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保全寺石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全寺--張家溝門石窟
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合水縣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北魏
認定時間1981

保全寺石窟,位於中國甘肅省合水縣,為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類型為石窟寺及石刻。

保全寺石窟的歷史年代為北魏[1]


簡介[編輯]

保全寺石窟位於合水縣東北太白鎮葫蘆河支流平定川馬家老莊,距縣城120公里。開鑿於長約40、高8米的崖壁上,坐西向東,共有窟龕41個,石雕造像153尊,是隴東地區重要的早期佛教石窟寺之一。

保全寺內石雕造像以釋迦牟尼多寶二佛並坐及彌勒菩薩為主,並有脅侍菩薩。其窟龕由東向西延伸,其中3、4、5、6號龕較大,為平面呈方形或馬蹄形的穹窿頂龕,最大為4號窟,平面呈方形,高、寬、深各3米,正壁造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及彌勒菩薩,南北兩壁各造二佛、門口侍立二菩薩,其餘為圓拱形淺龕,高約1米左右。其內佛像一般方頤豐面,着通肩大衣,結跏趺坐,半披肩大衣,淺陰刻平行衣紋,軀體粗獷健碩,體現北魏後期的石雕造像風格。 [2]

歷史[編輯]

一般認為,北朝佛教迅猛的發展與統治者的推崇有極大的關係[3]。  胡人與佛教這二者原先同被中原主流文化所鄙視, 故而在華夏禮制崩潰之時才得以相互促進: 胡族南下推動了佛教的傳播, 佛教的發展滿足了胡族前期「以胡易夏」的企圖。 同時,胡族入主中原混淆了原先界限分明的「華夷之辯」, 故而促成了佛教的傳播。

隨着438年厭惡佛教的太武帝登基,在漢臣崔浩寇謙之的諫言下, 他開展了持續六年的的滅佛運動。之後文成帝上台, 意識到自身脆弱的佛教開始依託自己在基層的影響力, 近乎諂媚地尋求王室的庇護, 甚至將北魏君主塑造成佛陀地現世化身進行膜拜。意識到佛門潛在的政治價值, 文成帝(452-465)與隨後的獻文帝(466-471)開始利用佛教來延緩, 甚至是逆轉,漢化的趨勢,明似重「佛」抑「儒」, 實則重「胡」抑「漢」。  這段時期的佛像也多以胡族面孔示人且身着「涼州式偏袒右肩」的胡飾。 直到隨後的馮太后及孝文帝掌權並開啟鮮卑族的全面漢化,佛雕形象的胡化及其所代表的「儒佛之爭」,「胡漢之爭」才徹底告一段落[4][5]

壁畫[編輯]

保全寺內第13、14龕之下有一殘存的建築廢墟,其左右牆壁繪有彩繪壁畫。從壁畫邊角殘破處可以看出牆壁上共繪有不同年代壁畫的四層,最上層的壁畫為清代所繪,下層壁畫因未解剖時代不明。

保全寺石窟壁畫
保全寺石窟壁畫

窟龕列表[編輯]

窟龕 保存情況 樣貌描述 圖片
1 較好 位於整所窟群最南端,其形狀為平面長方形圓拱頂敞口龕。龕內共有三座塑像,居中為一佛,其兩側為兩座協助菩薩。佛頭頂磨光高肉髻, 身成倒三角形, 十分健壯。其身着圓領薄衣, 為典型的北魏改制前的樣式, 極具胡族特點。主佛結禪定印, 結跏趺坐於台座上。左側菩薩戴三瓣蓮形寶冠,上身袒露,雙手撫於胸前,右側菩薩於胸前雙手捧缽,着裙衣。
2 右側菩薩保存較好,其他兩造像因風化而致表面剝落,形制不清。 位於1號龕北側,為圓拱頂敞口龕,共塑一佛二菩薩。右側菩薩有高髮髻,雙手合十,穿裙。
3 均有嚴重人為破壞或風化的跡象, 其中二佛佛龕內的佛首已被盜取丟失。 佛龕地處北側。為圓拱頂敞口大龕,龕內鑿兩龕和78個小龕。龕正中雕刻獸頭, 龕尾刻出龍頭。龕內共雕有二佛,着通肩袈裟, 有禪定印,結跏趺坐。基座刻有蹲踞狀力士,雙臂上舉,僅着短裙褲。另有一佛龕在旁,呈交腳坐姿。
4 所有石像損毀及表面風化均極其嚴重。大部分佛像頭部均已遺失。 位於第3龕北側,為平面橫長方形圓拱頂敞口大。其中共造有兩個小型石窟:
  1. 交腳龕,龕內有一菩薩和其二脅侍。
  2. 二佛並坐龕,內有釋迦多寶並坐,均呈結珈趺坐,結禪定印。

這一石龕的左壁刻有二座坐佛和一站立菩薩像,其中佛穿袒右肩袈裟,結禪定印,呈結跚趺坐。而菩薩右手撫胸,左手下垂,裸上身,身後刻有蓮瓣及光環。

整座佛龕的後壁和側壁雕有二坐佛,其姿勢與先前所描述的佛像並無大異。

此外, 龕頂還刻有千佛四排,每排17個,以方格佈局。這些小佛均面貌長方、瘦長,身着圓領通肩袈裟, 結禪定印,呈結珈趺坐。

5 已由合水縣博物 館整體鑿下搬遷館藏,造像保存完整。 位於第4龕右上側, 圓拱形 淺龕。雕有一佛二菩薩。主佛有高圓肉髻,大耳垂肩,長圓臉,着圓領通肩袈裟,倚坐於方台座,雙臂屈肘於胸前。脅侍菩薩風化剝蝕嚴重。左菩薩戴冠,寶絹下垂,披帛胸前交叉,陰刻細密線衣紋。右菩薩戴冠,尖項圈,雙手胸前十字相交。
6 造像頭均殘。 位於第4龕北側,有上下兩排橫淺龕。龕內高浮雕坐佛,上排現存6身,下排5身,袒右肩袈裟,內着僧祇支,禪定印,結珈趺坐。
7 造像頭均殘。 位於第6、32龕北側,為平面半圓形圓拱頂淺龕, 龕外陰線刻相互交繞的龍,龍頭於龕楣中央相對。龕內刻有一交腳佛二菩薩。交腳佛有高肉髻,大耳垂肩,方圓臉,短頸削肩,着袒右肩袈裟,雙手腹前平置,佛兩側壁面陰線刻各二條龍身體交繞,兩條長龍繞於佛頭上部正中,龍頭相對,兩小龍向下纏繞長龍,龍頭於兩側伸出。左菩薩頭殘缺,身體短粗壯實,雙手合十站立圓台上。右菩薩頭殘損,頸戴項圈,腰部陰線刻裙帶垂於雙腿前,雙手於胸前,左手握一蓮蕾, 站立圓台上。
8 臉部被毀。 位於第7龕北側。為摩崖造像,窟前原有平台。龕內雕有坐佛一身,高肉髻,長方圓臉,大耳垂肩,短頸寬肩,身體敦厚壯實,穿袒右肩袈裟,雙手攏於袖內,結禪定印,結珈趺坐。台座前淺浮雕蹲伏雙獅,暴突大眼,張嘴露齒。
9 造像頭均殘損。 位於第8摩崖造像北側。平面橫長方 形圓拱淺龕。

龕內雕有一佛二菩薩。佛高肉髻,長圓臉,短頸寬肩,左手禪定印,右手說法印,着袒右肩袈裟,結跚趺坐,台座上陰線刻纏繞交龍。菩薩侍立圓台,頭殘損,戴項圈,下着長裙,右手屈肘撫胸。

10 左、右菩薩皆頭面殘,右菩薩殘雙足。 位於第9龕北側,方楣敞口淺龕。龕內雕有一佛二菩薩。佛為高肉髻、長耳垂肩,長圓臉,短頸寬肩,禪定印,結珈趺坐。左、右菩薩頸戴項圈,雙手撫胸,下着長裙。左菩薩跣足立台,右菩薩殘雙足。
11 一佛二菩薩面部風化嚴重。 第10龕北側。摩崖龕,平面馬蹄形圓拱淺龕。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為高肉髻、長圓臉,內着僧祗支,外穿雙領下垂袈裟,寬邊高領,結跚趺坐。兩脅侍均高髮髻,身體修長,衣裙下垂,跣足立低台。
12 左側菩薩,殘餘部分高0.40米,僅存模糊輪廓。右側菩薩,高0.45米,頭部殘損不全。 位於第10龕北側,為圓拱淺龕。龕內雕有一佛二菩薩。佛着雙領下垂袈裟,結禪定印,結珈趺坐。
13 二佛頭部均被盜鑿。 位於第12、34龕之北側,圓拱淺龕。龕內雕二坐佛。佛身內着僧祇支,外穿袒右肩袈裟,結禪定印,結珈趺坐,身體豐滿健壯, 寬肩豐胸。
14 身體表面風化嚴重 位於13龕北側崖面上,15龕南側。 圓拱形龕。龕內原雕有一佛二菩薩,造像目前已被合水縣博物館搬回收藏。佛雙手置胸前。一菩薩僅輪廓可看出雙手合十,屈肘胸前作虔誠狀。另一菩薩 。戴冠,寶緡下垂,身後飄帶下垂繞於臂腕,雙手於胸前交握。
15 主像頭已被盜鑿。 位於第14龕北側。平面橫長方形圓拱形淺龕, 龕外沿陰線刻交龍纏繞樹枝。

半圓內雕有一交腳菩薩和二脅侍菩薩。 主尊寬肩束腰,着通肩式袈裟,細密陰線刻衣紋,雙手於胸前作轉法輪印,坐方座上, 座兩側各一獅子露頭左脅侍頭戴花冠,頸戴項圈,上身袒露,下着長 裙,左手握蓮枝,右臂曲肘於胸前。右脅侍束高髮髻,左臂外伸手端香爐,身後陰刻背光 。

16 風化嚴重, 形制不清。 位於第4龕上部。內雕一坐佛。
17 表面風化嚴重。 位於第16龕北側,第5龕上部。圓拱淺龕,龕內雕有一坐佛,有高肉髻,長方臉,長耳垂肩,寬肩短身,敦厚壯實,左右手屈臂肘於胸前,坐姿不明。
18 表面風化不清。 位於第17龕北側,第5龕上部。圓拱淺龕。龕內雕有一坐佛,高肉髻,結禪定印,結跚趺坐於方台座上。
右二
右二
19 雙佛皆衣飾不清。 位於第18龕北側,第6龕上部。圓拱淺龕。龕內有二佛並坐,其一面部殘缺,左側佛細長頸,細雙臂,着交領衣,結禪定印,結珈趺坐。
20 風化嚴重,龕形及造像已不清,僅存模糊龕痕, 尺寸不清。 第19龕北側,第6龕上部。 暫無
21 佛面部均殘。 位於第20龕北側。圓拱淺龕,平頂。龕內雕二佛並坐於通長台座。 暫無
22 殘缺不全。 第21龕北側。圓拱淺龕。造像為一佛二菩薩。佛高肉髻,大耳下垂,方圓臉,頸短肩寬,結珈趺坐。兩脅侍菩薩,身短頭大,下身裙刻陰刻線紋。 暫無
23 佛頭及身體風化剝落。 第22龕北側。圓拱淺龕。內雕一交腳坐佛,佛座兩側各雕一寫意方形獅子頭。 暫無
24 佛頭部殘毀,額及胸部殘缺,僅識大致輪廓。菩薩殘損,僅存雙腿及足。 第23龕北側。橫長方形淺龕,平頂。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肩稍圓,身體敦厚壯實,結跚趺坐。 暫無
25 兩脅侍身體風化嚴重。 第24龕北側。方楣淺龕,平頂。造像: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為高肉髻,方圓臉,寬肩豐胸,敦厚壯實,身短頭大,結珈趺坐。 暫無
26、27、28 龕均已風化。 三龕相鄰。尺寸不清。從輪廓大致可看出為坐佛,頸短肩寬,體形上敦厚壯實。 暫無
29 造像僅存殘跡。 上層最南側。窟門為方形,形制為平面馬蹄形穹窿頂窟。造像為一鋪五身坐像,像高0.70米,風化剝落不清,均結珈趺坐,禪定印三面高壇基。 暫無
30 造像殘失、風化不存。 第2龕北側。圓拱項敞口龕。 暫無
31 摩崖高浮雕一力士像,下半身己為堆積土掩埋造像頭部缺失 第30 龕北側下方。摩崖高浮雕一力士像。據2011年《甘肅合水保全寺石窟調查簡報告》[6]顯示其為方臉,立眉,大眼,粗頸平肩,雙手向外側上托舉,2022年發現頭部缺失。
32 佛面部殘缺,左脅侍末完成,僅雕出石胎輪廓,右脅侍現殘存下半身(合水縣博物館搬遷5號龕時被破壞)。 位於第6龕上方。該龕為平面馬蹄形圓拱深龕,穹隆頂。龕內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為長頸削肩,水波紋高肉髻,身着雙領下垂袈裟,結跏趺坐,施禪定印。 暫無
33 頭部殘損不存,其餘完好。 位於第11、12龕之間上方。該龕為尖拱楣淺小龕。內浮雕一坐佛,身着圓領通肩袈裟,施禪定印,結珈趺坐於台座上。
34 僅存龕雛形,無造像。 12龕北側約3米處的崖面上。 該龕由於未完工,形制不明。 暫無
35 (坐佛)已由合水縣博物館鑿取搬回收藏。 該龕為圓拱形淺龕。造像為一坐佛,其形貌為大耳垂肩,高肉髻,方圓臉,身着圓領通肩袈裟,施禪定印,結珈趺坐。
36 風化嚴重, 僅存輪廓。 位於第35龕北側。該龕為淺龕,內雕坐佛一身。 暫無
37 風化嚴重。 位於第36龕北側,龕下為第38、39龕。該龕為圓拱形淺龕,龕頂已塌毀。內高浮雕一佛二菩薩。佛大耳垂肩,肩寬身短,高肉髻,方圓臉,袒右肩袈裟,衣紋為陰刻線,施禪定印,結跚趺坐於方形低台上。
38 風化嚴重,龕形不明,造像不存。 位於36龕下方。 暫無
39 風化嚴重,龕形不明,造像殘失。 位於38龕北側。 暫無
40 龕已風化不全,造像不存。 位於39龕北側。該龕為圓拱淺龕。 暫無
41 龕已風化不全,造像不存。 位於40龕北側,該龕為圓拱淺龕。 暫無
來源[6]

參見[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1. ^ 甘肅省文物局.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2. ^ 高, 大倫. 中国文物地图集. 文物出版社. 2009. 
  3. ^ 葉原. 胡汉文化互动与北魏佛教造像衍化. 博士論文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5. 
  4. ^ 曹紅. 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 文物鑑定與鑑賞. 2020, (03): 24-25. 
  5. ^ 程一峰. 北魏佛教造像的世俗气质. 文化月刊. 2009, (08): 118 –透過平涼出土北魏佛教石刻造像探析 - 中國知網. 
  6. ^ 6.0 6.1 鄭國穆; 魏文斌. 甘肃合水保全寺石窟调查简报. 收藏. 201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