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在User talk:Nissangeniss/结构式讨论 存档 1的话题

关于广州地铁10&12号线东湖站的换乘问题

6
Chenxingyu (留言贡献)

你好,我看到你在RDT中将东湖站的图标由XBHF改成了INT。根据广州地铁12号线#乘站的说法,东湖站是叠岛设计,所以想了解你的想法。按照我的理解,叠岛就类似于8号线与广佛线换乘的沙园站,该站在RDT中也使用了XBHF表示。还是说线路词条中记录的换乘方式有误?XiNGRZ留言) 2023年6月14日 (三) 10:28 (UTC)

Nissangeniss (留言贡献)

对了,看到阁下对Template:广州地铁RDT/3对体育西路站一边的路线图进行细化的编辑,我个人意见觉得效果似乎还不如之前单一BHF的设计,尤其是与10号线交叉位置+主支线将来可能要拆解......

Nissangeniss (留言贡献)

我是根据换乘方式才将XBHF改成INT,阁下所说的东湖站10/12车站结构确实是叠岛设计,但是车站采用同层同线,并非沙園站的同层不同线,因此东湖站的换乘方式也跟沙园站不一样,无法跨月台换乘,只能通过上下楼层换乘。

阁下也可以参照一下Template:港鐵RDT/荃灣綫的路线图,图中的油麻地站跟东湖站差不多。

Chenxingyu (留言贡献)

感谢回复。沙园和东湖的区别我理解了,你所说的确实有道理。

这点提醒了我,虽然各种图标与各种站台形式大致上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但是具体不同城市不同车站都有一些细微差别。我有个提议,或许我们有必要在 {{Template:广州地铁RDT/doc}} 或者某个什么合适的地方把这些图标使用规则记录下来,方便后续贡献者有据可循?

说到不同图标的用法。我前段时间阅读英文维基的 Wikipedia:RDT/MOS 发现,这些图标的说明跟我们这边实际的用法似乎有些微妙的差别。比如说,他们对 INT 的说明是不同mode之间的换乘,我理解为是不同制式/系统,比如大铁/城际/地铁/有轨电车之间、乃至航空/铁路/水路等不同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又比如,他们提到 BHF-R/BHF-L 是同一条线路的主支线之间的换乘,这也是我尝试修改体育西路和新和的动机;再比如,XBHF 虽然是跨站台换乘(X 可理解为 cross,改图标原本叫 CPIC,也是 Cross-Platform Inter-Change),但是连接两个 XBHF 之间的双横线的含义却是通道,令人联想到这个图标真正想表达的是否是指两个平行布置、但实际需通过过轨横通道连接的站台。这些都是我所疑惑的,我认为如果可以将(至少是本地区的)规则记录下来,对其他与我有同样疑惑的人会是非常大的帮助。

Nissangeniss (留言贡献)

个人不太建议针对地方的RDT再制定另一个规则,对其它编辑者编辑时造成困扰造成另一种麻烦。还不如去完善Wikipedia:铁路系统标示或对照英文版的RDTMOS似乎会好些。

至于XBHF,也是看个人的观点而已,不过大部分RDT都是表示同台换乘居多,可能也是图标原本的“历史遗留”问题了。

Nissangeniss (留言贡献)
回复“关于广州地铁10&12号线东湖站的换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