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赵基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赵基天朝鮮語:조기천,1913年11月6日—1951年7月31日)朝鲜诗人,其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的史诗风格成为1945年后朝鲜诗歌的重要特征。其代表作《长白山》和所著的多部充满战斗热情的诗篇仍在朝鲜产生重要影响,被认为是朝鲜的国家诗人[1]

生平[编辑]

1913年11月6日,赵基天生于朝鲜咸镜北道会宁郡的贫农家庭,自幼随父亲流亡苏联。按照苏联记载,他出生于俄罗斯双城子附近[2]。1930年赵基天在当地报纸《先锋》上发表过短诗。1931年他计划前往莫斯科求学,但在鄂木斯克的火车站遭到抢劫,身上被洗劫一空的他只好在当地农场工作,后在鄂木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就读,1937年毕业。毕业后,赵基天到位于海参崴朝鲜师范学院讲授世界文学史,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在高丽人集体流配中,赵基天随朝鲜师范学院迁往克孜勒奥尔达。1942-1945年赵基天在苏军中从事政治宣传工作。

1945年朝鲜解放时,赵基天随苏军返回平壤。回到朝鲜的赵基天开始创办朝鲜语报纸,即《朝鲜新闻》的前身,后一面担任编辑,一面从事诗歌创作,努力推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艺观[3]。1950年在朝鲜解放战争中作为随军作家到前线,为《劳动新闻》撰稿,曾多次被金日成接见。1951年被选为朝鲜文学艺术同盟副委员长,获得二级国旗勋章。同年7月31日赵基天因美军轰炸牺牲,葬于朝鲜爱国烈士陵。赵基天曾被称为“朝鲜的马雅可夫斯基”[3],而2001年金正日访问俄罗斯时将他称作“朝鲜的普希金”[4]

创作[编辑]

1946年3月,赵基天发表回到朝鲜后的第一首抒情诗《图们江》,回顾了祖国的历史,抒发人民欢庆解放的喜悦心情。此后创作了两部长篇叙事诗、五首抒情叙事诗和几十首抒情诗。抒情叙事诗,长诗,抒情诗描写农民分得土地后的欢乐、工人在劳动竞赛中忘我的劳动热情、人民的和平幸福生活和南朝鲜人民的斗争。其抒情诗《口哨》被改编成歌曲,在南北朝鲜都十分流行。

其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长白山》,全诗分为七章,有序诗和尾诗,以1936年6月4日朝鲜人民革命军攻打普天堡的战役为背景,歌颂了金日成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情节紧凑,语言铿锵有力,叙事和抒情结合得较好,这是朝鲜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为长诗的创作开辟了道路。[5]赵基天认为革命的诗歌应当是“燃烧在人民心中的熊熊烈火”,是“动员人民开赴战场的雷声”。1946年他创作了《朝鲜在战斗》、《在燃烧的街道上》、《我们是朝鲜青年》等一系列诗歌,以凝练、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揭露美国侵略者的罪行,歌颂朝鲜人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献身精神。

作品[编辑]

  • 《图们江》
  • 《长白山》
  • 《土地之歌》
  • 《生之歌》
  • 抒情诗:《秋千》、《口哨》、《垂柳》、《在河堤上》
  • 组诗:《战斗的丽水》

参考文献[编辑]

  1. ^ 기획 기사 [9.9절 방북취재-6]<백두산은 역시 혁명의 성산>. Korean American National Coordinating Council. 23 September 2008 [10 November 2020] (韩语). 
  2. ^ Gabroussenko 2005,第58頁.
  3. ^ 3.0 3.1 Gabroussenko 2005,第56頁.
  4. ^ David-West, Alzo. Review Essays: Tatiana Gabroussenko, Soldiers on the Cultural Front: Developments in the Early Literary History of North Korea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Policy. The Comparatist. May 2013, 37: 298, 304 n4. S2CID 162500227. doi:10.1353/com.2013.0012. 
  5. ^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赵基天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