不妥當之處也歡迎加標籤提醒改善,只能說新條目因為有人巡察所以不足處比較容易被注意到,並不能說這種審核標準只針對新條目卻不管舊條目的啦。--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6月26日 (三) 02:20 (UTC)
如有不妥當之處,我會選擇親手去改善。正如當我創建了的條目掛了標籤,後我也會盡快將它改善,我想討論了這麼多,似乎重點來到手勢的問題,有人要求在沙盒中改到最好才會貼上,亦有人喜歡邊做邊加邊存儲,我看不到維基要求創建條目時一定要達至完美才可以放進來,個人來講,兩種創建條目的方法都有可取之處,我覺得作為站務人員或者幫手,有時亦要多一點為普通維基人想一想。--Foamposite留言2013年6月26日 (三) 18:26 (UTC)
其實我也想知道,新手,或不常編輯維基,偶爾想幫忙改進的人一般會想着去哪裏得到幫助信息,這樣想幫助新手的人可以把更多有用的模板用法或更好的建議放在他們容易看到的地方。—Snorri留言2013年6月26日 (三) 19:51 (UTC)
維基百科的確沒有規定條目內容一定要完美才能放上,但是我覺得大部分以翻譯的方式建立條目的用戶,最大的問題就是完全是根據原文的佈局與內容照順序一字一句翻譯,所以當文章沒翻譯完成時,它只是篇只有上文但欠缺下文、不完整的文章,一看就知道有缺陷。但是我建立條目的方式完全不同,縱使我寫的條目是基於某個語版的條目內容,我也會先快速看完原文之後擷取重點內容寫成一篇頭尾完整、能夠大致介紹條目主題的小條目,然後再根據我自己的時間與能力可及程度,把其中的某句簡介敘述慢慢改成詳文,或甚至開始拆分建立段落,所以縱使我條目只寫了一半,也不會給人不完整的感覺。如果各位經常有分段翻譯的需要又不喜歡被掛模板,請參考一下我這種編輯方式。
關於編輯態度問題,由於我並不是一個經常到處掛改善模板卻不太編輯內容的人,沒辦法解釋那些掛模板專家的想法。但是,我偶爾也會單純只是把某個我覺得品質不佳的條目掛上模板、不去修改,畢竟版上有問題的條目實在太多,改也改不完,但是每個人也都會有自己感興趣、想要花時間去編輯的條目,所以掛上模板表示先作個標籤,或許哪天有心情時還是會回來整理整理。替人家收拾爛攤其實是一件很累人但又不會有啥成就感的工作,有時還是需要寫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來平衡一下心情的。--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6月27日 (四) 03:34 (UTC)
原來討論遠了,想返回有關連結的問題,似乎以其他語言蓋過紅色連結的做法是不容許的,但以下的做法,好像在投票中沒有談過,還是一直以來都容許這樣的呢?
伯明翰歌劇團en:Birmingham Opera Company
[[伯明翰歌劇團]]([[:en:Birmingham Opera Company]])--Foamposite留言2013年6月28日 (五) 06:50 (UTC)
效用的確和{{link-en|伯明翰歌劇團|Birmingham Opera Company}}一樣(我指也是同時提供中文維基未建條目及跨語言維基條目的連結),偶而為之尚算可以,但若通篇都是的話,等於所有未建條目的連結都 × 2……
另外,將來若有人創建了伯明翰歌劇團這個條目,那麼後面那些顯性的跨語言連結便得逐一移除。這個對機械人來說不知道會不會有判斷的難度。
至於{{ilh}}(即是{{link-en}}一系列模板),因為有機械人會定時清理Category:有藍鏈卻未移除內部鏈接助手模板的頁面裏的條目,把使用{{ilh}}但所連結條目已創建的都修改為直接的內部連結,所以不會出現上述遺留跨語言連結的問題。-Lif…lon 2013年6月29日 (六) 03:23 (UTC)
上面那問題早就討論過了,反正就是不能在內文中放其他語言的外連結,就算在括號裏也一樣。共識允許的保持其他語言連結方式只有ILH模板一種,如果是希望就算內連結被建立了原文註釋也仍然可以被保留的話,正確的用法應該是{{link-en|伯明翰歌劇團|Birmingham Opera Company}}(Birmingham Opera Company)。--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6月29日 (六) 03:34 (UTC)
"就是不能在內文中放其他語言的外連結,就算在括號裏也一樣"這句話就是令我不解,在Help:跨語言連結有關"出現在正文中的連結"中所禁止的,是[[:en:Article Name|条目名称]],這樣的解讀就是用外語連結去蓋過中文連結,就僅如此,是否引伸成為外語輔助本身的解釋都不容許?我看了很多次,都看不到這樣的結論,顯然便成了灰色地帶。要是的話,我相倒不如寫清楚,指這樣的例子也是不容許的。否則這樣和方案㈣的性質和效果其實是沒有分別。--Foamposite留言2013年6月29日 (六) 17:46 (UTC)
上面說了,若然條目後來有人創建了,那就會變成類似這樣子:伯明翰歌劇團en:Birmingham Opera Company)。內部連結變成藍鏈但跨語言連結依然在。像大象說的只放文字而不弄成跨語言連結的話倒是可以。-Lif…lon 2013年6月29日 (六) 19:17 (UTC)
沒有灰色地帶。在內文中就算用括號註解原文,仍然是正文的一部份,大家在討論時所提及的「非正文」部分指得是文末的「外部連結」段落,或是參考文獻或註釋等章節。如果有參與過當初討論與投票的人就會知道,[[伯明翰歌劇團]]([[:en:Birmingham Opera Company]])這種標示方式當初也是投票選項之一,但被否決掉了。--泅水大象訐譙☎ 2013年7月1日 (一) 10:50 (UTC)

關於紅綠連的最終方案

目前,維基百科在對待外語設有條目,但中文維基沒有該條目時會有兩個方式,一是直接使用[[]],使其變成紅連,另一是使用{{internal link helper}},將該外語條目使用綠連連接。由於沒有完善的解決方案,故現在展開討論,討論應否全面使用紅綠連的問題。歡迎討論。-- Billy talking to HK People貢獻 2015年11月14日 (六) 06:16 (UTC)

這不是已經吵很久了,我覺得就求同存異吧,雙方論點都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大概很難達成共識吧。- 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自然條目提升地質滅絕專題2015年11月14日 (六) 11:21 (UTC)
我不認為有需要強行統一,因為在這個議題上各有各的道理。要不然就仿效英文版,比如這樣——菲律賓交通 (en),這樣就不會有減低電腦效率的問題了。--春卷柯南夫子 ( ) 2015年11月14日 (六) 12:12 (UTC)
(-)反對樓上,太難看了。--摻了紅坷拉的Carrotkit 2015年11月14日 (六) 12:15 (UTC)
要不然就這樣:——菲律賓交通 (en),這樣既可以滿足綠連派的視覺享受,也可以照顧紅連派的效率減低問題。--春卷柯南夫子 ( ) 2015年11月14日 (六) 12:12 (UTC)
(+)支持春卷柯南的建議,用手機看條目時順眼多了。-- Billy talking to HK People貢獻 2015年11月14日 (六) 14:47 (UTC)
(=)中立傾向(-)反對,綠鏈的Popup提示字句也是特色。--堅決反對恐怖主義的Carrotkit 2015年11月14日 (六) 14:55 (UTC)
(-)反對,難看死了。--Antigng留言2015年11月14日 (六) 15:03 (UTC)
看起來真是說不出的神奇。--►不讓你們窩裏反的Ricknator11♥)◁ 2015年11月14日 (六) 16:35 (UTC)
求同存異。看不慣的不啟用就好了,手機版老實說我覺得不如電腦版好用。—AT 2015年11月14日 (六) 17:46 (UTC)
(發言收回)難看到我想建立菲律賓交通這個條目了。Bluedeck 2015年11月14日 (六) 18:10 (UTC)
內文就不應該用[[:en:Article]]。--Kuailong 2015年11月14日 (六) 18:47 (UTC)
反對直接出現:en,手機版如果有顯示問題或很難看,那應該是技術問題,而不該是方針問題。--Liaon98 我是廢物 2015年11月14日 (六) 18:55 (UTC)
要不然就電腦版顯示有popup的綠連菲律賓交通英語Transportation in the Philippines,手機版顯示菲律賓交通 (en)?- 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自然條目提升地質滅絕專題2015年11月15日 (日) 01:25 (UTC)
這樣還是直接出現:en連結啊...就照電腦版的方式不行嗎?把滑鼠放連結會popup改成手機點選連結會popup不就好了?(亦即手機上顯示綠色的「菲律賓交通」,點它會跳出小視窗說這條目還沒建立,然後兩個選項,一個是建立它,一個是選擇其他語言)--Liaon98 我是廢物 2015年11月15日 (日) 01:28 (UTC)
  • 是該弄一弄那個popup了。我的想法是,在条目“xxxx”尚未创建,可参考$$维基百科的对应页面:[[:$$:article name|]]之間插入一個<br>,這樣link就離鼠標近多了,不至於去抓狂地反覆鼠標懸浮 —— 話說這個popup,現在誰是「主廚」,應該是Liangent吧?user:Liangent[[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user:]]你覺得呢? -- SzMithrandirEred Luin 2015年11月15日 (日) 02:03 (UTC)
(+)支持春卷柯南夫子的建議,一望瞭然--(叮噹呀,誰都喜歡,小貓也自豪!) 2015年11月15日 (日) 09:55 (UTC)

Popup貌似是紅連派指出的效率減低問題的元兇,而且社群也不一定要實行我的方案。--春卷柯南夫子 ( ) 2015年11月15日 (日) 10:13 (UTC)

為什麼不連結到wikidata?--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5年11月16日 (一) 01:46 (UTC)
明顯做這個的時候還沒有wikidata……Liangent留言 2015年11月17日 (二) 20:02 (UTC)
或者讓L大把「沒設置ilh則默認綠鏈」的配置關掉,就像純移動網頁版那樣。——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1月16日 (一) 01:53 (UTC)
這就是個小工具,移動版沒法開小工具就是那樣了。Liangent留言 2015年11月17日 (二) 20:02 (UTC)
效率是指要看外文的時候要來回點,還是這個popup影響瀏覽器性能?其實我覺得需要操作效率的人多半已經對wikipedia有一定熟悉程度了,自己去小工具里換也應該沒啥大問題,反而像上面提到的(en)那種連結容易讓第一次見到的人特別是又不懂英文的不明所以。Liangent留言 2015年11月17日 (二) 20:02 (UTC)
能否換三行,順便把文字精簡一下。讓滑鼠停留一下,不需要往右移動精準的去點外文連結,稍稍往正下方移就點到了。--Jasonzhuocn留言2015年11月17日 (二) 20:39 (UTC)
後一個。前面那個應該不是問題。--春卷柯南夫子 ( ) 2015年11月18日 (三) 09:10 (UTC)
後一個?那我沒啥好辦法……我平時用的瀏覽器都沒覺得有問題,反正IE8快要禁用JS了……Liangent留言 2015年11月18日 (三) 19:18 (UTC)
今天實際的在流動裝置上觀看之後,覺得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難看。所以我收回吐槽。Bluedeck Paris Attacks 2015年11月17日 (二) 21:01 (UTC)
應該不是單獨一個多難看,而是一段里有一堆的話很亂影響閱讀。Liangent留言 2015年11月17日 (二) 21:31 (UTC)
  • 形式上,紅色還是綠色,要不要用懸停的效果,我覺得不重要。重要的是,連結這個東西本身,是為讀者服務的。維基的讀者在閱讀時,可以通過連結,很快地達到有興趣或需要了解其信息的條目。綠連雖然鏈的是外文條目,也比無法提供任何信息的紅連要好。不過,如果能破除中文維基上常見的英文中心潛意識,不用具體哪個外文條目,而直接鏈wikidata的話,雖然點擊上麻煩了一點,但是會對讀者更友好。——三獵留言2015年11月27日 (五) 02:34 (UTC)
並不是什麼破除英文中心的問題,本身就不希望出現直鏈外文的偽中文鏈問題,才有了ilh的解決方案,但現在ilh現在默認是啟用綠鏈腳本,實際上所有ilh都是在加載後用腳本修正的(就像移動網頁版那樣),所以現在問題是,還需不需要啟用默認綠鏈模式。——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5年11月27日 (五) 07:59 (UTC)
如果這是影響綠鏈性能的原因的話,那就默認不用好了。--4Li 2015年11月30日 (一) 01:00 (UTC)

{{lang-xx}}的語言連結去留問題

這件事的發端在於我以WP:OVERLINK所明述,「世界各地的主要國家、地名、宗教、語言、常見職業等也不需連結」為由將{{lang-en}}的「[[英语]]」連結去掉,但@AsharaDayne君認為茲事體大仍需計議而施以回退。因此,我發起這次討論以確認去掉{{lang-en}}中的「英语」連結,是符合WP:OVERLINK共識的操作。先前在{{bd}}模版上也有去留連結相關的討論,並最終適用了WP:OVERLINK。列於此處,以資參考:

以上。--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6年1月31日 (日) 22:06 (UTC)

(+)同意,確實語言連結與條目內容沒有直接或完全沒有關係,所以同意移除,只是這更改起來可能有很多個{{lang-xx}}更改了。--顛倒的六花醬喜愛日本文化之人🗾🗻🏯👹👺🎎🎍🎋🎌 2016年2月1日 (一) 01:33 (UTC)
其實我的意見是,只有像中文、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和德語這種才在中文語境下稱得上是「主要的語言」。因此我更傾向於個案處理,這也是我只改了{{lang-en}}的原因。而像書面挪威語印地語這類在中文語境下不普遍的語言,留有連結對讀者卻是有幫助的。--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6年2月1日 (一) 01:45 (UTC)
不知道會不會把話題帶偏:可以搭車討論一下link-*模板吧,也有英語的連結。Liangent留言 2016年2月1日 (一) 01:47 (UTC)
其實是一回事。一處適用後,至少對同一種語言,在各處都可依此案例進行。--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6年2月1日 (一) 01:52 (UTC)
Template:Internal link helper早已沒有語言連結了。--顛倒的六花醬喜愛日本文化之人🗾🗻🏯👹👺🎎🎍🎋🎌 2016年2月1日 (一) 02:34 (UTC)
(+)支持去除此模板中常見語言連結。—— 烈羽 2016年2月2日 (二) 02:02 (UTC)
(+)支持,的確不可忽視這一區塊。--Engle躍丙申年快到了,釋放幸福吧! 2016年2月2日 (二) 02:10 (UTC)
(!)意見但是,還有不少條目的名稱語言欄是([[]]:)格式怎麼辦?--AsharaDayne留言2016年2月4日 (四) 11:11 (UTC)
沒必要一次性全部改完,立有先例後,逐步推進即可。--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6年2月4日 (四) 19:24 (UTC)

考慮到討論自發起日起已過一周,社群意見中並沒有特別表達反對的理由,我覺得現在是可以進行修改的時候了?--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6年2月6日 (六) 22:07 (UTC)

(!)意見德語相對於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在中文世界中應用還是比較少的。建議參考工作語言#聯合國工作語言,把阿拉伯語和俄語也列入修改範圍。--AsharaDayne留言2016年2月8日 (一) 15:37 (UTC)
贊同。不過個人對德語持保留意見,畢竟是一個主要國家的語言,中文讀者雖然不認識具體的構詞形式,但至少還是聽說過的。--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16年2月8日 (一) 21:52 (UTC)

川蔡熱線來源h的《蘋果日報》是不是過度連結?

為避免討論分散,全部集中在Talk:川蔡通話討論,謝謝。--113.52.81.233留言2017年3月11日 (六) 15:05 (UTC)

「日文應當優於日語、諺文應當優於韓語」說法的投票

就着「日文應當優於日語、諺文應當優於韓語」之說法,決定在此進行投票,視乎結果決定是否繼續使用日語/韓語的說法。

支持

  • (+)支持:因為「語同文」,而又無「日本文」之詞,為結束日本語與日語的正統性辯論不休,所以「日文」可以做為折衷方案處理,以真正相安無事。
  • lang-ko方面,由於大陸這邊DPRK的通稱是「朝鮮」,不是「北韓」,存在「韓」這個字的話,很多人會潛意識限定到韓國(南韓)--59.63.28.144

  • 常見名稱會產生錯誤理解——朝鮮半島使用同一個語言——的問題而要求更改。ISO 639-1的基礎是英語,而非漢語,「Korean」即可表達韓語,亦可表達朝鮮語,但於漢語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如果閣下想用數學符號來解釋的話:韓語 朝鮮語,韓語 諺文,朝鮮語 諺文,朝鮮語 韓語 諺文
  • 因而在此表達支持

——𓋹 だ*ぜ אשׁא 謹此敬上 𓋹(議·論2017年8月20日 (日) 16:47 (UTC)

反對

  1. (-)反對:應採用常見名稱。另外韓語諺文也無法完全等同,另外還要參照ISO 639-1。 --dqwyy談笑風生環状線を走り抜けて回覆請ping/mute 2017年8月20日 (日) 16:24 (UTC)
    (:)回應:正因為常見名稱會產生錯誤理解——朝鮮半島使用同一個語言——的問題而要求更改。ISO 639-1的基礎是英語,而非漢語,「Korean」即可表達韓語,亦可表達朝鮮語,但於漢語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𓋹 だ*ぜ אשׁא 謹此敬上 𓋹(議·論2017年8月20日 (日) 16:43 (UTC)
    錯誤理解這個因人而異吧…… --dqwyy談笑風生環状線を走り抜けて回覆請ping/mute 2017年8月20日 (日) 17:12 (UTC)
    但整個大陸都是這樣認為,我曾經於上海讀過,知曉其地區差別性。——𓋹 だ*ぜ אשׁא 謹此敬上 𓋹(議·論2017年8月20日 (日) 18:22 (UTC)
    知道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也是講韓語的人並不少,不知道的人也並不少,所以說是因而異,跟每個人的閱歷有關。況且朝鮮離我們很近,所以還是不少人有個基本的了解的。至於南北韓語以及中國朝鮮族語的差別,估計就是變種之間的差別,像美式英語與英式英語,簡體中文與繁體中文之間的差別。 --dqwyy談笑風生環状線を走り抜けて回覆請ping/mute 2017年8月21日 (一) 03:09 (UTC)
    此舉是為了閱歷較少的人而立,比較同樣韓語,相信大多數沒有如此閱歷的人會以為世界上只有一種韓語,但事實恰巧相反。如同北方方言與南方各地的方言一樣,不知者還以為所有漢族人只會說「Mandarin」(為不產生地區用語問題,使用英語代替之) 。本人只是希望通過用詞來是其他人了解到其不同,就如同「吳語」與「上海話」雖有萬絲牽連,但始終不同一樣。——𓋹 だ*ぜ אשׁא 謹此敬上 𓋹(議·論2017年8月21日 (一) 09:24 (UTC)
  2. (-)反對,我不會韓語,只就日語來說。日語和日文極大程度上同義,提案者提出的論據,無法引證日語改成日文的必要性,更將此說成是日語和日本語的正統性的折衷方案,完全無法認同,在中文語境中,日語就是最常用的稱呼,日本語在中文語境中常用程度遠不及日語(或日文),無法取代日語在中文語境中的正統地位,換成日文也不顯得是折衷方案(我不明白為何能接受日文,卻不能接受日語的理由,就因為日本叫日語做日本語?但是,日文在日本卻都是叫日本語啊,對於提案者來說,改成日文同樣是沒有名從主人,不是嗎?)。而且,X語換成X字的案例一旦成立,將影響其他所有語言,這一點亦必須慎重看待。題外話,大家可以看看駐華日本大使館中文版到底在什麼時候才用日語,什麼時候用日本語,哪個更常用,日本人都能接受中文語境中日本語是叫作日語的話,我不知道提案人指日本語才是正統的言論是建基於什麼的基礎,我上面提到讓提案人到日語維基將中國語改成中文(也就相當於他提出在中文維基將日語改成日本語),萬一他真去做的話,我想日語維基社群到時也會覺得莫名其妙。—AT 2017年8月20日 (日) 17:20 (UTC)
    User:AT:對於「日語/日本語/日文」表示無所謂,各位喜歡哪種稱號,就用哪種,本人只是提出可能性而已,本人對反對與贊同皆無異議;但韓語爭議性十分大,不容忽視。如果閣下可以使用更中性的詞語來描述本人,本人會十分感謝。對於日本維基百科中,所有用語都接受,只是對於不同名稱常用性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古、中、近代,對漢語使用「漢語/漢語、華語/華語」;二戰時期,對漢語使用「支那語(シナ語)」(無歧異!!!);現代,使用「中國語」來描述本人,本人會十分感謝。對於日本維基百科中,所有用語都接受,只是對於不同名稱常用性有所不同而已。例如:古、中、近代、學術方面,對漢語使用「漢語/漢語」;二戰時期,對漢語使用「支那語(シナ語)」(無歧異!!!);現代,使用「中國語、華語/華語」。
  1. 本人對「日語/日本語/日文」或「中文、漢語/漢語、華語/華語」沒有特點立場,重申『只是提出可能性以供參考,並表示頁面開頭使用簡稱是否有所不妥』。閣下對韓文既然表示『不知』,那本人亦不多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𓋹 だ*ぜ אשׁא 謹此敬上 𓋹(議·論2017年8月20日 (日) 18:22 (UTC)
    既然如此,作為提案人的您,應該將兩項提案分開列出,而不是綑綁提出。謝謝。—AT 2017年8月20日 (日) 18:28 (UTC)
    本人只是承接上方的議案而已,並非有意綑綁提出。如有需要,本人可以重新提議關於「諺文應當優於韓語」提議——𓋹 だ*ぜ אשׁא 謹此敬上 𓋹(議·論2017年8月20日 (日) 18:40 (UTC)
  2. (-)反對,整串討論只有閣下在鬧,根本沒有其他人認同,還自以為正統無視社群已有共識的人(還未說閣下亂掛警告模板一事),被社群圍毆應可預期,解釋又無法使人信服,我的評價是:想滾就滾(放你的維基假期去),別廢話那麼多。--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2017年8月20日 (日) 23:14 (UTC)
  3. (-)反對,立場如前次。--Jerre Jiang  討論參與清理積壓站務  2017年8月21日 (一) 02:31 (UTC)
  4. (-)反對,這是中文維基百科,應該用常用的中文詞--苞米() 2017年8月22日 (二) 19:42 (UTC)
  5. (-)反對,立場如owennson。--小培の良民證來討論 2017年8月30日 (三) 11:15 (UTC)

意見

  • 不要事無大小就開投票,投票不能取代共識。個人認為老早就應該改用{{kor}},日本相關的則應該改用{{jpn}},這比lang-xx都要清晰很多。—AT 2017年8月20日 (日) 15:32 (UTC)
    • 看清楚再回答——𓋹 だ*ぜ אשׁא 謹此敬上 𓋹(議·論2017年8月20日 (日) 15:35 (UTC)
      • 語同文,真的要分得那麼清楚?那WP:有聲條目就是語,無聲就是文嗎?有發音加了上去的話又是語還是文?X文則不等代表或等同X語嗎?這樣的大規模改動有什麼實際用處?其他語言按照此推論,也要改成文,條目名也要改嗎?我看不到必要性(也就是說X語本身就是正確的用法,當然X文也是,不是改錯的同義改動,在我看來沒有意義)。—AT 2017年8月20日 (日) 15:46 (UTC)
        • 這是為避免繼續爭論折衷方案,亦因為不存在任何其他地區用語或者用語優先性差異(正是因為「語同文」,而又無「日本文」之詞),方而提出。如果閣下希望繼續進行無謂的辯論,大可自己繼續,本人無意奉陪。本人已經為此偏頭痛了,難道還要繼續以使本人入院嗎?!——𓋹 だ*ぜ אשׁא 謹此敬上 𓋹(議·論2017年8月20日 (日) 15:58 (UTC)
          • 如果您因此事偏頭痛的話,我建議您離開維基,靜養一段時間再來。另外,您完全未有正面回應質疑(不只是我,對其他人也幾乎都沒有),便將我的論點稱為「無謂的辯論」,這樣您無法說服任何人,討論也無法持續下去。說到底,本來一直以來相安無事,對此事有異議,並且在未有共識前擅自修改模板,影響大量頁面的是閣下您本人,在這點上社群還比您頭痛一點。—AT 2017年8月20日 (日) 16:15 (UTC)
            • 不如這樣說吧,閣下完全沒有看懂我的語句,這種用戶令本人十分煩惱,甚至惱火。難道需要把我腦中的想法複印倒閣下腦中,方可明白嗎?另外,閣下認為我沒有正面回應,但殊不知我是用最詳盡的語句來描述我的論點。如果沒有耐性,喜歡速讀,我還是勸閣下應該學習學習理科思維,閱讀每一個字詞,理解每一個含義,詢問理解的是否達本人之意,再回來辯論,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閣下用語太過於侵犯性和主觀性,「相安無事」是真的相安無事嗎?風平亦可有暗流湧動,本人只是將其由海底領出來罷了。「正是因為「語同文」,而又無「日本文」之詞」,為結束日本語與日語的正統性辯論不休,所以「日文」可以做為折衷方案處理,以真正相安無事。(人有別於動物是因為會思考)

未完讀·其罪一·未明理·其罪二·未問之·其罪三·未語和·其罪四 ——𓋹 だ*ぜ אשׁא 謹此敬上 𓋹(議·論2017年8月20日 (日) 16:38 (UTC)

我以為什麼新鮮問題呢,這不就是當年CLDR上的XX文vsXX語的問題麼。呵呵[開玩笑的]--Liuxinyu970226留言2017年8月21日 (一) 11:06 (UTC)
本來以為是個技術問題才發到這裏,現在看來修改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小烈 (找我?) 2017年8月22日 (二) 02:24 (UTC)
什麼意思?(不好意思 我剛看的這串)難道重點是Ko的諺文部分?那不用說,個人明確(-)反對,Ko這塊實在太複雜。日語的話,我算(+)支持好了(出於嚴謹性考慮,日本語。 到漢語環境就變成日語了,但現在wiki頁面應該算書面語、印刷體,雖然載體只是電子的。我沒看過大英百科全書的實體本一類的東西,大約不會像wiki一樣掛滿了各種語言模板給你?)--我是火星の石榴留言2017年8月23日 (三) 05:45 (UTC)

參考資料

  1. ^ 中国語. Wikipedia. 2017-06-26 (日語). 

條目內就尚未創建中文詞條的條目連結是保持紅鏈?還是保持綠鏈?或者以誰為優先?

之所以產生這個以為是由於我和另外一位編輯hiJK910就AKB48第27張單曲選拔總選舉發生編輯戰而衍生出來的一個問題。我的習慣是紅鏈綠鏈皆可,但是如果我自己在編寫條目的話,我會優先採用綠鏈,並且我也會認為紅鏈過多的條與歷史和現有討目個會影響條目的閱讀性。但hiJK910認為綠鏈完全沒必要,應該保留紅鏈。同時在Talk:AKB48第27張單曲選拔總選舉上,hiJK910表示他會將已有的綠鏈修改回紅鏈。

那麼我有幾個問題想請大家討論下,並希望能形成一個共識,避免未來不必要的編輯戰:

  1. 如果條目內的紅鏈在別的語言維基上有對應的詞條,請問後續的編輯是否有權將紅鏈修改成跨語言的綠鏈?
  2. 如果條目內已經有跨語言的綠鏈,再沒有對應中文詞條的情況下,請問後續的編輯是否有權將綠鏈修改成紅鏈?
  3. 如果兩個或兩派編輯就紅鏈和綠鏈產生矛盾,請問應該以紅鏈優先?還是以綠鏈優先?

雖然我知道這個討論看上去有些幼稚,但是我覺得既然已經發生過案例,那麼我們不如來討論下吧?

--冰心相談室✉ 2018年1月23日 (二) 13:17 (UTC)

同意上面的話,用綠鏈比較好,能補充中文維基百科的內容,讓讀者可以延伸閲讀。--【和平至上】💬📝 2018年1月23日 (二) 13:36 (UTC)
我個人也認可綠鏈優先,但是如果遇上紅鏈支持者的話,他們將已有的綠鏈修改成紅鏈,這種行為是否屬於破壞呢?如果不視為破壞的話,那麼隨便一修改可不需要多少時間呢。--冰心相談室✉ 2018年1月23日 (二) 13:38 (UTC)
同意上述論點,綠鏈更利於讀者閱讀。--AegonINVICTUS留言2018年1月23日 (二) 13:39 (UTC)
  • (!)意見:那我得先聲明一下紅連的優點(不然會給你們說成綠連優於紅連):
  1. 簡單。編碼簡單。畫面上的文字不會出現第四種顏色。
  2. 不提供連結至其他語言版本,能顯示中文維基百科獨立於其他語言版本。
  3. 提供誘因讓讀者創建條目。-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3日 (二) 13:42 (UTC)
  1. 正確,但出現第四種顏色並無不當之處。
  2. 正正相反,提供連結至其他語言版本,能顯示中文維基百科獨立於其他語言版本,其他語言版本無這回事。
  3. 讀者無意願,紅綠鏈也不會吸引讀者創建條目。 -- 約翰同志 - 條目裱糊匠留言2018年1月23日 (二) 13:46 (UTC)
其實我不明白為什麼有編輯者會認為紅鏈比綠鏈好;紅鏈是什麼都沒得看,綠鏈則是「無魚蝦也好」的概念,所以非關先到先得,綠鏈應優先於紅鏈;任何語言版本都沒有此條目時,才用紅鏈。-游蛇脫殼/克勞 2018年1月23日 (二) 13:47 (UTC)
那閣下要發動方針議案,強制所有人/建議所有人使用綠連嗎?-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3日 (二) 13:49 (UTC)
我覺得在建立或增編時用紅鏈是沒問題的,但若後來有人發現有其他語言的內容,則掛上綠鏈,綠鏈不能改成紅鏈,除非是錯誤連結。P.S.用不用把這(如果達到共識)寫進方針或指引?--【和平至上】💬📝 2018年1月24日 (三) 03:11 (UTC)
@和平至上如果紅連跟綠連無分優先,那為甚麼紅連不能改回綠連?如果綠連優先於紅連,那為甚麼不直接在方針寫「綠連優先」?-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4日 (三) 12:23 (UTC)
可以寫啊,如果就此達成共識的話,你上面指出紅連的好處都不成立,我個人覺得綠鏈是要優先的。--【和平至上】💬📝 2018年1月24日 (三) 12:43 (UTC)
考慮到編者已經達成初步共識,且反對者反對理由已消失,現正式提議修改《跨語言連結指引》:
現行條文

在非過度內鏈的情況下,對於不為中文用戶熟知的外來詞彙,編輯可以使用跨語言連結模板{{ilh}}和{{tsl}}(後者現已做成指向ilh的版本)標註外語維基的對應條目。兩個模板使用方式為{{link-en|條目名稱|Article Name|顯示文字}}和{{tlx|tsl|en|Article Name|條目名稱|顯示文字}},其中「en」表示英語,可以換為其它語言代碼;而顯示文字為選用參數,不填會顯示條目名稱;條目名稱也是選用參數,不填則使用Article Name。該模板允許用戶通過小工具自定義跨語言連結的表示方式。同時,編輯還可以選擇在紅字連結後面用括號直接附註原文——即「條目名稱(Article Name)」——來避開跨語言連結。

提議條文

在非過度內鏈的情況下,對於不為中文用戶熟知的外來詞彙,編輯應該使用跨語言連結模板{{ilh}}標註外語維基的對應條目。兩個模板使用方式為{{link-en|條目名稱|Article Name|顯示文字}},其中「en」表示英語,可以換為其它語言代碼;而顯示文字為選用參數,不填會顯示條目名稱;條目名稱也是選用參數,不填則使用Article Name。該模板允許用戶通過小工具自定義跨語言連結的表示方式。編者應該盡可能使用跨語言連結,在一般情況下,不應把綠鏈換成紅鏈,但應該把紅鏈換成綠鏈。

以上。是否應該移至方針區?--M.Chan 2018年1月25日 (四) 10:19 (UTC)
建議在方針中解釋綠鏈是什麼。--【和平至上】💬📝 2018年1月25日 (四) 11:20 (UTC)
注意的是,綠鏈只是其一種默認樣式,實際上不止這樣。——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2018年1月25日 (四) 12:02 (UTC)
(+)支持:沒有強制您使用紅連,只是別人可以改成綠鏈。--【和平至上】💬📝 2018年1月25日 (四) 17:05 (UTC)
上面反對的就是「應該盡可能」,而非「強制」(話說兩者有分別嗎)。-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5日 (四) 17:11 (UTC)
「編者應該盡可能使用跨語言鏈接」,不算強制也差不多了,至少我不能接受。等於是挖個坑,看起來還像是允許紅鏈,等哪一天有人發警告「請您注意方針裏面編者應該盡可能使用跨語言鏈接」,行政人員投票「這個誰連綠鏈都不會,反對之」,受害者無話可說。淺藍雪 2018年1月25日 (四) 17:24 (UTC)
支持這個觀點,所以下方提了建議。注意此提議為「指引」,即允許合理的例外,例如因特定情況的版面效果或技術原因而使用紅鏈而非綠鏈。--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5日 (四) 19:18 (UTC)
  • (+)傾向支持&(&)建議兩個模板使用方式為->模板使用方式例如。「編者應該儘可能」措辭略顯強硬,雖存在一定共識及益處,但身為指引效力不如方針,應予體現。建議:編者應儘量使用跨語言連結模板,且在一般情況下,不應把綠鏈改換成紅鏈。--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5日 (四) 17:06 (UTC)
    • 沒有,是沒有所謂「編者應該盡可能使用跨語言連結」的共識(連「綠連好」也沒有共識)。上面包括我在內有反對票和中立票,其投票原因亦說明了這一點。-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5日 (四) 17:11 (UTC)
      • (!)意見:更反映共識的措辭:編者可以選擇使用或不使用跨語言連結模板;但是在沒有取得共識的前提下,一般不應移除已存在的跨語言連結模板。--哪位維基人能夠一下打死五個2018年1月25日 (四) 17:17 (UTC)
        • (-)反對:我的反對理由其實是在「反對使用綠連」的,並非單純支持「綠連可換回紅連」/「紅連不應刻意換成綠連」。請先回應一下我的反對理由(在上面)。此外,「編者可以選擇使用或不使用跨語言連結模板」根本就等於「紅連跟綠連平等」「沒有那一邊明顯較好」,故禁止「綠連可換回紅連」實屬矛盾(&)建議原則上不應刻意將紅色連結換成跨語言連結,或將跨語言連結換成紅色連結;以條目創建時或大幅修訂後的狀態為準。。-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5日 (四) 17:32 (UTC)
        • 然後我也澄清一下我的意思,我覺得這個根本無所謂,只是覺得改綠為紅沒什麽必要,但是改了也就改了,反之亦然,有人非要改回去也由着他去了,各退一步什麼事沒有,幹嘛非得爭個高下。刻意維持一個狀態也沒什麼意思,寫進方針簡直是自尋煩惱--淺藍雪 2018年1月25日 (四) 17:44 (UTC)
          • 我的意見是綠鏈明顯較好,理據如下AT所述,所以一般不應(非「禁止」)綠鏈改成紅鏈;但是用紅鏈確實也無所謂,所以可以選擇使用或不使用跨語言連結模板。兩者並不矛盾。--哪位維基人能夠一下打死五個2018年1月25日 (四) 18:16 (UTC)
            • 不不不,「明顯較好」的東西怎能夠不採用呢?就是因為沒有這回事,才能讓你說出「用紅鏈確實也無所謂」這番說話。-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5日 (四) 18:26 (UTC)
              • 因為事情不是非黑即白。吸煙有害健康,大多數國家也沒有全面禁煙對不對。--哪位維基人能夠一下打死五個2018年1月25日 (四) 18:40 (UTC)
              • 「就是因為沒有這回事」與歷史和現有討論相悖,如果您認為綠鏈應該全面取消,請另開討論和提案,此案應議使用及互轉的優先度。--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5日 (四) 19:18 (UTC)
                • @Dingruogu我覺得這比較像做數學試卷:「寫正確的答案」是「必須」,「把步驟清楚列出」就是明顯較好,所以是「建議」,「使用原子筆填寫」「使用鉛筆填寫」就是無分優劣。禁煙還有商業上,政治上的考量(對某些來說更是並非較好),並非好的比喻。還有我得澄清一下,@YFdyh000雖然我反對使用綠連,但看似並不可行。所以還是退而求其次:先在共識上確保純紅色連結的地位(以此說明兩者無分優先度),然後希望兩派人士不要動到對方的編輯偏好就好。(更進一步的就晚一點吧)-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7日 (六) 03:30 (UTC)
                  • @Hijk910這有點像編寫習題集時,有些人認為應該把解題步驟和相關知識點寫上,而另一些人認為留個解就已足夠,否則過於繁雜。此時出版前按偏好直接或堅持劃掉其他人加入的內容是不夠禮貌的,應該就整體(非單個條目)效果做相關建議和討論。「不要動到對方的編輯偏好就好」,紅鏈偏好者可調整小工具以滿足需求,而移除綠鏈影響綠鏈偏好者的效果且為回退編輯。默認展現效果應做另行討論。--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7日 (六) 03:53 (UTC)
          • 個人反對「改了也就改了」的想法,這種「先到先得」只適用於修改的利弊均等,所以避免紛爭取其先。而目前討論是綠鏈與紅鏈的利弊。如果「有人非要改回去也由着他去了」,Hijk910的態度和堅持是取消所有綠鏈,而其他人反對這樣修改。--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5日 (四) 19:18 (UTC)
        • 不建議「可以選擇使用或不使用」,為加不加都可,而且不完全反應共識,因為有多條意見認為綠鏈優於紅鏈,而Hijk910和Yangfl持相反態度。--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5日 (四) 19:18 (UTC)
  • (!)意見,個人認為爭論點不應放在紅綠哪個比較好,引起爭議的是紅綠互換問題。我留意到支持紅改成綠,而綠不能改成紅的用戶,大多認為綠連比紅連有用,能夠提供更多資訊,方便整理。另一方面,接受紅綠雙向互換的用戶則主張紅綠無優劣之分,以WP:先到先得作為主要理據(如果有其他請告訴我)。雖然先到先得是用來命名常規,與連結並沒有關係,但是我亦能理解這樣的觀點。舉例來說,參考應該置於句號前還是後,相信不同用戶也有不同做法,但是實質上分別不大(除了觀感問題),但是這些小改動很多時候正是編輯戰的導火線,主流上一般採取默認(或依從)創建者或主要貢獻者的風格,以免引起無謂的爭議。然而,基於WP:條目所有權的規定,如果一項編輯沒有違反方針或指引的話,回退該項編輯便需要有其他充分的理據。最大問題在於綠連在顯示上可以滿足紅連使用者,但是紅連卻無法滿足綠連使用者。方向上來說,一,保持這種默認狀態,尊重條目創建者或主要貢獻者的選擇。二,紅綠皆可接受,但是有用戶將紅連改成綠連的話,不得回退(基於條目所有權),綠連改成紅連則禁止(我不得不承認這點有很大的爭議性,最主要理據是綠連可以通過設定在顯示上與紅連無異,但是紅連不能通過更改設定達到綠連的效果)。連結問題基本上都是爭議較大,過去單是杜絕內文跨語言連接問題,都不知道浪費了多少口水了,所以大家繼續花點版面討論一下吧。—AT 2018年1月25日 (四) 17:51 (UTC)
  • (+)支持--哪位維基人能夠一下打死五個2018年1月25日 (四) 18:10 (UTC)
@Hijk910如果您認為顯示綠鏈影響讀者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觀感和理解,而不介意編者以此標示和利於翻譯,可另開提案建議「跨語言連結:只顯示紅鏈」或「跨語言連結:顯示紅鏈和未連結原文」設為默認。--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5日 (四) 19:22 (UTC)
另有「跨語言連結:鼠標點擊時顯示Tooltip」的顏色和模式可參考,深綠色,點擊時顯示提示。亦可再新設顯示為紅鏈並在點擊/懸停時顯示提示的版式。提示文本可再改進以闡明性質,例如現「條目test尚未創建,可參考英語維基百科的對應頁面test。」改為「中文維基百科尚無『test』條目。您可以參閱英語維基百科上的test條目。」--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5日 (四) 19:35 (UTC)
  • (!)意見, 建議將提議條文的「在一般情況下,不應把綠鏈換成紅鏈,但應該把紅鏈換成綠鏈」改為「在一般情況下,不應把綠鏈換成紅鏈,可以把紅鏈換成綠鏈」--Wolfch (留言) 2018年1月25日 (四) 22:51 (UTC)
正如DYK、GA、FA會以紅鏈過多而反對成為封面條目一樣,一條優質條目應該是零紅鏈才對。--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 2018年1月26日 (五) 00:47 (UTC)
作為一個紅鏈主義者,(-)反對在條目中使用綠鏈。缺少條目就缺少條目,而不是掩耳盜鈴讓別人看其他語言去。--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8年1月26日 (五) 02:13 (UTC)
沒有條目的紅鏈根本就連超鏈結都不應該加入,讓紅鏈存在又何嘗不是掩耳盜鈴之舉?還有我不管你,反正我就是會紅鏈改綠鏈,有本事你就用這個理由把我封禁。--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 2018年1月26日 (五) 02:23 (UTC)
@Shizhao那麼您對默認小工具改為顯示紅鏈,建議編者將紅鏈改為綠鏈,考慮為編者默認顯示綠鏈(rights=autoconfirmed),這些提議有何看法。以上分別對應:版式爭議、翻譯便利性、功能推薦。個人對第一條表示中立偏反對,認為修改樣式及提示文本可緩解現有爭議並留下便利性。--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6日 (五) 05:10 (UTC)
首先,@owennson不能把所有紅色連結都移除掉,請見:Wikipedia:紅字連結。第二,@YFdyh000這好像不錯;但有些綠連支持者是希望給讀者方便,他們會同意嗎?-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7日 (六) 03:15 (UTC)
求同存異,目前討論和投票混合了不少對綠鏈改紅鏈的反對,不利於確定共識。如果User:Hijk910User:Shizhao有意,可開設相關討論以討論和研究提案。個人暫保留意見,意為修改樣式及提示文本可緩解對讀者造成的誤解並保持便利性、移動版不應默認展開顯示外語連結。--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7日 (六) 03:22 (UTC)
我就是會移除掉,我管你的,有本事把我封掉--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 2018年1月27日 (六) 03:30 (UTC)
哈,
哈,
哈。
不管你是移除掉紅連還是綠連(而不是紅換綠/綠換紅),是會被封禁的。-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7日 (六) 13:14 (UTC)
我就移除過模板裏數不完的紅鏈,綠鏈,因為我開設了那些絛目變成藍鏈了,然後我把過度鏈結的部分不論顏色都刪到餘下重要的鏈結,來啊,封掉我--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 2018年1月29日 (一) 10:59 (UTC)
哈,
哈,
哈。
= =我可以駡這人屁孩嗎。-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9日 (一) 14:25 (UTC)
比起你只懂得就別人用紅鏈綠鏈來打嘴砲,我這些認真創建擴充條目的人強多了,還有資格駡我屁孩哩。--owennson聊天室獎座櫃) 2018年1月30日 (二) 07:12 (UTC)
人各有志嘛。-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30日 (二) 13:47 (UTC)
(+)支持:(紅鏈可自由改為綠鏈,綠鏈如無錯誤不應改為紅鏈。)綠鏈便利,具體不說了。而就算讀者不懂外文,點過一次也就知道綠鏈是什麼了,並不會給閱讀帶來不便。移動版和手機客戶端(對吧?)會把綠鏈顯示為紅鏈和跨語言連結,稍微有點影響閱讀感受就是了,在這點上我的看法是可以在移動端默認顯示為紅鏈,通過更改設置變為紅鏈加跨語言連結。 --犬風船優良條目評選:同和自動車工業時間就是金錢,我的朋友。 2018年1月26日 (五) 04:32 (UTC)
(+)支持,便於讀者閱讀。--Leiem留言2018年1月26日 (五) 05:23 (UTC)
  • (!)意見:現在小工具里選擇太多,我覺得要考慮的方面挺多,也不能一刀切全用綠鏈。行動版頁面會把綠鏈解釋為「小喬治·F·古德(英語:George F. Good Jr.)」,等於電腦版不啟用任何link小工具的效果。當下來說,我覺得綠鏈也有「過度綠鏈」的說法:
    • {{link-en|小喬治·F·古德|George F. Good Jr.}} 移動版下顯示為 小喬治·F·古德(英語:George F. Good Jr.):英文事物註明原文,順便提供個英文版連結,就算不會英語,點開還能看看照片什麼的,我覺得不壞。
    • {{link-en|1999年電子遊戲界|1999 in video gaming}} 移動版下顯示為 1999年電子遊戲界(英語:1999 in video gaming) :這個我認為就屬於過度綠鏈了,「1999年電子遊戲界」根本沒必要給英語翻譯,後面括號附註顯得冗餘。而且這本來就是可有可無的條目,不會英語的人點了也難以快速獲得信息。說有用無非是方便編者而已,但對手機版讀者很影響感官的。
    • {{link-en|山岸継司|Keiji Yamagishi}} 移動版下顯示為 山岸継司(英語:Keiji Yamagishi):我覺得這種綠鏈不合適,日文名後面附註個英文,感覺就很莫名其妙了。對非英語使用者,點開也沒有什麼有用的東西,讀者別看到1987以為是人家的生日就行了。
  • 另外,綠鏈的用途是特地引導看外文條目,還是標註原名順便給個連結。日本事物該連結到日語維基還是英語維基。小工具里搞這麼多選項,不同選項下的用戶對綠鏈的解讀是否會有不同。(比如我的解讀是「標原文順便給連結」)這些問題是否有個說法?一點想法,供參考。--Muhebbet留言2018年1月26日 (五) 06:08 (UTC)
  • 綠鏈比較簡潔,故我(+)支持。只是要用綠鏈的確需要注意中文維基百科是不是已經有對應條目還有要考慮連結到適合語言的維基百科,比如說沙織 -美少女們的貴府-(原來的程式碼是:{{link-ja|沙織 -美少女們的貴府-|沙織 -美少女達の館-}})欠當就是已在中文維基百科有對應條目的狀況,故綠鏈應用在中文維基百科沒有對應條目的情況下。(話說我在手機端看到原來條目探討的本討論只看到空白還要切換到電腦端才知道已移動到這裏) -- Matt Zhuang留言2018年1月26日 (五) 12:36 (UTC)
(!)意見:感謝想法。個人認為綠鏈的主要作用是方便編者翻譯,引導讀者到外文維基為有爭議的次要作用,且不應默認顯示外文內鏈。(&)建議為移動版禁用,或者能否改為顯示紅鏈、點擊顯示提示,因為點擊紅鏈者可能有意創建和擴充,給出外文維基連結可供「參閱」。--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7日 (六) 00:58 (UTC)
既然前面已經被User:Muhebbet提過移動端現行顯示方式 (像 小喬治·F·古德(英語:George F. Good Jr.) ),我就不表示意見了。-- Matt Zhuang留言2018年1月27日 (六) 14:11 (UTC)
  • (&)建議:我覺得目前的方針投票其實是將兩種修改意見捆綁投票了,我建議做分拆投票。
  1. 在一般情況下,編輯可以將紅鏈轉換成綠鏈,但不應將無連結錯誤的綠鏈轉換成紅鏈。
  2. 在編寫條目或列表時,編輯應儘可能使用綠鏈,但也可以使用紅鏈。
--冰心相談室✉ 2018年1月29日 (一) 11:41 (UTC)
改成「編者應該盡可能使用跨語言連結,在一般情況下,不應把綠鏈換成紅鏈,但可以把紅鏈換成綠鏈」會不會比較好?--【和平至上】💬📝 2018年1月29日 (一) 12:32 (UTC)
(&)建議原則上不應刻意將紅色連結換成跨語言連結,或將跨語言連結換成紅色連結;以條目創建時或大幅修訂後的狀態為準。hiJK910 じぇじぇじぇ 2018年1月29日 (一) 14:25 (UTC)
這與「和平至上」的條文是不同觀點。個人會反對這個觀點,有違勇於更新頁面精神、忽視了綠鏈使用者的目的(如便於翻譯、弱·請求翻譯;便於讀者是有爭議目的,有關默認顯示效果),以及促成不統一效果(如導航模板,全用紅鏈/全用綠鏈/半紅半綠,該怎麼處理)。--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9日 (一) 15:49 (UTC)
WP:BOLD指出「另外,『勇於更新頁面』不是指您可以於一個具有歷史的複雜或爭議主題中(例如台灣問題),不仔細考慮地做極大的修改或刪除一大段。」確實個別、偶爾地修改一兩個內鏈不該禁止,但是大批量地修改內鏈,以至於引起爭議了,也許就不能以BOLD為由不限制這樣的修改。--Antigng留言2018年1月29日 (一) 15:54 (UTC)
一個普通頁面不應是「一個具有歷史的複雜或爭議主題」,此闡述主要涵蓋觀點闡述而非格式爭議。上方「原則上不應刻意」、「以條目創建時或大幅修訂後的狀態為準」即指其他人可回退變更(像是對待簡繁轉換),而綠鏈支持者認為添加綠鏈的信息是為改善,因此此條文缺乏共識、易發爭議(糾纏「狀態為準」)。--YFdyh000留言2018年1月29日 (一) 17:01 (UTC)
  • (-)傾向反對:個人偏好綠鏈,但不認為應作為一項成為方針的要求。紅改綠是因為在將來此條目得到創建後便於機械人添加至wikidata,然則似乎以前這麼做的Liangent-bot經常出問題。Abacn留言2018年1月30日 (二) 16:03 (UTC)
  • (+)強烈支持:個人偏好綠連,盡可能的連結至其他語言版本供讀者參看。Z23168春節與花蓮地震 2018年2月8日 (四) 00:28 (UTC)
  • (=)中立,個人偏好綠鏈,不過不一定非要成為方針吧。--暗中觀察的RabbitMeow 與兔喵對話 風の辿り着く場所 2018年2月9日 (五) 00:40 (UTC)
  • 我不是很明白Hijk910君的反對理據。為何使用綠鍵能令人以為中文維基百科是其他語言的從屬品?--M.Chan 2018年2月12日 (一) 10:47 (UTC)
  • (+)支持:可以使編者參考外語條目翻譯回中文。不存在使人以為中文維基百科是其他語言維基百科的從屬一說。— 留言 2018年2月13日 (二) 05:16 (UTC)
  • (+)支持,應當儘可能使用綠鏈。
  • 綠鏈既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也可以提醒編者相關條目的缺失,是一個很好工具。
  • 對於連結到哪個語言這個問題:1.這類情況多發生在翻譯過程,例如將德文維基翻譯為中文維基,那麼綠鏈應當優先連結到德文維基百科,因為,既然編者願意將德文維基百科的內容翻譯過來,那就說明德文維基百科有較為詳實的內容可被翻譯,而與之相關的條目,在德文維基百科中也大概率較為詳實。但,有沒有可能其他版本的內容更加詳實呢?我認為也有這個可能,而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有其他的編者有意願進行修改時,在對比的過程中發現的,那麼就可以在有重大更新的時候,將更新部分的綠鏈替換成其他版本。2.對於非翻譯過程的綠鏈,可以根據其他語言版本的維基內容質量進行判定,優先連結到典範,優良條目,如沒有此類條目,則建議連結到條目本身所屬的語言版本,例如,一件事情發生在哪裏,一位人物活躍或曾經活躍在哪裏。--MoJieCPD留言2021年10月5日 (二) 16:53 (UTC)

有關條目正文內容連到討論頁甚至用戶頁的情況

近期偶然留意到一些藝人條目,在「綜藝節目」的章節放有連到討論頁(例1例2)甚至用戶頁(例3例4)的情況,相信已經存在一段時間。經了解,相信是沿於2016年Wikipedia_talk:愛好者內容#綜藝節目是否不應該放在明星條目呢?的討論,禁止在在條目放上藝人參與綜藝節目內容,於是便有編者想到方法去「鑽空子」,就是先將有關內容放在討論頁或用戶頁,然後在條目正文放上有關連結。

個人認為,討論頁或用戶頁不屬百科條目的一部份,不應該容許條目正文內容擺放討論頁或用戶頁的連結,而上述的「鑽空子」方法也不尊重當時認為中文維基百科不應收錄藝人參與綜藝節目內容的共識。不知大家對上述問題有甚麼看法?--Kevinhksouth (Talk) 2019年7月7日 (日) 04:27 (UTC)

直接移除就可以了。——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7月7日 (日) 06:06 (UTC)
相關規定可以寫進Wikipedia:什麼是條目。另外(+)支持使用機械人直接移除主條目空間的所有T、WT、U、UT名字空間的內部連結。--Wcam留言2019年7月8日 (一) 23:06 (UTC)
我覺得可以寫進維基百科:格式手冊/連結並單讓這句成為方針,或者直接寫入格式手冊的相關段落。--【和平至上】💬📝 2019年7月9日 (二) 08:58 (UTC)
不宜一刀切。--118.161.246.19留言2019年7月11日 (四) 02:46 (UTC)

目前的問題Wikipedia:格式手冊/連結#跨語言連結(WP:MOSIW)不兼容維基百科相關的連結,如鏈入用戶頁等。

問題背景:在下主編的條目伊霍爾·柯斯登柯記載了一位已過世的維基百科人,故我將文中其用戶名和「他主編的一篇條目」這幾個字,通過跨語言連結分別連結到了他在烏克蘭語維基百科的用戶頁和主編的優良條目。但該條目在新條目推薦候選時,Joshua Zhan認為這違反了Wikipedia:格式手冊/連結#跨語言連結中的規定和Wikipedia:投票/跨語言連結的處理方式的共識。但我和Jonashtand認為這個例子應該例外,原因如下(複製自Talk:伊霍爾·柯斯登柯

而Joshua Zhan君亦認為{{tsl|uk|User:Ig2000|User:Ig2000|Ig2000}}這種方式有點多此一舉。

我的觀點:我認為應該修改WP:MOSIW,豁免維基百科相關頁面的跨語言連結。

我的解決方案:見下。措辭可能不太好,歡迎各位提出修改建議。

現行條文

根據Wikipedia:投票/跨語言連結的處理方式形成的共識,不應在條目中以跨語言連結[[:語言代碼:條目名稱|顯示內容]]」(如[[:en:Article Name|條目名稱]])等方式,直接將內容連結至其他語言維基百科。

提議條文

根據Wikipedia:投票/跨語言連結的處理方式形成的共識,不應在條目中以跨語言連結[[:語言代碼:條目名稱|顯示內容]]」(如[[:en:Article Name|條目名稱]])等方式,直接將內容連結至其他語言維基百科。但若文中記敘內容涉及維基百科及其相關領域,如對一位維基人的介紹中,需要通過跨語言連結提供其用戶頁、主編條目等,可以使用跨語言連結。

另外道個歉:以前我提的幾次客棧討論,大多數我本人都沒有繼續參與後續討論,希望各位不要像我一樣……這一次我會從頭到尾參與討論。以上。--Rowingbohe|台州專題 2019年7月28日 (日) 12:47 (UTC)

(-)反對,以條目討論頁來反映已經足夠,未見有必要寫在正文。—AT 2019年7月28日 (日) 12:52 (UTC)
應當轉化為外部連結?--Xiplus#Talk 2019年7月28日 (日) 14:03 (UTC)
同上,連結到非百科內容的維基百科連結本質上是一種外部連結。~ viz 2019年7月28日 (日) 18:05 (UTC)
參見WP:SRTA(雖然還不是中文方針)。--曾晉哲留言2019年7月29日 (一) 02:40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