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地中海、中东及非洲战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中海、中东及非洲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

战争开始时的态势
绿色:同盟国
橙色:轴心国
灰色:中立国
日期1940年6月10日至1945年5月23日
(4年10个月3周又1天)
地点
结果 同盟国胜利
领土变更 意大利所有的非洲殖民地割让给同盟国,阿尔巴尼亚恢复独立,一些领土被分给了南斯拉夫和希腊
参战方

 美国 (1942年至1945年)
 自由法国
希腊 希腊 (1941年)
 南斯拉夫 (1941年至1945年)
 苏联(1944年至1945年)
 波兰
 捷克斯洛伐克
 意大利 (1943年至1945年)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 (1944-45年)

及其他

 德国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 (1941年至1944年)
 克罗地亚


 伊拉克(1941年)


 伊朗(1941年)

及其他
指挥官与领导者

英国 阿奇博尔德·韦维尔
英国 克劳德·奥金莱克
英国 哈罗德·亚历山大
英国 亨利·威尔逊
美国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
美国 乔治·巴顿
美国 马克·克拉克
苏联 费奥多尔·托尔布欣
民主联邦南斯拉夫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

希腊王国 亚历山大·帕帕戈斯

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贝尼托·墨索里尼 处决
意大利王国 维托里奥·伊曼纽尔三世(至1943年)
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 鲁道夫·格拉齐亚尼
意大利王国 佩特罗·巴多格里奥(1943年前)
意大利王国 乌戈·卡瓦莱罗 
意大利王国 埃托雷·巴斯蒂科
意大利王国 乔瓦尼·梅塞
意大利王国伊塔洛·加里波第
纳粹德国 阿道夫·希特勒
纳粹德国 阿尔贝特·凯塞林
纳粹德国 埃尔温·隆美尔

纳粹德国 亚历山大·勒尔
伊拉克王国 拉希德·阿里·盖拉尼
伊朗王国 礼萨汗

第二次世界大战地中海、中东及非洲战场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轴心国地中海非洲中东的一系列战役战斗。这些区域的战斗从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战开始,到1945年5月2日年所有在意大利半岛的德国部队投降为止。

最初的军事行动[编辑]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王国向英法宣战后,在地中海的意大利与英国和法国舰队就已经发生冲突,地中海战役正式开始。隔天6月11日,意大利空军开始空袭英属马耳他英属巴勒斯坦,英国空军空袭义属利比亚;同日意大利军队就和英军在北非开始了战争,开启北非战场。同月义属东非的意大利军队入侵英属索马里,又开启了东非战线。6月底法国战败投降后至德国援助意大利前,主要英国和意大利海空陆三军在地中海、北非、巴勒斯坦战斗。

北非[编辑]

在埃及的英军率先发起冲突,1940年6月14日,英国陆军第11轻骑兵团、第7轻骑兵团以及第60步枪团的1个连攻占了卡普措堡垒英语Fort Capuzzo和马达莱娜堡垒,并且俘获了220名俘虏。6月16日,英军对义军的深入袭击击毁了12辆义军坦克。6月17日,英军队在图卜鲁格至巴迪亚的公路上阻截了义军的一支护卫部队并俘虏了一位意大利将军[1]

格拉齐亚尼的推进和韦维尔的攻势,1940年9月13日至1941年2月7日

贝尼托·墨索里尼渴望连接义属北非和义属东非并希望占领苏伊士运河和阿拉伯的油田,于8月8日命令入侵埃及。1940年9月9日,由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指挥的意大利军队从他们的昔兰尼加基地入侵埃及塞卢姆英语Sollum哈法雅隘口英语Halfaya Pass西迪巴拉尼被入侵的意大利军队占领,但在9月16日格拉齐亚尼停止了前进,他提到了补给问题。尽管墨索里尼激励格拉齐亚尼继续前进,意大利军还是在西迪巴拉尼周围挖掘战壕并建立了一些加强营地(在旁边的地图上以红色小圆圈表示)。

格拉齐亚尼在英军位于迈尔萨·马特鲁的防御阵地以西80英里处停下。他计划在他的军队得到补给之后重新发动攻势。由于墨索里尼的催促,意大利军队计划于12月中旬开始向迈尔萨·马特鲁推进。10月19日,意大利空军轰炸了开罗附近一个重要的欧洲人区域马底[2]

1940年12月9日,共和联邦军队发动了罗盘行动,开始了反击行动,在1941年2月战役结束时,共和联邦军队以2千人伤亡的代价俘获了13万名意大利军。在这次行动中,共和联邦的西部沙漠军队(包括印度第4师的一部分和英国第7装甲师)被命名为第13军。

1942年初,阿道夫·希特勒命令派德军去北非增援意大利军队,并派隆美尔去北非指挥德国军队。当隆美尔到达北非以后,他的命令是采取防御态势并控制住前线。当发现英军的防御力量薄弱之后,3月24日,他于阿格海拉迅速的击败了盟军部队。随后他发起了一轮攻势,至4月15日,迫使英军退至位于塞卢姆的边境,重新夺回了除图卜鲁格之外的整个利比亚,图卜鲁格被包围。在这次推进当中,昔兰尼加总指挥部(第13军的新名称)的新指挥官菲利普·尼姆中将和奥康纳自己(他被召回援助),和新到达的英国第2装甲师的指挥官迈克尔·甘比尔·帕里少将一样被俘虏。随着尼姆和奥康纳被俘,共和联邦军队恢复活动的西部沙漠军队指挥部再次停止了。诺埃尔·贝雷斯福德-普雷斯中将从他在东非战役指挥的印度第4步兵师返回开罗进行指挥,随后全体盟军组成了英国陆军第8集团军

1941年11月18日-1941年12月31日,奥金莱克的攻势。

艾伦·坎宁安(Alan Cunningham)中将指挥的第8集团军于1941年11月18日发起了战斧行动。尽管非洲军取得了一些战术上的成功(这是英国军队指挥官之间的争执导致的,并让奥金莱克用尼尔·里奇少将取代了坎宁安),它最终仍被迫撤退,并且除了在巴比迪亚和塞卢姆的要塞以外,隆美尔于3、4月间得到的所有领土都被夺回。

隆美尔在1942年6月开始了攻击行动,在一场被称为“大锅炉(the Cauldron)”的漫长的装甲战之后,他在加查拉战役中击败了盟军并攻占了图卜鲁格。奥金莱克撤掉了里奇并亲自指挥第8集团军,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将隆美尔阻止在距亚历山大仅仅70英里的阿拉曼一线。

克劳德·奥金莱克工作能力不满的温斯顿·邱吉尔随后用英军第1集团军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代替克劳德·奥金莱克替代成为中东司令部总司令,并且任命伯纳德·蒙哥马利接任第1集团军司令,威廉·亨利·尤尔特·戈特赴埃及任第8集团军司令,但是威廉·亨利·尤尔特·戈特的在上任途中死于航空事故,伯纳德·蒙哥马利被改任第8集团军司令。1942年10月23日午夜,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开始,尽管隆美尔进行了杰出的后卫战斗,盟军重新占领埃及并继续前进穿过昔兰尼加的黎波里塔尼亚,1942年11月8日,盟军在北非成功登录,从东西两线夹击德国、意大利军队。在法国殖民地会合后,盟军进入突尼斯,英国陆军第1集团军肯尼思·安德森中将指挥下几乎要到达突尼斯了,但德军在瓦尔腾奈宁将军的率领下在朱代伊德发动反攻将英军逐回,到1943年1月,由隆美尔指挥的德国及意大利军由利比亚向西撤退到突尼斯。

在东面由伯纳德·劳·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8集团军停留在的黎波里以等待增援,在西面肯尼思·安德森的部队于1月14日及2月19日分别在费德隘口及凯塞林隘口遭到攻击,盟军被迫溃退直至1月22日盟军大量增援部队击退轴心国军为止。

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在1943年2月底到达突尼斯指挥作战,轴心国军队在3月份再次进攻,3月6日,从麦迪迈向东发动进攻后被盟军轻易击退,隆美尔建议希特勒容许进行全面后撤至新的防线但被拒绝,3月9日,隆美尔离开突尼斯及由汉斯·于尔根·冯·阿尼姆代替,他把部队后撤超过160公里至突尼斯北部。

这些后撤令盟军可集中其力量及改善其通讯线路和行政以新迎接新一轮主要进攻,第1及第8集团军进攻轴心国军队,战况十分激烈,但盟军的海上及空中力量切断了德国及意大利在突尼斯和西西里岛之间的供应线,5月6日,在火神行动的高潮中,英军攻占了突尼斯,美军攻占了比塞大,1943年5月13日所有在突尼斯的轴心国军共24万人向盟军投降[3],北非战役结束。

西非[编辑]

1940年9月英国军队自由法国军队进攻在维希法国控制之下的的法属西非(今日的塞内加尔达喀尔。最后的结果是以盟军的撤退结束。

1940年11月,自由法国军队成功攻占了维希法国手下的加蓬,并从维希法国军队手中解放了所有的法属赤道非洲。

东非[编辑]

东非战役指二战期间共和联邦军队和埃塞俄比亚帝国军队和意大利军队之间的战争。战争从1940年6月开始,意大利军队在占领英属索马里不久就转入防御状态,1941年5月18日,意大利驻埃塞俄比亚总督投降,有少量意大利士兵坚持游击战争,但是他们在1941年11月全部投降。

马达加斯加战役是指同盟国占领维希法国控制下的马达加斯加的战役,这场战役于1942年5月2日开始,1942年11月6日,盟军成功占领马达加斯加岛

1942年12月,盟军成功占领吉布提

伊拉克[编辑]

英国部队在巴格达观望, 1941年6月11日。

1932年,英国在名义上允许了伊拉克的独立,但是保留了一些条件,包括允许保留英国军事基地等,这引起了伊拉克人民和伊拉克政府里反英人士的强烈不满,1941年5月,德国为了给在中东地区的英军部队制造麻烦,不断地在暗地里鼓动伊拉克人发动暴动,1941年4月1日,伊拉克亲德的“金方阵”军官集团发动政变,废黜首相和摄政,由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拉希德·阿里掌政。新政府得到苏、意、日、沙特阿拉伯的承认,与纳粹德国复交,并要求英军撤出伊拉克。在起义开始后,德国不但给伊拉克人提供武器、弹药等补给,还帮助他们在北部的摩苏尔建立了一个空军基地。为了保护中东苏伊士运河的安全,以及确保英波石油公司对伊朗西南部油田的控制,英国对伊拉克政变做出了激烈的反应。4月18日,正要调往远东的第10印度师1个旅和1个炮兵团在巴士拉登陆,此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也开入伊拉克。5月2日,英国飞机开始轰炸包围哈巴尼亚基地的伊拉克军队。此后两个星期中,后续的英印联军部队源源不断地在巴士拉登陆,5月29日,英军占领巴格达拉希德·阿里和“金方阵”军官集团成员逃往伊朗叙利亚沙特阿拉伯

在对付伊拉克人起义的同时,英军还不得不分散精力对付驻扎在叙利亚境内的3.万名的维希法国军队。

叙利亚和黎巴嫩[编辑]

在1941年时,同盟国已经侦测到有德国空军在叙利亚黎巴嫩活动,为防止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叙利亚黎巴嫩为立足点对伊拉克、巴勒斯坦构成威胁,1941年6月8日,自由法国军队、英国军队、英属印度军队从巴勒斯坦开始进攻叙利亚黎巴嫩,1941年6月底,部分伊拉克军队从伊拉克开始进攻叙利亚维希法国的军队进行了激烈抵抗后于1941年7月14日投降,同盟国取得了叙利亚黎巴嫩的控制权。

伊朗[编辑]

1941年夏天时,同盟国能使用的唯一一条援助苏联的路线是从波斯湾港口出发,经纵贯伊朗的铁路,抵达巴库里海伊朗是联结苏联与同盟国的战略通道,而1941年4月发生在伊拉克的亲德政变使得英国、苏联提高了对伊朗的警惕。

1941年8月25日凌晨零点,苏联红军开始进入伊朗境内,同一天,英国军队在南方登陆伊朗,9月17日,苏联红军与英国军队一起进入德黑兰,礼萨国王在英苏两国压力下被迫退位,21岁的王储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在议会大厦宣誓成为国王。

海上的战斗[编辑]

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王国正式向英法宣战,地中海战役正式开始,意大利轰炸机对马耳他展开空袭。同时,法国海军对意大利西北海岸进行炮轰,特别是热那亚的港口。1940年6月24日法国投降后,轴心国容许维希法国继续控制其海军。1940年7月2日,英国为防止法国舰队落入轴心国手中,在北非的米尔斯克比尔港向维希法国舰队开火,并摧毁了这支舰队。作为报复,维希法国的空军开始对直布罗陀进行轰炸。

1941年3月27至29日,在安德鲁·布朗·坎宁安上将的指挥下,英国澳大利亚联合海军截击并击败了意大利舰队。盟军击沉了意大利方三艘重巡洋舰、两艘巡洋舰和击毁一艘战列舰,英方仅有一架战机损失、一艘巡洋舰轻微损毁。

1943年9月,意大利王国及意大利海军投降,地中海的海战变成了打击德国U艇亚德里亚海爱琴海上的德国小型船只。

巴尔干[编辑]

巴尔干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匈牙利王国保加利亚王国入侵南斯拉夫希腊的战役,它从1940年10月20日意大利入侵希腊开始,1941年6月1日德国、意大利占领希腊全境结束。

希腊[编辑]

意大利王国于1940年10月入侵希腊后,攻势不但不能持续,还被希腊军队打回了阿尔巴尼亚。加上南斯拉夫王国在1941年4 3月27日退出轴心国,德国于是被迫把军事重点从准备“巴巴罗萨行动”转移到南欧的战场。一场德国闪击战于1941年4月打响。到了5月中旬,希腊已被纳粹德国占领。德国就此开始统治希腊最重要的各地区,只有雅典、西克里特以及塞萨洛尼基。希腊其他地区分给了德国的盟友意大利和保加利亚

1941年5月20日,德国伞兵开始进攻克里特岛,6月1日占领了全岛。

南斯拉夫[编辑]

1941年4月6日,轴心国部队开始入侵南斯拉夫,最终德军攻占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皇家军队在4月17日无条件投降,领土被轴心国的分占,随后德国意大利在南斯拉夫扶植了克罗地亚独立国塞尔维亚救国政府两个傀儡政权。

直布罗陀和马耳他[编辑]

1943年1月,五名驻扎在马耳他的英国皇家空军飞行员坐在一架英雄战斗机和一架喷火式战斗机前

盟军反攻[编辑]

北非[编辑]

1941年8月19日,英国炮手在图卜鲁格附近清洗一门3.7英寸的高射炮

1941年,英国发动了几次攻势,击退了北非的轴心国军队。简短行动战斧行动都失败了,但第三次更大规模的十字军行动在年底发起。从1941年12月到1942年初,盟军将意大利和德国军队推回至利比亚,大致达到了指南针行动的推进范围。德军利用盟军阵地进行反击,将盟军击退到托布鲁克以西的加扎拉。轴心国军队率先出击,并在加查拉战役中大败盟军。溃败的盟军撤退到埃及,并在阿拉曼稳住了阵线。

第一次阿拉曼战役阻止了轴心国向埃及推进,英军于10月发起进攻。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的转折点。它结束了轴心国对埃及、苏伊士运河、中东和波斯油田的威胁。当第八军团向西推进穿过沙漠,占领利比亚时,德军占领了法国南部,并在突尼斯登陆。11月8日,盟军发起了火炬行动,在法属北非登陆。1942年12月,经过英国101天的封锁,法属索马里兰落入盟军手中。

美国介入[编辑]

凯赛林隘口战役中被俘的美军在突尼斯村庄里游行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后,美国加入了战争。1942年11月8日,美军在北非参与了火炬行动,行动“将地中海从英国转变为盟军战区”,“事实证明,在地中海的军事行动远比预期成功。”

盟军被置于参战盟军司令部最高指挥官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在突尼斯战役中,轴心国军队被盟军包围,但轴心国军队通过防御行动,特别是凯赛林隘口战役马雷斯线战役英语Battle of the Mareth Line的临时防御成功推迟了盟军前进。在粉碎轴心国军队在马雷斯线上的防御后,盟军将轴心国军队挤到突尼斯周围的一个口袋。非洲战场于1943年5月13日结束,24万轴心国军队无条件投降,成为战俘

南欧[编辑]

意大利战役和意大利内战[编辑]

第10营皇家伯克郡团英语Royal Berkshire Regiment,隶属于英国56师英语56th (London) Infantry Division168旅英语168th (2nd London) Brigade,在入侵意大利后攀登卡尔维里索尔塔

北非盟军胜利后,于1943年7月10日入侵意大利西西里岛,使用两栖战和空降登陆。德军无法阻止盟军对西西里岛的占领,但在盟军进入梅西纳之前,德军撤离了大部分军队。1943年7月25日,意大利新政府英语Government of Italy废黜了墨索里尼,随后墨索里尼被逮捕。新政府宣布继续战争,但与同盟国开始了秘密谈判。

入侵意大利始于1943年9月3日,英国第八军团在“贝敦行动英语Operation Baytown”登陆意大利。意大利政府当天签署投降书,并相信他们将有时间为德国可能的军事干预做准备。盟军于9月8日宣布卡西比尔停战协定,德军实施了占领意大利半岛的计划。9月9日,美国和英国第五军团在“雪崩行动”中于萨莱诺登陆,更多的英国空降部队在“打闹行动英语Operation Slapstick”中在塔兰托登陆。从西西里岛撤退出来的德军重新集结应对盟军进攻,同时更多的德军进入罗马,占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并解除意大利军队的武装。

德国无法阻止意大利舰队驶往马耳他,罗马战舰英语Italian battleship Roma (1940)于9月9日被德国空军击沉。在欧洲南部和地中海的被占领地区,德军迅速解除了意大利军队的武装,并镇压了南斯拉夫、法国南部和希腊的任何抵抗运动。9月16日,由奥托·斯科尔兹内率领的一支德国空降部队从关押墨索里尼的山区度假胜地营救了他。随后,以墨索里尼为首的傀儡政府在意大利北部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作为前法西斯政府的继承国。

意大利联合交战陆军为了与墨索里尼及其德国傀儡政府作战而建立的,并肩作战的还有意大利抵抗运动,而其他意大利军队则继续在国家共和军英语National Republican Army中与德军并肩作战,这一时期被称为意大利内战英语Italian Civil War。尽管挪威荷兰法国等欧洲国家也有纳粹德国扶持的傀儡政府,但国家内部武装对抗在意大利最为激烈。1965年,法西斯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乔治·皮萨诺英语Giorgio Pisanò在他的著作中首次使用了“内战”的定义,而克劳迪奥·帕沃内英语Claudio Pavone的著作《内战》则首次使用了“内战”的定义。1991年出版的《关于抵抗的道德的历史论文》使得“意大利内战”一词被意大利和国际史学界更频繁地使用。

由于意大利战役仍在继续,崎岖的地形阻碍了军队行动,所以盟军在战争最后一年继续向北推进。1943年底,德国准备的防线——冬季防线(部分被称为古斯塔夫防线)是盟军的主要障碍。鹅卵石行动的目标是在防线后面的安齐奥进行两栖攻击,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1944年春,卡西诺山战役的正面进攻最终突破了防线,罗马于6月被攻占。

随着意大利的沦陷,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在西线开始了霸王行动苏联红军在东线取得了胜利,意大利战役对双方来说变得次要。直到1945年的葡萄弹行动,罗马北部的哥德防线才被打破。从1944年到战争结束,意大利阵线由多国盟军组成,包括美国人(包括种族隔离的非洲人和日裔美国人)、巴西人、英国人、加拿大人、捷克人、法国人、希腊人、反法西斯的意大利人、新西兰第二师、波兰人、南非人和罗得西亚人,以及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的成员,包括阿尔及利亚第三步兵师、廓尔喀人、印第安人、摩洛哥人和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5月1日,党卫军卡尔·沃尔夫将军和德国第10军的总司令海因里希·冯·菲廷霍夫将军在日出行动英语Operation Sunrise (World War II)(与盟军进行了长时间的秘密谈判)后,于1945年5月2日命令驻意大利德军向盟军无条件投降。

多德卡尼斯群岛战役[编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西远征军英语Brazilian Expeditionary Force在意大利庆祝巴西独立日,1944年9月

1943年9月初意大利投降后,轴心国和同盟国开始抢占意大利多德卡尼斯群岛。群岛主要岛屿很快被德军占领了,但英军在九月中旬就在大多数岛屿上建立了驻军。但德国的空中优势、战术能力以及盟军增援部队的缺失,使盟军的努力付之东流。包括伞兵和勃兰登堡部队在内的德军发动了一场反攻,在10月初的两天内攻占了科斯岛。马斯切尔巴上将指挥的意大利部队对莱罗斯岛发动了为期50天的大规模空袭,他们在英国支援部队登陆之前抵抗了德军的空袭,英国支援部队于11月12日在海上和空中登陆,四天后投降。其余英国驻军随后被疏散到中东

入侵法国南部[编辑]

1944年8月15日,为了协助盟军在诺曼底的行动,盟军发动了龙骑兵行动——入侵土伦康城之间的法国南部。盟军迅速冲出滩头阵地,向北部和东部分散,与正在冲出诺曼底滩头阵地的美国第十二集团军汇合。9月初,盟军远征部队最高司令部从AFHQ转移到SHAEF,美国第六军团从地中海战区转移到欧洲战区,成为西线三个盟军集团之一。

战后冲突[编辑]

里斯[编辑]

1945年5月1日,南斯拉夫第四军和斯洛文尼亚第九军团占领了城市里斯。德军向盟军投降,盟军于第二天进入该市。几天后,南斯拉夫人被迫离开该城市。[4]

希腊[编辑]

1944年10月,随着德国的撤离,盟军被派往希腊。盟军在希腊遭到了民族解放阵线 (希腊)——希腊人民解放军希腊抵抗运动的袭击,导致了1944年12月雅典冲突,标志着希腊内战的开始。[5]

叙利亚[编辑]

在叙利亚,随着法国持续占领黎凡特,至1945年5月,全国性的抗议正在蔓延。法军随后试图镇压抗议,但由于担心严重伤亡,丘吉尔对法国的镇压表示反对。被戴高乐驳回后,他命令驻扎在约旦的英军进入叙利亚,并且在必要时向法军开火。一场危机开始了,英军随后到达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而法军则被监视和限制在军营里。随着政治压力的增加,法军下令停火并于第二年从叙利亚撤军。[6]

巴勒斯坦[编辑]

巴勒斯坦的英国殖民统治面临着阿拉伯人犹太人之间的跨种族暴力。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联合国分治计划,一场涉及巴勒斯坦人和犹太人的内战爆发了,即1947-1948年巴勒斯坦托管地内战,内战一直持续到1948年5月英国撤离,随后导致了邻国的介入并引发了1948年阿拉伯-以色列战争

参见[编辑]

注释[编辑]

  1. ^ Churchill, Their Finest Hour, p. 372
  2. ^ MacGregor, p. 229
  3. ^ See: Tunisia Campaign info. box for more details on the number of Axis prisoners taken, the competing claims and the ones named as the most accurate.
  4. ^ Sturgeon, pp. 304–305
  5. ^ Sturgeson, pp. 274–275
  6. ^ Hadden, Briton; Luce, Henry Robinson. Time. Time, Volume 45. Time Incorporated. 1945 (英语). 

参考文献[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