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四相簪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四相簪花是中國北宋時期的一個典故,宋人沈括(1032年—1096)的《夢溪筆談》、陳師道《後山叢談》、闕名《墨客揮犀》、蘇象先《丞相魏公譚訓》、蔡絛(1097-?)的《鐵圍山叢話》等著作中均有記載。[1][2][3][4][5]

「四相簪花」的故事,是說在北宋慶曆五年(1045年),樞密副使韓琦(1008—1075)被貶出京城,出任揚州知州。揚州州衙後花園中有一種芍藥開花,這種花一條枝幹上長出四條分叉,每條分叉都開一朵花,並且花瓣上下呈紅色,一圈黃蕊圍在中間,形似身穿紅色官袍、腰系金色腰帶的宋朝宰相,稱為「金纏腰」或「金帶圍」。韓琦邀請正在揚州的王珪(1019—1085)、王安石(1021—1086)、呂公著(1018—1089)(一說為陳昇之,1011—1079)飲酒賞花,席中韓琦剪下四朵芍藥花,分別插在他宴請的三位賓客以及他自己頭上,後來四人先後都官至宰相高位。

「四相簪花」佳話流傳甚廣,民眾以能觀賞此花為飛黃騰達的吉兆。明代啟蒙讀物《龍文鞭影》中有「韓琦芍藥,李固芙蓉」句[6]。「四相簪花」也是常見的繪畫主題。「揚州八怪」之一黃慎的《金帶圍圖》扇面(繪於雍正二年,即1724年),現藏於上海博物館。另一幅《韓魏公簪金帶圍圖》,現存揚州博物館。寶山人錢慧安《簪花圖》,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參考[編輯]

  1. ^ 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韓魏公慶曆(1045年)中以資政殿學士帥淮南。一日,後園中有芍藥一干分四歧,歧各一花,上下紅,中間黃蕊間之。當時揚州芍藥,未有此一品,今謂之「金纏腰」者是也。公異之,開一會,欲招四客以賞之,以應四花之瑞。時王歧公為大理寺評事通判,王荊公為大理評事簽判,皆召之,尚少一客,以判鈐轄諸司使忘其名官最長,遂取以充數。明日早衙,鈐轄者申狀暴瀉不止,尚少一客,命取過客歷,求一朝官足之。過客中無朝官,唯有陳秀公時為大理寺丞,遂命同會。至中筵,剪四花,四客各簪一枝,甚為盛集。後三十年間,四人皆為宰相。」
  2. ^ 宋陳師道《後山叢談》卷一
  3. ^ 宋闕名《墨客揮犀》卷一
  4. ^ 宋蘇象先《丞相魏公談訓》卷十
  5. ^ 蔡絛《鐵圍山叢話》卷六:「維揚芍藥甲天下, 其間一花若紫袍, 而中有黃線者, 名金腰帶。金腰帶不偶得之, 維揚傳:一開則為世瑞。且簪是花者, 位必至宰相,蓋數數驗。昔韓魏公以樞密副使出維揚, 一日金腰帶忽出四蕊。魏異之, 乃燕平生所期望者三人與共賞焉, 時王丞相禹玉為監郡, 王丞相介甫同一人, 俱在幕下。及將燕, 而一客以病方謝不敏。及旦日, 呂司空晦叔為過客, 來, 魏公尤喜。因留呂司空, 合四人者咸簮金腰帶。其後四人果皆輔相矣矣,或謂過客乃陳丞相秀公,然吾舊聞此,又得是說於呂司空,疑非陳丞相也。」
  6. ^ 明代楊臣錚、蕭良友:《龍文鞭影卷一 二冬》:「漢稱七制,唐羨三宗。 杲卿斷舌,高祖傷胸。魏公切直,師德寬容。 禰衡一鶚,路斯九龍。純仁助麥,丁固夢松。 韓琦芍藥,李固芙蓉。樂羊七載,方朔三冬。 郊祁並第,譚尚相攻。陶違霧豹,韓比雲龍。 洗兒妃子,校士昭容。綵鸞書韻,琴操參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