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无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梵语अभावabhāva),又被译为非有无有无有物无有生无法无物无相无性无体等,佛教术语,为(bhāva)的反义词,意为不存在,消失,无有,死亡等。这个术语源自于古印度哲学,在古印度学派中,如胜论派等,也使用这个名词来进行哲学讨论,延续到印度教中,无仍然是个重要观念。

在佛教中,以缘起观念来进行对有与无的讨论,释迦牟尼主张应远离有、无二边,行于中道,成为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

词源[编辑]

无(梵语अभावabhāva),其字根来自梵语भावbhāva),加上否定词头(a-)之后,形成反义词。有(bhāva),源自于梵文动词भू(bhū),意思为“成为”、“变成”,根源于原始印欧语系词词根*bʰuH-存有(英语:Being)也是来自相同词根。作为有的反义,无(abhāva)的字面意思为非存在,不成为。

在梵文中,有另一个名词अस्तिasti),也被译为。其反义字नास्ति(nāsti),同样也被汉译为无[1]

概论[编辑]

(bhāva)可以被用来指有情众生存在的状态,生命持续的状态,而无(梵语abhāva)可以被用来指死亡,生命消失.不再持续。抽象的来说,无(梵语abhāva)可以用来指某个,因为丧失了其成为有的性质,也就是丧失其自性之后,不再能够维持其存在的状态[2]

佛教以缘起来观察、分别,了解世间法的本性为无实,无坚固[3]十二缘起的有,是依缘起而有,其无,也是依缘灭而无[4][5]。释迦牟尼主张,如实正观世间集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不生世间有见,远离二边[6]

注释[编辑]

  1. ^ 鸠摩罗什译《中论》卷3〈观有无品〉:“佛能灭有(asti)无(nāsti),于化迦旃延;经中之所说,离有(bhāva)亦离无(abhāva)。”
  2. ^ 鸠摩罗什译《中论》卷3〈观有无品〉:“有法坏败,故名无。”
  3. ^ 《杂阿含经》卷10〈256经〉:“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随流聚沫,明日士夫谛观分别。谛观分别时,无所有、无牢、无实、无有坚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无坚实故。”
  4. ^ 《杂阿含经》卷10〈262经〉:“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
  5. ^ 《中阿含经》卷11:“众生因缘会相连续,则生诸法。如来见众生相连续生已,便作是说:有生有死。若无此因,便不生彼,因此有彼。若此灭者,彼便灭也。所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缘生有老死。若无明灭则行便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6. ^ 《杂阿含经》卷12〈301经〉:“佛告撒陀迦旃延:‘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为取所触;取所触故,或依有、或依无。若无此取者,心境系着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苦灭而灭,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所以者何?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是名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
    《杂阿含经》卷10〈262经〉:“尔时,阿难语阐陀言:我亲从佛闻,教摩诃迦旃延言:‘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世人取诸境界,心便计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计于我,此苦生时生、灭时灭。迦旃延!于此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见,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实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缘无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集;所谓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谓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老、病、死、忧、悲、恼、苦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