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Waylon1104/測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亨利四世的軍事天才


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编辑]

早年軍旅生涯及與東方的淵源[编辑]

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於1884年10月8日出生在德意志帝國西里西亞省的一個貴族家庭,是Falkenhausen男爵之子。他在軍校中完成中等教育後就加入了軍隊,擔任步兵少尉。入伍後不久他就隨八國聯軍前往中國鎮壓義和團,並從此對東方的社會文化歷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回國後,他專門在柏林大學東方學院進行過有關研究。1904年,他進入柏林的普魯士戰爭學院學習,接受成為總參謀部人員的培訓。1910年,Falkenhausen正式任職於德国总参谋部,並在兩年後出任德國駐日東京大使館武官,負責對日軍及其軍事戰略進行深入研究[1]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因與日本身處不同陣營而關閉東京大使館,Falkenhausen被調派回國,先後在西線與東線戰場服役。1916年,Falkenhausen前往鄂圖曼土耳其擔任軍事顧問,由此結識Seeckt,並成為至交。戰後,他在軍隊內部歷任過數個職位,最終成為步兵學校校長。當時步兵學校深受納粹黨人的影響,Falkenhausen歷來主張軍隊遠離政治,與納粹黨人發生諸多摩擦,最終在1930年以52歲壯年忽告退休[2]

德國軍事顧問團[编辑]

1934年4月4日,退休賦閒在家的Falkenhausen跟隨Seeckt前往中國,成為Seeckt的副手、德國軍事顧問團負責人。他不同於於其他同僚,並未與中國簽訂服務合同,僅有口頭承諾。擔任副手期間,Falkenhausen與其下屬除協助蔣中正在廬山訓練軍官外,還參與對共產黨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在此期間,他觀察到中國政局與軍事上的脆弱,認為整頓中國軍隊的工作必須「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他將工作集中於幾個方面:1.迅速組織可供作戰的機動部隊。2.盡可能保全長江以南地區,因此長江布防與東南沿海防衛應列為急務。3.發展自給自足之軍火工業[3]。為此,他曾在中方隨員的陪同下前往各大海防要地視察。

1935年3月,Seeckt辭職回國,將顧問團的重任轉接給了Falkenhausen。同年8月20日,他向蔣中正提交一份《關於時局對策之建議》書,闡述他對於中國國防與抗日策略的構想,包括:1.以長江一線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從下游至上游建立層層防線。2.封鎖防線與保衛首都。3.黃河應做有計劃之人工氾濫,增強其防禦力。4.因四川優秀的地理條件與位置,將其選為戰略根據地[4]。這些建議在後來被國民政府採納並實踐,其中慘烈的花園口決堤事件就與Falkenhausen的見解不謀而合。Falkenhausen以這份建議書為藍圖,接續前任者對中國軍隊的訓練,並成立了若干炮兵團與裝甲旅。在他的主持下,到了抗戰爆發時,中國軍隊整編30萬德械部隊的計劃已完成了80%。

在中德雙方軍火經濟合作方面,Falkenhausen不僅在就任期間對來華投資的德國企業給予有力支持,對合作事由提供多次諮詢與擔保。在貿易方面,Falkenhausen也忠於自身的職責,竭力介紹最符合中國實際情況與公平價格的商品,反對部分同胞不管品質優劣的買賣行為。由於他在商業上的正直作風,原就與軍方和納粹黨有齟齬的他,更受到德國高層的冷落。

Falkenhausen為首的德國軍事顧問團在中國的頻繁活動,引起日本的極大不滿,並屢次向希特勒政權施加壓力,要求德國禁止介入中日戰爭準備。納粹黨雖支持日方的看法,但由於軍事顧問團屬德國軍方控制,尚未完全掌控陸軍的希特勒未能干涉。1938年6月德國外交部以叛國罪相逼,德國軍事顧問團在隔月解散。

  1. ^ 馬振犢, 戚如高 友乎?敵乎?︰德國與中國抗戰 1997 p.161
  2. ^ 馬振犢, 戚如高 友乎?敵乎?︰德國與中國抗戰 1997 p.161
  3. ^ 馬振犢, 戚如高 友乎?敵乎?︰德國與中國抗戰 1997 p.163
  4. ^ 馬振犢, 戚如高 友乎?敵乎?︰德國與中國抗戰 1997 p.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