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元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元節東亞地區的傳統節日,日期為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所在的孟秋月是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的時節。後來道教視中元節為地官赦罪日而成為道教節日,又稱地官誕,是指三官大帝地官大帝(全名: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靈清虛大帝青靈帝君)誕辰。道教在此日素饌普渡,祈請為亡靈赦罪。

中元節和上元節下元節合稱三元節,崇祀三官大帝天官、地官和水官,源自於中國上古時代,天子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覲禮篇》記「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

起源[编辑]

古代在孟秋即農曆七月時,天子以新收成的五穀,進獻於宗廟,稱之為「嘗新」、「秋嘗」、「薦新」,以報答神鬼與祖先的蔭庇[1][2]。在收穫的季節,天子象徵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廟,表達對祖先的敬意。由於祖先崇拜在中國人的信仰中占了相當重要的一環,所以「薦新」的習俗得以存活數千年,甚至在它已從國家祭典中消失以後,民間都還保持著薦新的習俗,並且集中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行。

南北朝時,佛教盛行,佛教徒依照《盂蘭盆經》以及結夏安居的傳統,在七月十五日供養眾僧,以功德迴向父母,稱為盂蘭盆法會,後來這天就有了盂蘭盆節的名稱。道教出現後,加入了道教相關內容,依《玄都大獻經》說七月十五這一天,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會持人鬼錄簿,檢閱善惡,是地官大帝赦罪的日子。因此,這一天,餓鬼囚徒、十方大聖都會齊集起來,道士則會供奉花果、設壇頌經,作法事,祭祖並祈求地官大帝赦免祖先亡魂之罪,並由個人的祖先擴大至一切亡魂,有普度之意。因此,不論佛教或道教,在農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都有活動普度眾生。這天也是中元地官寶誕

隨佛教盂蘭盆會和道教地官赦罪說法的盛行,原先薦新、秋嘗的孟秋月逐漸變成超度施食孤魂野鬼的鬼月

相關傳說[编辑]

中元地官赦罪清虛大帝是道教大神,最流行的說法即帝舜,是黃帝的八代孫,母死後父再娶,繼母生了兒子,舜常遭繼母及象所害,唯舜仍事奉父母、相待幼弟恭敬友愛如一。舜後來在歷山耕作,在雷澤網魚,在河濱製陶,人民相攜來聚追隨他,兩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歲時以孝舉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以二女賜為妻並禪讓帝位,而後成為大神。因舜事親至孝,所以中元節又叫「孝子節」,民間在這天都會殺雞宰豬,準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與陰間鬼魂。同時民眾聚集廟宇中,豐盛祭品普施陰公,孝祭祖先,繼而普度遊魂野鬼,稱「中元普度」。

道教中元法會[编辑]

普度原意是超度四方孤魂野鬼,以宮觀寺廟為中心來舉行法會,日夜誦經,普度亡魂,餓鬼囚徒亦可得到解脫。因此,道教的中元節原本是祭祀地官並超度亡靈餓鬼的節日。但在魏晉之後,佛教信仰引進中國,其盂蘭盆節普度眾僧的習俗,結合道教中元節普度餓鬼的祭典,形成集佛、道思想於一體的中元法會[3]

日期[编辑]

中元節
公曆年份 公曆日期 公曆年份 公曆日期
2014年 8月10日 2029年 8月24日
2015年 8月28日 2030年 8月13日
2016年 8月17日 2031年 9月1日
2017年 9月5日 2032年 8月20日
2018年 8月25日 2033年 8月9日
2019年 8月15日 2034年 8月28日
2020年 9月2日 2035年 8月18日
2021年 8月22日 2036年 9月5日
2022年 8月12日 2037年 8月25日
2023年 8月30日 2038年 8月15日
2024年 8月18日 2039年 9月3日
2025年 9月6日 2040年 8月22日
2026年 8月27日 2041年 8月11日
2027年 8月16日 2042年 8月30日
2028年 9月3日 2043年 8月19日


參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1. ^ 《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
    《春秋公羊傳》:「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烝」
    《詩經.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漢.毛亨.傳:「春曰祠,夏曰禴,秋曰嘗,冬曰烝。」
    春秋繁露》:「古者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熟,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此言不失其時,以奉祭先祖也,過時不祭則失爲天子之道也。祠者以正月始食也,礿者以四月食也,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蒸者以十月進初也。」
  2. ^ 陳思達. 陳思達:七月十五中元節. [2023-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7). 
  3. ^ 巫美梅; 劉銳宏. 拜祀衣紙札作與香港民間風俗. 香港: 中華文教交流服務中心. 2011年: 113–115. 

外部連結[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歲功典·中元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