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鮑德溫二世 (耶路撒冷)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鮑德溫二世
Baldwin II of Jerusalem
耶路撒冷國王
統治1118–1131
加冕1118年4月14日
前任鮑德溫一世
繼任富爾克五世梅利桑德
埃德薩伯爵
統治1100–1118
前任鮑德溫一世
繼任喬治林一世
逝世1131年8月21日
耶路撒冷
安葬
配偶莫菲婭
子嗣耶路撒冷女王梅利桑德
安條克公主愛麗絲
的黎波里女伯爵霍迪爾娜
伯大尼修道院院長伊奧維塔
王朝勒泰勒家族
父親休一世
母親梅利桑德

鮑德溫二世(英語:Baldwin II of Jerusalem,法語:Baudouin II de Jérusalem,?—1131年8月21日)是休一世和梅利桑德的第三個兒子,第二任埃德薩伯爵,後繼承鮑德溫一世的王位成為第三任耶路撒冷國王。他早年參與了第一次十字軍東征,跟隨他的表親戈弗雷四世鮑德溫一世一同前往聖地。當鮑德溫一世在戈弗雷部下的請求下,為繼承戈弗雷的王位而離開埃德薩時,將其埃德薩伯爵爵位傳給了鮑德溫。後鮑德溫在1104年的哈蘭之戰中被阿爾圖格王朝所俘虜,安條克公國的攝政坦克里德及其表弟在此期間代替鮑德溫統轄埃德薩城。

1108年,鮑德溫的表親喬治林一世將鮑德溫贖回,儘管坦克里德不願意放棄埃德薩城的統治權,安條克的拉丁牧首最終勸服他將埃德薩還給了鮑德溫。很快鮑德溫就與賈瓦里結盟。卻於托貝索被坦克里德和拉德溫所擊敗。1109年4月,在的黎波里舉行的一次十字軍會議中,坦克里德和鮑德溫和好。然而在接下來的數年中,摩蘇爾總督馬杜德針對埃德薩伯國發起了一系列的攻擊,摧毀了伯國的東部地區。而後鮑德溫指責喬治林一世侵占了富饒的托貝索及附近的亞美尼亞領土。

1118年7月2日,鮑德溫一世去世,他死前將耶路撒冷轉予尤斯塔斯三世,規定如果尤斯塔斯沒有前來聖地繼承王國,那麼王位就會被賜予鮑德溫。擁有耶路撒冷王國最多采邑的拉丁牧首阿爾努夫及喬治林一世說服了其他人推舉鮑德溫二世為王,於是鮑德溫前往耶路撒冷並將埃德薩傳給了喬治林一世。在1119年安條克公國的軍隊幾乎被殲滅的情況下,鮑德溫被選為攝政,替代博希蒙得二世暫時治理安條克。由於塞爾柱軍隊持續襲擊安條克地區,鮑德溫不得不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安條克的政務上,這也使得耶路撒冷對他越加不滿。於是當1123年4月在巴拉克俘獲了鮑德溫後,耶路撒冷中的一部分貴族聯合將王位提供給弗蘭德斯伯爵查爾斯一世,卻被查爾斯所拒。後耶路撒冷軍隊在威尼斯艦隊的協助下占據了泰爾。

鮑德溫在1131年去世時,王國將幾乎整個巴勒斯坦地區都納入了其版圖,一直到達今天黎巴嫩的中部。他的女兒梅利桑德和女婿安茹的福爾克繼承了他的王位。

生平[編輯]

早年[編輯]

鮑德溫是勒泰勒伯爵于格一世與夫人蒙雷里的梅利桑德(Mélisende de Montlhéry)所生幼子。[1]他與考特尼家族勒皮伊塞家族的貴族及法蘭西島其他貴族世家有著非常相近的血緣關係。[2]他也和布洛涅伯爵尤斯塔斯三世布永的戈弗雷布洛涅的鮑德溫三兄弟有一定的親戚關係,但是具體聯繫已無考。[1][3]歷史學家阿倫·V·穆瑞(Alan V. Murray)指出,第一手資料表明他們之間的關係「並不算是親近」,鮑德溫極可能是與他們的母親洛林的伊達有所淵源。[4]湯瑪斯·阿斯布里奇所言,鮑德溫是布洛涅三兄弟的第二代表兄弟。[5]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伊始,時為布爾克領主的鮑德溫加入了戈弗雷的軍隊。[6]軍隊於1096年8月15啟程向聖地進軍,並於12月23日抵達君士坦丁堡[7]拜占庭皇帝阿萊克修斯一世·科穆寧敦促十字軍領袖向他宣誓效忠。[8]而布永的戈弗雷任命鮑德溫、蒙太古伯爵科農阿爾澤特領主戈德弗魯瓦為其代理人,於1097年同阿萊克修斯會晤。[9]戈弗雷及其主要指揮官都向皇帝宣誓效忠後,十字軍於2月轉移至小亞細亞。[10]

布洛涅的鮑德溫與諾曼人坦克里德在1097年9月15日脫離十字軍主力部隊,前去入侵奇里乞亞。鮑德溫也跟著布洛涅分遣隊一同出發。[11][12]他還參加了布洛涅分遣隊對幼發拉底河附近平原上的塞爾柱統治者的堡壘的作戰。[13]布洛涅分遣隊攻占了拉文德爾、托貝索埃德薩,並於1098年初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第一個十字軍國家埃德薩伯國[14][15]

鮑德溫在1099年5月下旬再度加入了十字軍主力部隊,繼續向鄰近泰爾的耶路撒冷進發。[16]由於伯利恆城內居民多為天主教徒,他和坦克里德兵不血刃的占領了這座城市。[17]十字軍包圍耶路撒冷後不久,鮑德溫和坦克里德於6月13日抓獲一名年長的穆斯林貴族。這名穆斯林貴族拒絕皈依天主教,鮑德溫為恐嚇耶路撒冷的守御者,令士兵在大衛塔將該名穆斯林貴族斬首。[5]耶路撒冷於7月15日落入十字軍手中。[18]8月下旬,鮑德溫扈從佛蘭德斯伯爵羅貝爾二世離開耶路撒冷。儘管羅貝爾最終回到了歐洲,但鮑德溫依舊留在了敘利亞。[19]

埃德薩伯爵時期[編輯]

1100年7月18日,布永的戈弗雷去世,布洛涅的鮑德溫應守衛於大衛塔的戈弗雷手下所求,趕往耶路撒冷繼承王位,是為鮑德溫一世。[20]當布洛涅的鮑德溫決定離開埃德薩之時,鮑德溫正在安條克城,他當時是最近被達尼什曼德·加齊俘獲的安條克親王博希蒙德一世麾下將領。[21][22][23]布洛涅的鮑德溫將鮑德溫自安條克城召來,將埃德薩伯國傳承於他,[24][25]鮑德溫遂在布洛涅的鮑德溫於1100年10月2日離開前向他宣誓效忠。[26][27]

鮑德溫後來迎娶了亞美尼亞馬拉蒂亞領主加百列的女兒莫菲婭,考慮到其臣民主要由亞美尼亞人組成,這使得他身為埃德薩伯爵的地位更加鞏固。[26][28]馬爾丁的阿爾圖格王朝統治者瑟克曼於1101年年初襲擊了蘇魯奇,鮑德溫前去救援。[29][30]然而其主力被瑟克曼軍擊的潰不成軍,迫使他不得不返回埃德薩城。[30][31]在敘述此事時,亞美尼亞歷史學家埃德薩的馬泰奧描述鮑德溫為一個「可憐到骨子裡」的懦夫。瑟克曼因此很快就占領了全城,除卻其內的城堡依舊在抵抗。[30]鮑德溫在再一次回援蘇魯奇之前於安條克多聚集了一支新的軍隊,以此逼迫瑟克曼放棄了城池。[29][30]重新占領蘇魯奇後,鮑德溫處決了所有叛變並投靠阿爾圖格王朝的鎮民。[30]

1102年,鮑德溫的一位表親考特尼的喬治林來到了埃德薩,他獲鮑德溫賜予了埃德薩伯國內幼發拉底河以西的領土。[26][32]5月,法蒂瑪王朝入侵耶路撒冷王國,已加冕為耶路撒冷國王的鮑德溫一世遣使向坦克里德和鮑德溫求援。[33]他們旋即集結軍隊,向耶路撒冷進發,然而當他們在9月底抵達時,埃及人已經撤回至亞實基倫指揮部。[34][35]三位十字軍統領向亞實基倫發動突襲,後鮑德溫與坦克里德很快就放棄繼續攻城,回到了各自的領地。[36]

這時坦克里德對敘利亞北部的野心激怒了鮑德溫和安條克拉丁牧首瓦朗斯的伯納德[32]他們開始與達尼什曼德·加齊就釋放博希蒙德一事展開談判,其中亞美尼亞拉班和凱孫領主科格·瓦西爾以及博希蒙德的義大利親戚也為博希蒙德貢獻了一部分贖金款項。[32][37]最終博希蒙德在1103年5月獲釋,而鮑德溫為了鞏固他在其亞美尼亞臣民中的地位,將村莊賜予亞美尼亞教長帕塞格·帕拉弗尼[38][39]

後來鮑德溫的軍隊經常性襲擊在哈蘭附近的肥沃平原,致使瑟克曼在1104年5月與摩蘇爾總督吉克米西結盟並發動了哈蘭之戰[40][41]當敵軍還在艾因角集合時,鮑德溫說服喬治林和博希蒙德對哈蘭實行一次聯合攻擊。[42][43]他們抵達哈蘭後,開始與塞爾柱守衛就和平投降進行了談判。[44][43]然而,鮑德溫和博希蒙德都希望獨占這個富裕的城鎮,他們之間的矛盾導致十字軍慢慢開始分裂。[41]

5月7日,瑟克曼與吉克米西率軍攻打了十字軍的營地。[41][45]他們假裝不敵,在撤退時誘導十字軍進入了其伏擊圈,最後俘獲了鮑德溫和喬治林。[43][41]博希蒙德和坦克里德後率軍前去埃德薩,在埃德薩大主教本篤及一眾騎士的推選下,坦克里德成為在鮑德溫被俘期間埃德薩的攝政。[46][41]而鮑德溫在被俘虜時,他最初被解押至瑟克曼的帳篷,然而吉克米西的士兵強行將鮑德溫帶走了。[47][48]

吉克西米向埃德薩發起了一次攻城戰,坦克里德率部繞於其後發起突襲,迫使他不得不逃離。[49]坦克里德在埃德薩抓獲一名吉克米西家族的塞爾柱公主,吉克米西則帶著鮑德溫回到了摩蘇爾。[50][49][51]吉克西米隨後向坦克里德提出要贖回此公主,提供15000拜占庭金幣或者鮑德溫的釋放為條件。[49][51]最後博希蒙德和坦克里德決定換取金錢,鮑德溫因此被繼續關押在摩蘇爾。[49][52]秋天的時候,博希蒙德準備前去歐洲,他任坦克里德為安條克城攝政、其侄子薩萊諾的里卡爾多為埃德薩的總管。[53][54]

1107年,一名土耳其僱傭兵賈瓦里·薩卡瓦在蘇丹的指派下成為摩蘇爾的統治者,他後來抓獲了吉克米西。[55][54][56] 而此時喬治林一世開始和賈瓦里協商釋放鮑德溫的事宜,賈瓦里提出要六萬第納爾並釋放埃德薩的穆斯林囚犯。[50]這時塞爾柱蘇丹穆罕默德一世任命了馬木留克馬杜德為摩蘇爾總督,使得賈瓦里被驅逐出摩蘇爾。[57]賈瓦里後裹挾鮑德溫逃至卡拉特賈巴爾,繼續與喬治林進行談判。[58]喬治林最後提出先期付給他三萬第納爾,並以自己為人質,成為後期付款的抵押。[58][59]由於賈瓦里需要有盟友共同對抗馬杜德,他接受了喬治林的條件並於1108年夏將鮑德溫釋放。[58][60][61]

A coin depicting an armed man holding a sword
於埃德薩鑄造印有鮑德溫二世像的硬幣

鮑德溫在被釋放後便回到了埃德薩,可是坦克里德要求鮑德溫向他宣誓效忠才能拿回此城。[61][62]鮑德溫駁斥了坦克里德的要求,後趕往了托貝索。[45][58]坦克里德緊接著向托貝索發起了襲擊,在後來的和議中也無法達成一致意見。[58]在拉班期間,鮑德溫和科·瓦西爾形成了聯盟共同對抗坦克里德,蘭普倫的奧森也增援了三百佩切涅格騎士。[63][54]聯軍對安條克公國的攻擊使得坦克里德最終接受了天主教教長的仲裁,也使得鮑德溫得以於1108年9月18日回到了埃德薩。[64][65][45][66]

後來鮑德溫遵守了他與賈瓦里的協議,釋放了埃德薩大部分的穆斯林囚犯。[62][66]他也同意了蘇魯奇城內的穆斯林公民可以建造清真寺,還將城內一名自穆斯林轉化為天主教的總督(Rais)處決。[66][67]阿勒頗統治者拉德溫擔憂賈瓦里和鮑德溫所組成的聯盟,這促使了他和坦克里德之間的和解。[66][51]是以當賈瓦里聯合鮑德溫、喬治林向阿勒頗發動作戰時,坦克里德率軍增援了拉德溫。[45][66]1108年9月下旬,拉德溫與坦克里德所部在托貝索繞道於鮑德溫、喬治林的聯軍之後,擊敗了聯軍。[64][68]

鮑德溫因此不得不逃到戰場附近的一個堡壘,直到賈瓦里率部迫使坦克里德放棄圍攻堡壘。[64][68][65]埃德薩城內的亞美尼亞公民在此時以為鮑德溫已經戰死,他們組建了一個臨時政府。[68][51]鮑德溫回歸於埃德薩時也因此誤以為亞美尼亞人想要將他廢黜,他下令將幾位元兇的眼睛刺瞎,城內的亞美尼亞主教也被強迫支付了一大筆罰金。[68][69]1109年4月,為了終止幾位十字軍領袖間的矛盾,鮑德溫一世以耶路撒冷教廷的名義命令他們前去的黎波里附近的朝聖山。[64][70]在會面期間,鮑德溫一世促成了鮑德溫和坦克里德的和好,坦克里德以獲得加利利公國為條件承認鮑德溫對埃德薩伯國的統治權。[71][72] 隨後不久,鮑德溫便參與了的黎波里圍城戰,十字軍最後成功占領此城。[64][71]

塞爾柱蘇丹指示馬杜德與瑟克曼及阿爾圖格王朝的伊加齊會合,聯合軍隊以抵抗十字軍。[71][73]1110年4月,聯軍向埃德薩發起了攻城戰。[64]鮑德溫向正在攻打貝魯特的鮑德溫一世發出了求援信,請求其即刻支援,然而鮑德溫一世一直等到5月13日貝魯特陷落才回援鮑德溫。[64][73]鮑德溫一世在前去埃德薩之前,甚至於耶路撒冷先慶祝了聖靈降臨節。[73]隨後鮑德溫一世說服了喬治林一世與的黎波里的伯川德及其他一些十字軍將領加入了他的作戰計劃,科·瓦西爾及阿布爾·賈里布也分別派遣了一支援軍。[74][75]當鮑德溫一世所率援軍抵達埃德薩時,馬杜德德聯軍已經放棄攻城,撤軍回到了哈蘭。[76]

鮑德溫此後與坦克里德互相指責,都認為對方是引起這次戰爭的原因。[77]同時,坦克里德宣稱其對埃德薩伯國有著宗主權,因為其治下在拜占庭帝國占領期間就是安條克的下屬地區。鮑德溫一世駁回了坦克里德的宣稱,並宣告了他自己是海外十字軍國家的首領。[77]在經過對一個臨近穆斯林城邦的作戰後,其他十字軍國家的統治者都決定離開埃德薩。[78]鮑德溫也根據鮑德溫一世的建議,下令轉移治下天主教民眾至幼發拉底河以西的地區。[77][79]馬杜德抓住了那些平民聚集、只有亞美尼亞軍隊殿後的機會,向他們發動了突襲並實施了大屠殺。[76][80][81]早先渡河的鮑德溫在得知此事後與其他將領匆忙迴轉,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向馬杜德的軍隊發動攻擊。[82]鮑德溫及他剩下的部隊最終被跟隨他們來到幼發拉底河左岸的鮑德溫一世所救。[83]

1111年7月,馬杜德向埃德薩伯國發起了新的侵略戰爭,開始對托貝索進行攻城戰。[84][85]當馬杜德還在攻打托貝索時,曼契德希特王朝在西扎的酋長找他共同抵抗坦克里德。[86]於是馬杜德放棄了對托貝索的圍攻,趕向西扎。9月,大馬士革總督托特金加入了馬杜德的軍隊,他們決定重新征服的黎波里。[87][88]龐大的穆斯林軍隊使得十字軍開始警醒,鮑德溫一世隨之在他的營帳召集所有十字軍將領,鮑德溫也向南匯合了其藩屬喬治林和沙加爾的培根。[87][85]與此同時,那些小城邦的穆斯林統治者離開了馬杜德的營帳,回到了美索不達米亞。[85]在這樣的情況下,馬杜德沒有冒險與已經集合的十字軍展開作戰。他先行撤退回西扎,再回到了摩蘇爾。[89][85]1112年4月,馬杜德再臨埃德薩,儘管他派出特務想要掌握城內的部分亞美尼亞士兵,此事被喬治林所得知並告知於鮑德溫。[85][90]最後馬杜德沒有成功攻占城池並不得不再6月撤回摩蘇爾,[91]於次年在大馬士革被刺身亡。[92]

馬杜德對埃德薩伯國的侵略導致其治下東部地區被嚴重破壞,然而喬治林所轄的托貝索地區依舊富饒。[79][90]1113年,鮑德溫以他即將逝世並想要留下遺願的理由將喬治林召喚至埃德薩。當喬治林抵達後鮑德溫宣稱他沒有為埃德薩提供足夠的糧草,將喬治林關押在城堡內,直到喬治林放棄對托貝索的統治權才將他釋放。[90][93]喬治林後不久便離開了伯國前往耶路撒冷,被鮑德溫一世賜予了加利利公國。[93]而此時十字軍的幾位首領利用互相之間的聯姻再次和好:鮑德溫的妹妹塞西莉亞嫁給了坦克里德的繼任者薩萊諾的魯傑羅以及喬治林迎娶魯傑羅的妹妹瑪利亞。[94]

當鮑德溫為接受託貝索而從埃德薩城離開後,城內的亞美尼亞人發起了針對他的陰謀。[95]鮑德溫回到埃德薩城後令亞美尼亞公民轉移至薩莫薩塔,他在1114年初同意了那些沒有從薩莫薩塔轉移到凱孫的人可以回到埃德薩。[93][95]

1114年5月,馬杜德的繼任者布素齊也開始入侵埃德薩伯國。埃德薩成功抵禦了其進攻並迫使他回到了摩蘇爾。[92][95]哈馬丹的波爾蘇克被塞爾柱蘇丹任命為其軍隊的最高指揮官,並於1115年向埃德薩進攻。 [96]阿勒頗總督魯魯向伊加齊及托特金尋求幫助,並說服了羅傑也協助他們共同抗擊波爾蘇克。[97][98]在羅傑的請求下,鮑德溫一世於八月率鮑德溫和的黎波里的龐斯的軍隊趕往阿帕米亞。波爾蘇克最後決定撤軍,十字軍的統領們也回到了各自的領土。[97]

由於在薩明之戰中被羅傑所打敗,塞爾柱軍隊相對虛弱,鮑德溫決定吞併幼發拉底沿河的亞美尼亞城邦。[99]亞美尼亞王子索羅斯一世當時捕獲了科·瓦西爾的繼任者瓦西爾·達,而瓦西爾適時和波爾蘇克有著盟友關係。索羅斯很快就把瓦西爾賣給了鮑德溫,鮑德溫在1116年迫使瓦西爾放棄了對拉班和凱孫的統治權。[95][99]接著,鮑德溫對在比勒西克的加里布的堡壘發起了攻擊,在經過整整一年的攻城戰後加里布不得不投降,.[99][95] 這個城堡被鮑德溫賜給了他的表親沃倫。[99][95] 同年,科·瓦西爾的弟弟巴格利特不得不放棄賽勒斯,加加的康斯坦丁也被鮑德溫所抓獲。[99][100]

耶路撒冷國王時期[編輯]

鮑德溫一世沒有任何子嗣,他於1118年7月2日在對埃及的一次作戰中,因舊傷復發而逝世。[101][102]他死前將耶路撒冷王國傳給了他最年長的哥哥尤斯塔斯三世,規定如果尤斯塔斯三世沒有前來接收王國,則鮑德溫會被選為國王。[102][103]鮑德溫在鮑德溫一世的遺體被運至耶路撒冷沒幾天就也抵達了,亞琛的阿爾伯特指出鮑德溫是在對鮑德溫一世的逝世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前來耶路撒冷慶祝復活節的。[102]數十年後,提爾的威廉在編年史內記載鮑德溫在前去耶路撒冷的路上得知了鮑德溫一世的死訊。[104]

Two bishops place a crown on the head of a man sitting on a throne
鮑德溫二世加冕圖

據威廉的記載,對於鮑德溫一世的繼承問題使得那些領主和教長分持不同意見。[103][105]在這其中,教職地位最高的耶路撒冷的拉丁牧首安努爾夫以及擁有著耶路撒冷國內最多封地的喬治林一同指出,鮑德溫應該被立刻推選為新任國王以避免有空位期出現。[103][105]其他人則保留意見,認為應該遵從鮑德溫一世的遺願將王位的繼承與否問題先給尤斯塔斯三世,於是部分貴族被指派前去通知尤斯塔斯其弟弟的死訊。[103][105]然而就在他們出發不久,在4月14日的復活節上,鮑德溫完成了其受膏儀式。[106]鮑德溫的加冕儀式因不明原因不得不延遲,阿努爾夫卻在鮑德溫受膏兩周後去世,阿努爾夫的繼任沃爾蒙德在八、九月份的時候才上任。[107][108]

鮑德溫二世承諾將埃德薩伯國留於喬治林,然而喬治林留在王國內鞏固加利利公國的防禦。[109]鮑德溫隨後召集了所有貴族,在集會上獲取了他們對其宣誓效忠的誓言。[105]鮑德溫也在同時確立了其對八大重要城市的直接統治權,其內包括那不勒斯、雅法、阿卡、賽達及太巴列。[105][110]據阿倫·穆瑞研究,亞琛的阿爾伯特的資料表明了鮑德溫將很多地區分封於領主,但也在同時將部分地區劃為直轄區域。鮑德溫還在此期間重組了皇家結構,任命休·卡利斯為耶路撒冷治安官、培根為外總管、約翰為內廷總管。[110]

另一方面,尤斯塔斯接到了那些領主的邀請,並自布洛涅離開前往耶路撒冷。[108]當他行進到阿普利亞時,他得知鮑德溫已經繼承了王位,儘管自耶路撒冷前來的幾位貴族試圖以推選鮑德溫是非法為由勸說尤斯塔斯繼續旅程,尤斯塔斯卻更傾向於回到他的故鄉。[108]

由於鮑德溫一世在死前所執行的作戰影響,埃及和大馬士革達成了和解。鮑德溫二世派出使節前往大馬士革,為預防托特金更進一步與埃及聯盟進行了談判,結果托特金要求把大喬丹地區給他才能保持中立。[109]最終在1118年5、6月時托特金開始襲擊加利利地區,埃及大臣阿夫達·沙阿也在阿斯卡隆附近集合了他的部隊,這促使了鮑德溫趕往了南方的防線並要求羅傑和龐斯自安條克和的黎波里發出援兵。[109][111]然而雙方都沒有冒險挑起戰爭,在對峙三個月後各自解散了。[109]秋天時,鮑德溫和喬治林共同對大馬士革發起了一次襲擊,他們在達拉附近擊敗了托特金的兒子布里。[109][111]

1119年5月,伊加齊、托特金和曼契德希特王朝形成了盟軍,開始向安條克及埃德薩城發起進攻,於是羅傑遣使向鮑德溫求援,希望他向北趕來抵抗入侵者。[112][113]信使在太巴列就遇見了鮑德溫,他剛剛結束對大喬丹地區一個貝都因部落的作戰。[114]很快,鮑德溫就重新聚集起軍隊,攜帶部分真十字架向安條克進發。[112]羅傑還未等到鮑德溫的抵達便先行出發,一直進軍至塞爾邁達平原。[115][116]伊加齊的軍隊趁機包圍了十字軍的營帳,於6月28日的血田戰爭[a]中獲得了巨大的勝利。[111][117]羅傑和他的數百士兵在戰場之上戰死,大部分在大屠殺中倖存下來的人也被俘虜。這使得安條克城處於幾乎沒有守備力量的情況,伊加齊卻沒有藉此機會攻打此城。[118][119]

鮑德溫和龐斯在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期間抵達了安條克,鮑德溫隨即被指認為博希蒙德二世的攝政。[120][121][119]鮑德溫通過將那些在血田戰爭中戰死的貴族的遺孀改嫁給他的隨從,實現了分配那些貴族遺產的目的。[120][122]伊加齊和托特金後聯合了雙方軍隊,開始攻占奧特托斯河以東沿線的城堡。[123]鮑德溫聚集了十字軍幾乎所有有生力量,向穆斯林反擊直至扎達娜附近的Tell Danith。[123][124]8月14日,十字軍和伊加齊及托特金的聯軍之間爆發了哈布之戰[111]根據安條克總理華特描述,十字軍戰勝了穆斯林,但是埃德薩德馬修指出雙方不分勝負。[124]鮑德溫在兩天後回到了安條克,牧首及鎮民給他了一個對勝利者的歡迎儀式。[124]在離開安條克之前,鮑德溫終於將埃德薩伯國給了喬治林。[111]

A crowned man sitting on a throne and a group of people
鮑德溫就任議會主席

聖誕節,鮑德溫和其夫人在伯利恆加冕為王、後。[125]他於1120年1月16日和牧首在那不勒斯組織了一次大會,[122]與會教長及貴族共同確立了教廷收集什一稅及以擁有以自衛為目的的武器的權力。[126]他們也下令懲罰了那些出軌的丈夫、皮條客、重婚者並禁止了天主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性關係。[126][127]也有其他的法令規定了針對盜賊和誣陷者的懲罰措施。[126][127]此次大會的決議代表了耶路撒冷王國內第一次立法所得出的結果。[111]

在1119年早些時候,兩位當年參戰的法國貴族雨果·德·帕英戈弗雷·德·聖歐莫提議成立一個軍事修士會,用以保衛朝聖者的安全。[128]根據史家馬爾科姆·巴伯和克里斯多福·泰爾曼記載,這個軍事修士會最有可能是在此次大會上得到了承認。[129][130]鮑德溫同意讓他們暫居聖殿山,以阿克薩清真寺為根據地,這個軍事修士會在後來發展成為了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的聖殿騎士團[129][130]鮑德溫也將拉瑪[b]賜予熙篤會,但是被明谷的聖貝爾納轉給了修造了一座修道院的普利孟特瑞會[131]在集會後不久,鮑德溫和沃爾蒙德就致書教宗嘉禮二世和威尼斯共和國,要求他們為聖地的防禦提供支援,[132]當時的十字軍急切需求用威尼斯的海軍抵抗埃及人。[132]

1120年5月,托特金和他的侄子巴拉克進犯埃德薩和安條克。[133][134]由於鮑德溫負責了北部十字軍國家的防禦,他決定率軍前去安條克,然而耶路撒冷內很多貴族和教士都反對此軍事行動。[135][136]沃爾蒙德拒絕隨同鮑德溫的軍隊,鮑德溫在與他進行了一段很長的理論後才被同意可以帶著真十字架行軍。[135][136]當鮑德溫率軍於6月抵達安條克時,伊加齊同意和他簽署為期一年的和平協議,這保證了十字軍治下包括卡法塔布在內三個城堡的安全。[133][137]

1121年初,鮑德溫在托特金對加利利發動了一次襲擊後回到了耶路撒冷。[137]他在七月份進犯了大馬士革地區,隨之摧毀了托特金在傑拉什附近新樹立的一個堡壘。[137]八月,大衛四世在迪德格里戰役中擊敗了伊加齊的聯軍,這給了鮑德溫沿奧龍特斯河進擊的機會。他將伊加齊的兒子放棄扎達納及其他幾個被伊加齊於去年十一月所占領的十字軍堡壘。[133][137]

1122年,龐斯因不明原因拒絕了向鮑德溫表明忠誠,但在鮑德溫率軍兵臨城下時,他卻沒有抵抗並向鮑德溫展示了其敬意。[138][133][135]6月,伊加齊聯合巴拉克回攻扎達納,於7月因趕來的鮑德溫和喬治林不得不撤軍。[133]9月13日,巴拉克在十字軍路上設伏,俘虜了喬治林,伊加齊也重新占領了阿塔勒布[139][140]然而伊加齊於11月3日去世,其領土被他的多位兒子和侄子所分裂。[139][140]仍舊留在安條克的鮑德溫此時說服了阿勒頗的新任統治者蘇勒曼,使他重新奪回阿塔勒布並在1123年4月2日轉交給十字軍。[139] 隨後鮑德溫重占比雷吉克,設立馬拉什領主戈弗雷為埃德薩攝政。[139]

注釋[編輯]

  1. ^ 血田戰爭原名為「Battle of Ager Sanguinis」。ager拉丁文指現場、場地;Sanguinis拉丁文指血。以此翻譯為英語是「Battle of the Field of Blood」,最後引申為血田戰爭
  2. ^ 別稱先知撒母耳(Nabi Samwil

參考文獻[編輯]

腳註[編輯]

  1. ^ 1.0 1.1 Murray 1992,第5頁.
  2. ^ Murray 1992,第7-9頁.
  3. ^ Barber 2012,第55, 62頁.
  4. ^ Murray 1992,第6頁.
  5. ^ 5.0 5.1 Asbridge 2004,第308-309頁.
  6. ^ Runciman 1989a,第147頁.
  7. ^ Lock 2006,第20-21頁.
  8. ^ Asbridge 2004,第110頁.
  9. ^ Runciman 1989a,第150頁.
  10. ^ Asbridge 2004,第111, 117頁.
  11. ^ Asbridge 2004,第142-143頁.
  12. ^ Runciman 1989a,第198頁.
  13. ^ Murray 2000,第61頁.
  14. ^ Barber 2012,第17頁.
  15. ^ Lock 2006,第22-23頁.
  16. ^ Runciman 1989a,第276頁.
  17. ^ Runciman 1989a,第277-278頁.
  18. ^ Lock 2006,第25頁.
  19. ^ Runciman 1989a,第298-299頁.
  20. ^ Asbridge 2004,第332頁.
  21. ^ Fink 1969,第380, 382頁.
  22. ^ Runciman 1989a,第322頁.
  23. ^ MacEvitt 2010,第75頁.
  24. ^ Barber 2012,第62頁.
  25. ^ Murray 2000,第94頁.
  26. ^ 26.0 26.1 26.2 Tyerman 2006,第186頁.
  27. ^ Fink 1969,第381頁.
  28. ^ Runciman 1989b,第36頁.
  29. ^ 29.0 29.1 MacEvitt 2010,第78頁.
  30. ^ 30.0 30.1 30.2 30.3 30.4 Runciman 1989b,第37頁.
  31. ^ Lock 2006,第26頁.
  32. ^ 32.0 32.1 32.2 Runciman 1989b,第38頁.
  33. ^ Runciman 1989b,第76, 80頁.
  34. ^ Runciman 1989b,第80頁.
  35. ^ Fink 1969,第383頁.
  36. ^ Runciman 1989b,第80-81頁.
  37. ^ Fink 1969,第388頁.
  38. ^ Fink 1969,第392-393頁.
  39. ^ Lock 2006,第27頁.
  40. ^ Runciman 1989b,第41頁.
  41. ^ 41.0 41.1 41.2 41.3 41.4 Barber 2012,第82頁.
  42. ^ Runciman 1989b,第41-42頁.
  43. ^ 43.0 43.1 43.2 Fink 1969,第389頁.
  44. ^ Runciman 1989b,第42頁.
  45. ^ 45.0 45.1 45.2 45.3 Köhler 2013,第65頁.
  46. ^ Runciman 1989b,第43頁.
  47. ^ Runciman 1989b,第43, 44頁.
  48. ^ Fink 1969,第390頁.
  49. ^ 49.0 49.1 49.2 49.3 Runciman 1989b,第45頁.
  50. ^ 50.0 50.1 Runciman 1989b,第111頁.
  51. ^ 51.0 51.1 51.2 51.3 Maalouf 1984,第70頁.
  52. ^ Barber 2012,第84頁.
  53. ^ Lock 2006,第28頁.
  54. ^ 54.0 54.1 54.2 Fink 1969,第393頁.
  55. ^ R.C.Small: Crusading Warfare 1097-1193, p.68
  56. ^ Runciman 1989b,第110-111頁.
  57. ^ Runciman 1989b,第111-112頁.
  58. ^ 58.0 58.1 58.2 58.3 58.4 Runciman 1989b,第112頁.
  59. ^ Köhler 2013,第124頁.
  60. ^ Köhler 2013,第66頁.
  61. ^ 61.0 61.1 Lock 2006,第29頁.
  62. ^ 62.0 62.1 Maalouf 1984,第69頁.
  63. ^ Runciman 1989b,第112-113頁.
  64. ^ 64.0 64.1 64.2 64.3 64.4 64.5 64.6 Lock 2006,第30頁.
  65. ^ 65.0 65.1 Fink 1969,第394頁.
  66. ^ 66.0 66.1 66.2 66.3 66.4 Runciman 1989b,第113頁.
  67. ^ Köhler 2013,第70頁.
  68. ^ 68.0 68.1 68.2 68.3 Runciman 1989b,第114頁.
  69. ^ Maalouf 1984,第70-71頁.
  70. ^ Fink 1969,第397頁.
  71. ^ 71.0 71.1 71.2 Runciman 1989b,第115頁.
  72. ^ Fink 1969,第398頁.
  73. ^ 73.0 73.1 73.2 Barber 2012,第99頁.
  74. ^ MacEvitt 2010,第91頁.
  75. ^ Barber 2012,第99-100頁.
  76. ^ 76.0 76.1 Barber 2012,第100頁.
  77. ^ 77.0 77.1 77.2 Runciman 1989b,第116頁.
  78. ^ Runciman 1989b,第116-117頁.
  79. ^ 79.0 79.1 Fink 1969,第399頁.
  80. ^ Runciman 1989b,第117頁.
  81. ^ MacEvitt 2010,第92頁.
  82. ^ Runciman 1989b,第117-118頁.
  83. ^ Runciman 1989b,第118頁.
  84. ^ Barber 2012,第101頁.
  85. ^ 85.0 85.1 85.2 85.3 85.4 Fink 1969,第400頁.
  86. ^ Runciman 1989b,第121-122頁.
  87. ^ 87.0 87.1 Runciman 1989b,第122頁.
  88. ^ Lock 2006,第31頁.
  89. ^ Runciman 1989b,第123頁.
  90. ^ 90.0 90.1 90.2 Runciman 1989b,第124頁.
  91. ^ Fink 1969,第400-401頁.
  92. ^ 92.0 92.1 Lock 2006,第32頁.
  93. ^ 93.0 93.1 93.2 Fink 1969,第402頁.
  94. ^ Runciman 1989b,第125-126頁.
  95. ^ 95.0 95.1 95.2 95.3 95.4 95.5 Runciman 1989b,第129頁.
  96. ^ Fink 1969,第403-404頁.
  97. ^ 97.0 97.1 Fink 1969,第404頁.
  98. ^ Barber 2012,第104頁.
  99. ^ 99.0 99.1 99.2 99.3 99.4 Fink 1969,第405頁.
  100. ^ Runciman 1989b,第129-130頁.
  101. ^ Murray 1992,第1頁.
  102. ^ 102.0 102.1 102.2 Barber 2012,第117頁.
  103. ^ 103.0 103.1 103.2 103.3 Murray 1994,第61頁.
  104. ^ Barber 2012,第117-118頁.
  105. ^ 105.0 105.1 105.2 105.3 105.4 Barber 2012,第118頁.
  106. ^ Barber 2012,第118-119頁.
  107. ^ Barber 2012,第119-120頁.
  108. ^ 108.0 108.1 108.2 Mayer 1985,第139頁.
  109. ^ 109.0 109.1 109.2 109.3 109.4 Runciman 1989b,第146頁.
  110. ^ 110.0 110.1 Murray 1992,第128頁.
  111. ^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111.5 Lock 2006,第34頁.
  112. ^ 112.0 112.1 Runciman 1989b,第148頁.
  113. ^ Barber 2012,第122頁.
  114. ^ Runciman 1989b,第147頁.
  115. ^ Barber 2012,第123頁.
  116. ^ Runciman 1989b,第149頁.
  117. ^ Barber 2012,第123, 360頁.
  118. ^ Barber 2012,第123-124頁.
  119. ^ 119.0 119.1 強納生·賴利-史密斯:《十字軍史》,p.121
  120. ^ 120.0 120.1 Runciman 1989b,第152頁.
  121. ^ Barber 2012,第124-125頁.
  122. ^ 122.0 122.1 Barber 2012,第129頁.
  123. ^ 123.0 123.1 Runciman 1989b,第153頁.
  124. ^ 124.0 124.1 124.2 Barber 2012,第125頁.
  125. ^ Barber 2012,第119, 129頁.
  126. ^ 126.0 126.1 126.2 Barber 2012,第131頁.
  127. ^ 127.0 127.1 Tyerman 2006,第206頁.
  128. ^ Read 2001,第91頁.
  129. ^ 129.0 129.1 Barber 2012,第134頁.
  130. ^ 130.0 130.1 Tyerman 2006,第254頁.
  131. ^ Barber 2012,第135頁.
  132. ^ 132.0 132.1 Barber 2012,第139頁.
  133. ^ 133.0 133.1 133.2 133.3 133.4 Lock 2006,第35頁.
  134. ^ Runciman 1989b,第158頁.
  135. ^ 135.0 135.1 135.2 Murray 1994,第67頁.
  136. ^ 136.0 136.1 Barber 2012,第137頁.
  137. ^ 137.0 137.1 137.2 137.3 Runciman 1989b,第159頁.
  138. ^ Runciman 1989b,第160頁.
  139. ^ 139.0 139.1 139.2 139.3 Runciman 1989b,第162頁.
  140. ^ 140.0 140.1 Lock 2006,第36頁.

書目[編輯]

  • 強納生·賴利-史密斯:《十字軍史》,商務印書館2016,歐陽敏譯
  • Read, Piers. The Templars. New York: Da Capo Press. 2001. ISBN 0-306-81071-9. 
  • Maalouf, Amin. The Crusades Through Arab Eyes. SAQI. 1984. ISBN 978-0-86356-023-1. 
  • Barber, Malcolm. The Crusader Stat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2. ISBN 978-0-300-11312-9. 
  • Lock, Peter.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he Crusades. Routledge. 2006. ISBN 9-78-0-415-39312-6. 
  • William of Tyre, A History of Deeds Done Beyond the Sea, trans. E. A. Babcock and A. C. Kre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3.
  • Tibble, Steven. Monarchy and Lordships in the Latin Kingdom of Jerusalem, 1099-1291. Clarendon Press. 1989. ISBN 978-0-19-822731-1. 
  • Galbert of Bruges: The Murder of Charles the Good (Translated by James Bruce Ross) (1959).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31-13671-6
  • Tyerman, Christopher. God's War: A New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674-02387-1. 
  • Murray, Alan V. The Crusader Kingdom of Jerusalem: A Dynastic History, 1099–1125. Prosopographica et Geneologica. 2000. ISBN 978-1-9009-3403-9. 
  • MacEvitt, Christopher. The Crusades and the Christian World of the East: Rough Toleranc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0. ISBN 978-0-8122-4050-4. 
  • Mayer, Hans Eberhard. The Succession to Baldwin II of Jerusalem: English Impact on the East. Dumbarton Oaks Papers. 1985, 38: 139–147. ISSN 0070-7546. 
  • Asbridge, Thomas. The First Crusade: A New History: The Roots of Conflict between Christianity and Isl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978-0-19-517823-4. 
  • Runciman, Steve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ume II: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and the Frankish East, 1100-1187.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b. ISBN 0-521-06162-8. 
  • Murray, Alan V. Baldwin II and his Nobles: Baronial Factionalism and Dissent in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1118-1134. Nottingham Medieval studies. 1994, 38: 60–85. ISSN 0078-2122. 
  • Runciman, Steven.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ume I: The First Crusade and the Foundations of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a. ISBN 0-521-06161-X. 
  • Köhler, Michael. Alliances and Treaties between Frankish and Muslim Rulers in the Middle East: Cross-Cultural Diplomacy in the Period of the Crusades. BRILL. 2013. ISBN 978-90-04-24857-1. 
  • Murray, Alan V. Dynastic continuity or dynastic change? Accession of Baldwin II and the nobility of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Medieval Prosopography. 1992, 13: 1–27. ISSN 0198-9405. 
  • Ferdinandi, Sergio. La Contea franca di Edessa. Fondazione e profilo storico del primo principato crociato nel Levante (1098-1150). Pontificia Università Antonianum - Rome 2017 (ISBN 978-88-7257-103-3).
  • Fink, Harold S.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tin States, 1099–1118. Setton, Kenneth M.; Baldwin, Marshall W. (編).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ume One: The First Hundred Years.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69: 368–409. ISBN 1-58684-251-X. 


前任:
鮑德溫一世
埃澤薩伯爵
1100年-1118年
繼任:
喬治林一世
耶路撒冷國王
1118年-1131年
繼任:
梅利桑德安茹的福爾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