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罗氏序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Layers S1-S3 in a high-density turbidite exposed near Talara, Peru.

罗氏序列(英语:Lowe sequence)是指由高密度浊流沉积的一组沉积结构。 它旨在补充更为人所知的鲍马序列[1], 该序列是由低密度浊流沉积的结构。

描述[编辑]

如同鲍马序列,罗氏序列也用代号,由下往上 分S1 ,S2, 和S3 三层,每一层都有一组特定的沉积结构和岩性。而且颗粒从下到上变得更细[1][2]. 这些层描述如下[2]:

• S3 – 为具有块状或粒级层理的砂岩,代表颗粒由湍流而悬浮的沉积物。有时会出现碟形和脱水管结构。该层与Bouma A 层基本相同。

• S2 – 为具有反向粒级层理的砂岩,代表颗粒由牵引力移动,悬浮力来自颗粒之间相互碰撞。

• S1 - 位底部的砂砾岩,具平行层理或交叉层理,表明数牵引沉积物,颗粒、卵石和大型碎屑的移动, 均依靠滚动和滑动. 鲍马序列中的A到E 层,在罗氏序列分别由Ta 到Te代表。

过程[编辑]

高密度浊流中的颗粒、卵石和大碎屑最初是通过牵引(滚动和滑动)而移动,导致产生粗粒砂岩到砾岩、具有平行层理到交叉层理的S1层。随着颗粒沉降并靠得更近,颗粒间的碰撞开始产生分散压力,这就有助于颗粒的悬浮。同时小的颗粒能在大颗粒之间移动并优先开始沉淀沉。因此造成反向粒级层理,被称为为牵引地毯,因为它被认为是一个单独的单元移动。在某些时候,当颗粒之间更近,碰撞不能再保持颗粒的悬浮,这时整个层冻结形成一个 S2 层。重复此过程可以以形成其他的的牵引地毯[2]

当颗粒靠得更近并沉降时,它们之间的水会被挤向上方到水流中,变成了湍流,这就有助于在牵引地毯上方的颗粒保持悬浮状态。当流动的能量下降到不再足以维持湍流的程度时,整个流动就会冻结,而形成块状或具有粒级层理的 S3 层。随后因受残余流的影响,最上层颗粒能被改造形成细层理,类似于 Bouma B 层的叠层。当水流停止时,悬浮中的颗粒就沉淀,形成块状泥岩(Bouma E)直接盖在叠层之上。或者,如果在这个改造阶段有新的沉积物进入,或者沉积物被充分地重新迁移和运输,在 S3 层的顶部会形成一个完整的 Bouma序列[2]

参考文献[编辑]

  1. ^ 1.0 1.1 Bouma, Arnold H. (1962). Sedimentology of some Flysch deposits: A graphic approach to facies interpretation. Elsevier. p. 168.
  2. ^ 2.0 2.1 2.2 2.3 Lowe, D.R. (1982). "Sediment gravity flows: II. Depositional model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deposits of high-density turbidity currents". Journal of Sedimentology, Society of Economic Paleontologists and Mineralogists: v. 52, p. 27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