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趙基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趙基天韓語:조기천,1913年11月6日—1951年7月31日)朝鮮詩人,其受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影響的史詩風格成為1945年後朝鮮詩歌的重要特徵。其代表作《長白山》和所著的多部充滿戰鬥熱情的詩篇仍在朝鮮產生重要影響,被認為是朝鮮的國家詩人[1]

生平[編輯]

1913年11月6日,趙基天生於朝鮮咸鏡北道會寧郡的貧農家庭,自幼隨父親流亡蘇聯。按照蘇聯記載,他出生於俄羅斯雙城子附近[2]。1930年趙基天在當地報紙《先鋒》上發表過短詩。1931年他計劃前往莫斯科求學,但在鄂木斯克的火車站遭到搶劫,身上被洗劫一空的他只好在當地農場工作,後在鄂木斯克國立師範大學就讀,1937年畢業。畢業後,趙基天到位於海參崴朝鮮師範學院講授世界文學史,同時進行文學創作。在高麗人集體流配中,趙基天隨朝鮮師範學院遷往克孜勒奧爾達。1942-1945年趙基天在蘇軍中從事政治宣傳工作。

1945年朝鮮解放時,趙基天隨蘇軍返回平壤。回到朝鮮的趙基天開始創辦韓語報紙,即《朝鮮新聞》的前身,後一面擔任編輯,一面從事詩歌創作,努力推進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文藝觀[3]。1950年在朝鮮解放戰爭中作為隨軍作家到前線,為《勞動新聞》撰稿,曾多次被金日成接見。1951年被選為朝鮮文學藝術同盟副委員長,獲得二級國旗勳章。同年7月31日趙基天因美軍轟炸犧牲,葬於朝鮮愛國烈士陵。趙基天曾被稱為「朝鮮的馬雅可夫斯基」[3],而2001年金正日訪問俄羅斯時將他稱作「朝鮮的普希金」[4]

創作[編輯]

1946年3月,趙基天發表回到朝鮮後的第一首抒情詩《圖們江》,回顧了祖國的歷史,抒發人民歡慶解放的喜悅心情。此後創作了兩部長篇敘事詩、五首抒情敘事詩和幾十首抒情詩。抒情敘事詩,長詩,抒情詩描寫農民分得土地後的歡樂、工人在勞動競賽中忘我的勞動熱情、人民的和平幸福生活和南朝鮮人民的鬥爭。其抒情詩《口哨》被改編成歌曲,在南北朝鮮都十分流行。

其代表作是長篇敘事詩《長白山》,全詩分為七章,有序詩和尾詩,以1936年6月4日朝鮮人民革命軍攻打普天堡的戰役為背景,歌頌了金日成領導的抗日武裝鬥爭。情節緊湊,語言鏗鏘有力,敘事和抒情結合得較好,這是朝鮮現代詩歌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為長詩的創作開闢了道路。[5]趙基天認為革命的詩歌應當是「燃燒在人民心中的熊熊烈火」,是「動員人民開赴戰場的雷聲」。1946年他創作了《朝鮮在戰鬥》、《在燃燒的街道上》、《我們是朝鮮青年》等一系列詩歌,以凝練、富有節奏感的語言,揭露美國侵略者的罪行,歌頌朝鮮人民反抗侵略、保衛祖國的獻身精神。

作品[編輯]

  • 《圖們江》
  • 《長白山》
  • 《土地之歌》
  • 《生之歌》
  • 抒情詩:《鞦韆》、《口哨》、《垂柳》、《在河堤上》
  • 組詩:《戰鬥的麗水》

參考文獻[編輯]

  1. ^ 기획 기사 [9.9절 방북취재-6]<백두산은 역시 혁명의 성산>. Korean American National Coordinating Council. 23 September 2008 [10 November 2020] (韓語). 
  2. ^ Gabroussenko 2005,第58頁.
  3. ^ 3.0 3.1 Gabroussenko 2005,第56頁.
  4. ^ David-West, Alzo. Review Essays: Tatiana Gabroussenko, Soldiers on the Cultural Front: Developments in the Early Literary History of North Korean Literature and Literary Policy. The Comparatist. May 2013, 37: 298, 304 n4. S2CID 162500227. doi:10.1353/com.2013.0012. 
  5. ^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趙基天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