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拉黑子·达立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黑子·达立夫Rahic Talif ,1962年),原汉名刘亦兴,台湾阿美族艺术家,台湾当代原住民艺术代表人物[1],擅长木雕地景艺术行为艺术

生平[编辑]

1962年出生于花莲丰滨乡港口部落,汉名原为刘中兴,后改名为刘亦兴。[2]19岁离开部落担任远洋船员,而后他前往台北,靠自学成为为室内设计师。1991年他去日本旅行,深受日本文化保存的成果感动,决定返回港口部落。他开始在做田野调查,向老人家学习歌谣、乐舞,采集口述传说,平日也在部落游走,捡拾旧部落老房舍拆除后的废弃木材带回去,开始尝试木雕创作。[3]

他的第一个创作系列是椅子系列,运用椅子呈现出部落生活中的主要人、事、物,构想取自港口部落阿美语的“住 kamaro'an”是“坐 maro'an”的派生词,后者在日常口语也可以当居住的意思。[3]1993年展出时,引起相当的话题,与当时人们所认知的“原住民木雕”不同,引起相当的讨论。拉黑子将雕刻的线条简化,透过较为抽象的形式表达他的思维。[4]

1995年之后,拉黑子受到艺评家质疑,缺乏写实具象能力的质疑,拉黑子似乎也陷入抽象与具象的挣扎,做了抽象的“传统集会所”,也刻了像“长者”、“祖父”等具象的作品。[1]

2000年拉黑子获亚洲文化协会奖助,前往美国研习,并在2001年在纽约参展。这次展览机会让他开始反思“原住民艺术”的创作本质。[5]他开始找寻将抽象创作,与传统精神呼应的方式,在个人创作上则推出《站立之舞》、《残》等系列作品,尝试以部落参与的创作形式,试图把部落的工艺神话传说、或部落故事融入创作、引导渔网编织、藤编等特殊技艺进行不同面向的再现,带领族人经由创作的路径回探自身的族群处境。[4]

2006年他出版混合阿美语与中文书写的散文集《混浊》,其中描述他对部落传统文化及记忆的渴望以及追寻。[6]

2008年起,拉黑子创作《台风计划》,在创作中融入各种主流社会文化关注的议题。《台风计划》在台湾各地以及菲律宾印尼等南岛国家的海岸边,拾回的6000只无主拖鞋,搭配漂流木作为创作材质,以装置艺术的手法表现传统与现代、南岛族群部落与主流社会等不同角度观看台风及环境的方式。[7]《台风计划》于 2008~2013 年间持续执行,展览发表后引起相当的关注。[4]

2014年起,拉黑子以太平洋为触媒,进行《五十步的空间》的创作计划,该创作展出在台北、台中与台东展出。该创作他与族人共同制作的历程,探讨港口部落到海边这段距离之间,原本是部落与自然环境的缓冲地带以及“交换”的场域,因为现代社会发展与环境变迁,造成自然环境以及部落的变迁,以及部落文化的变质。[8]

作品风格[编辑]

拉黑子是以“捡拾”为核心的创作主题。[9]他擅长运用漂流木进行木雕创作,或是以拾来的海废品作为素材,结合渔网、藤编等港口部落传统工艺品,制作装置艺术或地景艺术作品。[3]

拉黑子的创作风格主要与港口部落有关,他的创作风格可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他在1991年及2000年时大多以港口部落的口述传说或部落传统习惯为主题,2000年之后开始关注部落生活以现实的处境,他带领族人参与创作的路径,回探自身的族群处境。[4]

2008年的《台风计划》开始,他的创作主题主要与海洋、岛屿有着密切关连,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改变,他也开始广泛运用拖鞋、钢筋废材等海废品作为创作素材,并结合部落族人进行共同创作。[4]2018年的作品《海美/没馆》是一个综合的作品,他结合捡拾的漂流木,搭配并切割拼装成一个大型的洞穴。另外利用边废弃的建筑钢筋与渔网打造出台11线地图、鱼、窗口以及岩洞上的百合花等。[10]

展览[编辑]

个展[编辑]

  • 1993 “骄傲的阿美族”,亚帝画廊,台北。[11]
  • 1995 “舞者˙太阳”炎黄艺术馆,高雄。[11]
  • 2010 “台风计划-消失后的入侵”,关渡美术馆,台北。[11]
  • 2014 “太平洋之美”,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基隆。[11]
  • 2015 “五十步的空间”,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11]
  • 2020 “海美/没馆”,国立海洋科技博物馆,基隆。[11]

联展[编辑]

  • 1999 台湾与加拿大原住民当代艺术联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12]
  • 2001 形简意繁-方与圆台湾当代艺术展,台北艺廊 / 国立台湾美术馆,纽约 / 台中[12]
  • 2007 超越时光‧跨越大洋-南岛当代艺术展,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12]
  • 2010 “台湾报到:台湾美术双年展”,国立台湾美术馆,台中[12]
  • 2012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上海[12]
  • 2015 “海岛‧海民-打狗鱼刺客海岛系列-旗津故事”,驳二艺术特区,高雄[12]
  • 2018 “野根茎─台湾美术双年展”,国立台湾美术馆,台中。[12]
  • 2018 “无疆之岛”当代艺术展,中华民国外交部,台北。[12]
  • 2019 “伤心的海洋”釜山双年展-海洋艺术节,釜山双年展组织委员会,釜山,韩国。[12]
  • 2021 “泛‧南‧岛艺术祭”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12]
  • 2022 “岛屿的隐喻”雅加达双年展,雅加达,印尼。[12]


参考资料[编辑]

  1. ^ 1.0 1.1 卢梅芬. 天還未亮: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 台北: 艺术家. 2007年. ISBN 9789867034748. 
  2. ^ 拉黑子‧达立夫. 拉黑子‧達立夫(上). http://9901group.blogspot.com/. [2023-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02). 
  3. ^ 3.0 3.1 3.2 卢梅芬. 從季,拉黑子的創作歷程看九○年代台灣原住民創作意識的覺醒與矛盾. 现代美术学报. 2003, 6 (11): 105–124. 
  4. ^ 4.0 4.1 4.2 4.3 4.4 谢绫均. 拉黑子‧達立夫的海洋凝視. 岛屿跫音──台湾南岛当代艺术侧记 (高雄: 高雄市立美术馆). 2018年12月. 
  5. ^ 拉黑子‧達立夫(中). 原住民当代艺术专题. [2023-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7). 
  6. ^ 拉黑子.达立夫. 混濁. 台北: 麦田. 2006. ISBN 9789861731551. 
  7. ^ 凌美雪. 拉黑子颱風計畫 與拖鞋對話. 自由时报. 2010年2月22日 [2023年5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年5月5日). 
  8. ^ 曾媚珍. 邊界敘譜:五十步的空間—拉黑子.達立夫個展. 高雄: 高雄市立美术馆. 2016年. ISBN 9789860487428. 
  9. ^ 拉黑子‧达立夫. 五十步的空間─首部曲. 艺术认证. 2015, (62). 
  10. ^ 陈沛妤. 拉黑子.達立夫《海美/沒館》:重拾被遺忘的根莖. 关键评论. [2023-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7).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拉黑子‧达立夫. 個展. 拉黑子‧达立夫 Rahic Talif. [2023-04-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12. ^ 12.00 12.01 12.02 12.03 12.04 12.05 12.06 12.07 12.08 12.09 12.10 拉黑子‧达立夫. 聯展. 拉黑子‧达立夫 Rahic Talif. [2023-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8).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