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消歧義頁能刪除嗎?

歷史上只出現「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1933年11月12日」、「東突厥斯坦共和國1944年11月12日」 至於「東突厥斯坦第一共和國」、「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東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國」是後人創造的,或該說中國大陸的地域史觀?? 當年實際國名各一個,已查證,參見新疆獨立運動 〉相關爭議 〉名稱使用——史帝田鐵留言給他 2016年7月21日 (四) 06:21 (UTC)

建議改名:「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東突厥斯坦第二共和國」 →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以正式名稱為準----AsharaDayne留言2017年12月21日 (四) 14:49 (UTC)

關於「殺漢滅回」的說法

AsharaDayne所引用的「東突國」鬧劇70年——究竟誰是「幕後的導演」是1933年,條目是1944年;網絡搜尋該文編輯者:郭瓊麗,其文章包含日本社會、中國憲法、黨部組織、醫學新知,似乎只是個新聞的寫手,並非新疆相關學者。「殺漢滅回」的說法請直接引用「艾力汗·吐烈」的相關著作或言論。——61.64.210.122留言2018年3月3日 (六) 18:02 (UTC)

導語中部分字詞是真的嗎?

導語中說,「中共方面原本計劃1950年左右才進軍新疆,直到1949年,中共都沒有對新疆的民族解放運動表明態度,也沒有採取任何行動與之建立聯繫。」

然而查看三區革命詞條的「參加聯合政府」一節,看到下面內容:在南京開會期間,1946年12月5日深夜,阿巴索夫獨自秘密前往中共駐南京辦事處(梅園新村),會見了董必武,尋求中國共產黨的支持。[16][17]這是「三區」方面人員第一次與中國共產黨方面直接接觸。阿巴索夫轉交了新疆共產主義者同盟致中共中央的信,信中稱:「請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革命黨接受為自己的下屬組織,請中央派幹部來領導工作,請派技術幹部攜帶電台到新疆工作。」董必武當晚即電告中共中央稱:「新疆國大代表阿巴索夫,系新疆省府委員兼副秘書長,原伊寧起義首領之一,來會我,稱在新疆有一個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組織,在新疆解放區公開,在迪化和其他地點還是秘密的。現有15000人。領導同盟的共11人,曾要求加入聯共(布)。聯共(布)以蘇聯外交關係,未允。」中共中央對此非常重視,次日由周恩來親自起草復電,由劉少奇簽發,復電僅同意與新疆共產主義者同盟「第一步建立友誼關係」,但未答應充當後者的領導。[16]12月11日晚,阿巴索夫再到梅園新村見董必武,董必武按中共中央指示答覆了阿巴索夫,並派彭國安(到新疆後化名「王南迪」)帶一部電台隨阿巴索夫返回新疆。1947年1月4日,阿合買提江·哈斯木、阿巴索夫和彭國安攜中共七大文件及毛澤東、劉少奇著作返回迪化,但是彭國安帶來的電台功率太小,所以未能建立同延安的中共中央的直接聯繫。[16]回到新疆後,在阿巴索夫的領導下,兩個共產主義組織:東突厥斯坦人民革命黨、新疆共產主義者同盟,合併為民主革命黨。阿巴索夫成為該黨中央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