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慈安太后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初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傳記專題 (獲評初級低重要度
這個條目屬於傳記專題的一部分,用於整理和撰寫維基百科中的人物條目。歡迎任何感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專題參與討論
 初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初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侵權內容[編輯]

以下內容抄襲了參考資料:《正說清朝十二后妃》大智若愚的慈安皇太后。—白布 (留言) 2008年11月19日 (三) 11:34 (UTC) [回覆]

生平

咸豐臨終前立皇長子載淳皇太子,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 人為贊襄政務大臣,並且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慈禧掌管)。顧命大臣擬旨後要請兩位太后蓋上「御賞」和「同道堂」 印章。「御賞」、「同道堂」章咸豐皇帝的原意是讓八大臣和兩宮太后權力互相制約,既不讓輔臣一手遮天,又避免後宮專政。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分散權力的目的 沒有達到,而製造矛盾的後果卻日見凸現出來。一個直接後果是引發了「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實質上是朝廷內部的權力之爭。一方是兩宮皇太后和以恭親王奕為首的皇族,另一方則是咸豐帝臨終任命的八位贊襄政務王大臣。這場政變的組織者、策劃 者和領導者是慈禧,其主要倚靠的骨幹力量是奕訢,但也絕對不應忽視慈安在其中的作用。她作為德高望重的名正言順的原中宮皇后、當時的母后皇太后,具有舉足 輕重的作用。因此她是這場政變中決定成敗的關鍵性人物。如果慈安旗幟鮮明地堅定擁護咸豐帝的遺命,毫無保留地支持並站在八大臣一邊,辛酉政變就不會發生。 慈禧如果不將慈安爭取過來,奪權、垂簾聽政的目的就達不到。

日常朝政中的表現。有書記載,慈安「及與孝欽後(慈禧)垂簾聽政,首簡恭王入 軍機處。時國人稱孝貞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孝欽優於才,而判閱奏章,裁決庶務,及召對臣工,咨訪利弊,悉中款會」。就是說時人對慈安和慈禧的 評價是各有所長,慈安「優於德」,慈禧「優於才」。一些日常的事務由慈禧處置,但每遇朝政大事,還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後決定。慈安太后的理政之才主要表現 在:

重用能臣,「同治中興」。慈安與慈禧密切配合,發揮己長,勵精圖治,在朝內重用奕、奕、文祥、倭仁等重臣,外用一批優秀的漢族將領,如曾國藩、左宗棠、 李鴻章等,使得同治年間出現了「中興之象」。1914年出版的《清朝全史》記載:「同治改元之初,即知曾文正公之賢,授為兩江總督。文正感其知遇,盡心謀 國。而東宮(指慈安)則自軍政、吏治、黜陟、賞罰,無不諮詢文正而用其言。」於是當時遂有「至軍國大計所關,及用人之尤重大者,東宮偶行一事,天下莫不額 手稱頌」之說。

誅殺安德海,朝野稱快。清朝制度:太監不 得出都門,犯者殺無赦。安德海是慈禧的心腹太監,他依仗慈禧的寵信,胡作非為,肆無忌憚。朝中大臣,甚至連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同治八年(1869)八月, 安德海請求慈禧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衣,獲得許可。但他不知收斂,一路招搖,途經山東境內時,被山東巡撫丁寶楨拿獲。丁寶楨迅速將此事上奏朝廷。慈禧有意袒 護,慈安「立命誅之」。結果安德海被就地正法。由於慈安的力主其間,安德海才得以伏法,當時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立阿魯特氏為皇后。同治 十一年(1872),同治帝到了立後成婚的年齡。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 兩人各執己見,最後決定由同治帝自己決定。結果同治帝採納了慈安的意見,同意立阿魯特氏為皇后。此事表明了慈安在宮中、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和影響力。

去世

光 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戌時,慈安崩逝於鍾粹宮,終年45歲。慈安之死,事先沒有明顯徵兆,三月初九日,慈安身體稍感不適,第二天晚上就死了。慈安 對自己病情發展如此之快也感到意外,她說:「本月初九日,偶染微病,皇帝侍藥問安,祈予速痊。不意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光緒 帝對慈安的猝然而逝,也深為不解:「初九日,慈躬偶爾違和,當進湯藥調治,以為即可就安。不意初十日病情陡重,痰涌氣塞,遂至大漸,遽於戌時仙馭升遐。」

慈安的入宮時間[編輯]

作者張戎最近寫了《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文中寫道「慈禧與慈安一同入宮,慈安封貞嬪……」,印象中認為她寫錯了,便去翻了《清史稿》:「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揚阿女。事文宗潛邸。咸豐二年,封貞嬪,進貞貴妃。立為皇后。」,以證明自己的論點,後來,與朋友討論後,發覺她並沒有寫錯而是《清史稿》寫錯,根據敬事房的檔案記載,慈禧確實與慈安同時入宮,倘若,慈安真是在咸豐潛邸時就在了,為什麼她會拖到咸豐二年才入宮呢?這不是很奇怪嗎?所以,關於,慈安入宮的時間是否要更改一下?--首醫女張德奏本 2014年10月11日 (六) 12:39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