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丹絨士拔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丹絨士拔
城鎮
Tanjung Sepat
丹絨士拔市區
丹絨士拔市區
丹絨士拔在雪蘭莪的位置
丹絨士拔
丹絨士拔
丹絨士拔雪蘭莪州馬來西亞半島馬來西亞的位置
丹絨士拔在馬來西亞半島的位置
丹絨士拔
丹絨士拔
丹絨士拔 (馬來西亞半島)
丹絨士拔在馬來西亞的位置
丹絨士拔
丹絨士拔
丹絨士拔 (馬來西亞)
坐標:2°39′39″N 101°33′22″E / 2.66083°N 101.55611°E / 2.66083; 101.55611
國家 馬來西亞
州屬 雪蘭莪
瓜拉冷岳縣
政府
 • 地方政府瓜拉冷岳市議會
 • 市長阿米魯阿茲占
 • 雪邦國會議席莫哈末哈尼巴希盟誠信黨
 • 丹絨士拔州議席柏漢·阿曼沙希盟公正黨
時區馬來西亞標準時間UTC+8
 • 夏時制無(UTC
郵編42800
網站tanjungsepat.com

丹絨士拔馬來語Tanjung Sepat)坐落於馬來西亞雪蘭莪州瓜拉冷岳縣南部沿海,與馬六甲海峽相接,是一個以漁業為主的典型小漁村,隸屬瓜拉冷岳市議會管轄。全盛時期,鎮內人口曾超過23,000人。然而,隨着年輕一代逐漸外遷至城市務工,如今僅有約10,000名村民居住於此,其中55歲以上的人口約佔6,000人。因此,丹絨士拔亦有「長壽村」(又稱「富貴村」)的美譽,因為村民普遍壽命較長,90歲以上的老者也不鮮見。這裏的居民以華人為主,佔據90%,村內主要姓氏為林氏、徐氏、謝氏和陳氏。早期的村民主要從事養豬和漁業,但隨着年輕人外遷務工,丹絨士拔逐漸轉型為鄉村旅遊勝地。村內唯一一所華小的學生人數逐年減少,從90年代初的高峰期每個年級約200名學生下降到目前的每個年級僅約100名學生。[1]當地也設有中文路牌。

地名來源[編輯]

丹絨士拔情人橋是當地的著名景點
丹絨廣場(Dataran Tanjong)就位於情人橋旁,由市議會建設

丹絨士拔(Tanjong Sepat)這個名字起源於一種生活在稻田中的淡水小魚 Sepat,其學名為 Trichogaster trichopterus。Sepat 在中文中也被稱為絲鰓毛腹魚,以其斑點特色而得名。這種魚有很多骨刺,通常用來做鹹魚,馬來人特別喜歡用它來煮咖喱。早期的丹絨士拔因為種植稻田,當地馬來人在田裏偶然發現了 Sepat 小魚,試着烹煮後發現其鮮美可口,於是大受喜愛。馬來居民口耳相傳,紛紛到田裏捕捉,每當有收穫時都會大聲喊「Sepat」。而Tanjung在馬來語中意為「海岬」。

根據了解,華裔先民最早登陸丹絨士拔的是來自中國潮州的移民,隨後漳州詔安閩南人陸續抵達,形成了最早也是最大的兩個族群。根據當地老居民的傳述,在緊急法令頒佈之前,當地僅有約50戶人家,主要為潮州人,是一個寧靜的小漁村。

英殖民政府在雪蘭莪州沿海地區大規模種植椰子,丹絨士拔成為主要的椰產地,同時也種植橡膠、咖啡和可可。1940年,日本南侵,丹絨士拔一帶的居民加入了馬來亞抗日游擊隊(馬共)。

1950年緊急法令實施後,英殖民政府將散居郊區的華人集中遷移到沿海地區,即此地。此地原為一個佔地390英畝的大椰園,彙集了來自新港、峇都勞勿、幹宗勞勿、東目和雙溪柏拉港等地的約5500人,正式成立了丹絨士拔。早期,丹絨士拔的捕魚業繁榮,1960年代達到頂峰,全村擁有300多艘漁船,成為一個繁忙的漁港。

經過60年的歲月變遷,丹絨士拔的捕魚業由五個港口的興盛逐漸走向沒落,漁民紛紛轉型從事養豬業;椰子和橡膠種植逐漸被棕櫚樹取代。漁村逐步發展成新村規模,現有2000多戶人家。80年代,丹絨士拔以種植業和養豬業為主。近年來,隨着年輕村民大量外遷到城市,村內居民以中老年人為主,丹絨士拔逐漸從一個小漁村轉型為鄉村旅遊勝地,吸引了不少城市遊客前來一日遊。[1]

歷史[編輯]

丹絨士拔陳氏宗祠

根據了解,華裔先民最早登陸丹絨士拔的是來自中國潮州的移民,隨後漳州詔安閩南人陸續抵達,形成了最早也是最大的兩個族群。根據當地老居民的傳述,在緊急法令頒佈之前,當地僅有約50戶人家,主要為潮州人,是一個寧靜的小漁村。[2]

英殖民政府在雪蘭莪州沿海地區大規模種植椰子,丹絨士拔成為主要的椰產地,同時也種植橡膠、咖啡和可可。1940年,日本南侵,丹絨士拔一帶的居民加入了馬來亞抗日游擊隊(馬共)。[2]

1950年緊急法令實施後,英殖民政府將散居郊區的華人集中遷移到沿海地區,即此地。此地原為一個佔地390英畝的大椰園,彙集了來自新港、峇都勞勿、幹宗勞勿、東目和雙溪柏拉港等地的約5500人,正式成立了丹絨士拔。早期,丹絨士拔的捕魚業繁榮,1960年代達到頂峰,全村擁有300多艘漁船,成為一個繁忙的漁港。[2]

經過60年的歲月變遷,丹絨士拔的捕魚業由五個港口的興盛逐漸走向沒落,漁民紛紛轉型從事養豬業;椰子和橡膠種植逐漸被棕櫚樹取代。漁村逐步發展成新村規模,現有2000多戶人家。80年代,丹絨士拔以種植業和養豬業為主。近年來,隨着年輕村民大量外遷到城市,村內居民以中老年人為主,丹絨士拔逐漸從一個小漁村轉型為鄉村旅遊勝地,吸引了不少城市遊客前來一日遊。[2]

教育[編輯]

本鎮只有兩間小學和中學,現今大部分華裔學生都就讀於1952年創校的丹絨士拔華小。

學校[編輯]

交通[編輯]

丹絨士拔可通過聯邦5號公路抵達。雪蘭莪州精明巴士雪邦市議會2路(SPG2)來往該鎮和吉隆坡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的巴士總站。

圖片集[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1. ^ 1.0 1.1 丹绒士拔. [2017-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6). 
  2. ^ 2.0 2.1 2.2 2.3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旅遊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