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索菲娅·威廉斯-代·布鲁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索菲娅·威廉斯-代·布鲁云
Sophia Williams-De Bruyn
出生1938年
南非伊丽莎白港, Villageboard
知名于南非种族隔离运动者

索菲娅·威廉斯-代·布鲁云(Sophia Theresa Williams-de Bruyn、1938年)是南非种族隔离运动者。她是第一届南非杰出国民服务妇女奖(Women's Award for exceptional national service)的得主,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1956年南非女性大游行领袖[1]

早年生活[编辑]

索菲娅·威廉斯-代·布鲁云是在Villageboard出生,当地住着许多不同民族的人[2]。她是弗朗西丝·伊丽莎白(Frances Elizabeth)和亨利·欧内斯特·威廉姆斯(Henry Ernest Williams)的孩子[3]。索菲娅曾提到她母亲想要帮助别人的热情,也让她有了同理心[4]

索菲娅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军,母亲带着一家人搬到特别为有色人种规划的住房项目,名称为Schauder。索菲娅在天主教圣詹姆学校(Saint James Catholic School)就学[3],后来辍学开始在纺织厂工作[1]。Van Lane纺织厂的工人希望她“解决他们和老板之间的问题”,索菲娅最后成为店里的管理者[2]。索菲娅最后成为伊丽莎白港纺织工会的执行委员[2]

政治生涯[编辑]

索菲娅是南非工会代表大会英语South African Congress of Trade Unions(SACTU)的创始成员之一[2]。1950年代南非通过居民需依种族进行登记的人口登记法英语Population Registration Act, 1950,此时索菲娅成为南非有色人组织(Coloured People's Congress)的全职组织者[1]

1956年8月9日,索菲娅、莉莲·恩古伊英语Lilian Ngoyi拉希玛·穆萨英语Rahima Moosa海伦·约瑟夫艾伯蒂娜·西苏鲁英语Albertina Sisulu及伯莎·格索瓦(Bertha Gxowa)在比勒陀利亚联合大厦英语Union Buildings发起了南非女性大游行,参与的女性超过二万人[5],游行的目的目的是抗议政府实施通行证法,要求女性出门要携带通行证[1]。索菲娅当年才十八岁,是数位带领者中最年轻的[6]。她们躲过了大门的警卫,将请愿书放在部长的门外[7]。后来通过了Coloured Population Act,南非有色人组织指派索菲娅和舒拉米斯·缪勒英语Shulamith Muller一起处理通行证法的相关议题[2]

索菲娅在1959年和亨利·本尼·纳托·代·布鲁云(Henry Benny Nato De Bruyn)结婚,他们有三个小孩。亨利是参与解放运动的运动者,也是南非有色人组织准军事部队民族之矛中的士兵。他们的家也成为其他反种族隔离人士(例如Raymond Mhlaba、Elias Motsoaledi及Wilton Mkwayi)的避风港[8]

亨利在1964年被迫流亡到赞比亚的卢萨卡(Lusaka),在卢萨卡接受任命,成为非洲人国民大会(ANC)中区域政治委员会的主席[9]。索菲娅在六年后也一同参与,1977年完成学业并取得教师文凭,同时也在卢萨卡担任非洲人国民大会的管理者 [9]。非洲人国民大会在1980年成立教育委员会,她是四位创始成员之一。该委员会为所罗门·马兰古自由学院英语Solomon Mahlangu Freedom College安排课程。此学院是流亡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在1978年于坦桑尼亚的Mazimbu所成立的。

后来非洲人国民大会已经合法,索菲娅和亨利也回到南非[6]。亨利后来担任南非驻约旦大使,于1999年过世[9]。索菲娅曾经是性别平等委员会(Commission of Gender Equality)的成员,在2004年加入豪登省议会,在2005年至2009年担任副议长,后来到南非的国会[6]

后续[编辑]

索菲娅于2016年8月9日在普勒托利亚的南非女性大游行六十周年纪念活动上,向群众发表演说[6]

索菲娅在1999年获得伊达·姆兹瓦纳英语Ida Mntwana银奖[10]。索菲娅在2001年获得第一届的南非杰出国民服务妇女奖(Women's Award for exceptional national service),同年也获得圣雄甘地奖英语Mahatma Gandhi Award[10]

索菲娅目前是非洲人国民大会政党在豪登省的议员[1]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Ndaba, Baldwin. Memories of the Long March to Freedom. The Star. 2006-08-09 [201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8) –通过HighBeam Research. 
  2. ^ 2.0 2.1 2.2 2.3 2.4 Sophia Theresa Williams de Bruyn. South African History Online. 2011-02-17 [201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3. ^ 3.0 3.1 sahoboss. Sophia Theresa Williams de Bruyn. South African History Online. 2011-02-17 [2018-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8) (英语). 
  4. ^ Chernick, Ilanit. 'Women Still Need to Be Assertive'. IOL. 2015-08-26 [201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14). 
  5. ^ Blue plaque on the front of Rahima Moosa House mounted in 2013 as part of Johannesburg Heritag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6.0 6.1 6.2 6.3 Sophia Williams-De Bruyn – a lifetime of activism – AHMED KATHRADA FOUNDATION. www.kathradafoundation.org. [2018-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8) (en-ZA). 
  7. ^ Walker, Cherryl. Women and Resistance in South Africa. New Africa Books. 1991. ISBN 9780864861702 (英语). 
  8. ^ Supplement. 60 Iconic Women — The people behind the 1956 Women's March to Pretoria (51-60). The M&G Online. [2018-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英语). 
  9. ^ 9.0 9.1 9.2 Henry Benny Nato De Bruyn – Centro Benny Nato Onlus. www.bennynato-onlus.org. [2018-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2) (意大利语). 
  10. ^ 10.0 10.1 Sophia Williams-De Bruyn. SAWW Annual Awards. [2016-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23).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