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Waylon1104/测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亨利四世的军事天才


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编辑]

早年军旅生涯及与东方的渊源[编辑]

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于1884年10月8日出生在德意志帝国西里西亚省的一个贵族家庭,是Falkenhausen男爵之子。他在军校中完成中等教育后就加入了军队,担任步兵少尉。入伍后不久他就随八国联军前往中国镇压义和团,并从此对东方的社会文化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国后,他专门在柏林大学东方学院进行过有关研究。1904年,他进入柏林的普鲁士战争学院学习,接受成为总参谋部人员的培训。1910年,Falkenhausen正式任职于德国总参谋部,并在两年后出任德国驻日东京大使馆武官,负责对日军及其军事战略进行深入研究[1]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因与日本身处不同阵营而关闭东京大使馆,Falkenhausen被调派回国,先后在西线与东线战场服役。1916年,Falkenhausen前往奥斯曼土耳其担任军事顾问,由此结识Seeckt,并成为至交。战后,他在军队内部历任过数个职位,最终成为步兵学校校长。当时步兵学校深受纳粹党人的影响,Falkenhausen历来主张军队远离政治,与纳粹党人发生诸多摩擦,最终在1930年以52岁壮年忽告退休[2]

德国军事顾问团[编辑]

1934年4月4日,退休赋闲在家的Falkenhausen跟随Seeckt前往中国,成为Seeckt的副手、德国军事顾问团负责人。他不同于于其他同僚,并未与中国签订服务合同,仅有口头承诺。担任副手期间,Falkenhausen与其下属除协助蒋中正在庐山训练军官外,还参与对共产党红军的第五次围剿。在此期间,他观察到中国政局与军事上的脆弱,认为整顿中国军队的工作必须“从远处着眼,近处着手”。他将工作集中于几个方面:1.迅速组织可供作战的机动部队。2.尽可能保全长江以南地区,因此长江布防与东南沿海防卫应列为急务。3.发展自给自足之军火工业[3]。为此,他曾在中方随员的陪同下前往各大海防要地视察。

1935年3月,Seeckt辞职回国,将顾问团的重任转接给了Falkenhausen。同年8月20日,他向蒋中正提交一份《关于时局对策之建议》书,阐述他对于中国国防与抗日策略的构想,包括:1.以长江一线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从下游至上游建立层层防线。2.封锁防线与保卫首都。3.黄河应做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强其防御力。4.因四川优秀的地理条件与位置,将其选为战略根据地[4]。这些建议在后来被国民政府采纳并实践,其中惨烈的花园口决堤事件就与Falkenhausen的见解不谋而合。Falkenhausen以这份建议书为蓝图,接续前任者对中国军队的训练,并成立了若干炮兵团与装甲旅。在他的主持下,到了抗战爆发时,中国军队整编30万德械部队的计划已完成了80%。

在中德双方军火经济合作方面,Falkenhausen不仅在就任期间对来华投资的德国企业给予有力支持,对合作事由提供多次咨询与担保。在贸易方面,Falkenhausen也忠于自身的职责,竭力介绍最符合中国实际情况与公平价格的商品,反对部分同胞不管品质优劣的买卖行为。由于他在商业上的正直作风,原就与军方和纳粹党有龃龉的他,更受到德国高层的冷落。

Falkenhausen为首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在中国的频繁活动,引起日本的极大不满,并屡次向希特勒政权施加压力,要求德国禁止介入中日战争准备。纳粹党虽支持日方的看法,但由于军事顾问团属德国军方控制,尚未完全掌控陆军的希特勒未能干涉。1938年6月德国外交部以叛国罪相逼,德国军事顾问团在隔月解散。

  1. ^ 马振犊, 戚如高 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 1997 p.161
  2. ^ 马振犊, 戚如高 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 1997 p.161
  3. ^ 马振犊, 戚如高 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 1997 p.163
  4. ^ 马振犊, 戚如高 友乎?敌乎?︰德国与中国抗战 1997 p.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