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核技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核技術主題

這個是國際公認的放射性符號。
國際原子能機構旗幟。

核技術是涉及原子核核反應的技術。 其中值得注意的核技術包括核反應堆核醫學核武器。 除此之外,它還用於煙霧探測器英語Smoke detector和槍支瞄準具等等其他應用。

核能是利用釋放核能產生熱量的核反應,然後最常用於蒸汽輪機以在核電廠中發電。 作為核技術,核能可以從核裂變放射性衰變,和核聚變反應中獲得。

目前,核電的絕大部分電力來自的核裂變。 核衰變過程用於小眾應用,例如放射性同位素熱電機(RTG)。 聚變能發電仍然是國際研究的焦點。 本文主要討論用於核裂變發電。

2017年,民用核電供電量為2,488太瓦時(TWh),相當於全球總發電量的10%左右。 截至2018年4月,全世界有449個民用核裂變反應堆,總電力為394吉瓦(GW)。 截至2018年,58座核電站反應堆正在建設,154座反應堆計劃建造,總裝機容量分別為63 GW和157 GW。 截至2019年1月,共提議337個反應堆。 大多數正在建造的反應堆是亞洲的第三代反應堆

特色條目

十字路口行動(英語:Operation Crossroads)是美國在1946年中期於比基尼環礁進行的核試行動。它們是在1945年7月三位一體核試以來第一次核武器試驗,和自1945年8月9日長崎原子彈爆炸的第一個核裝置爆炸。這次行動一共進行兩次核試,包括代號Able的空中核試及代號Baker的水下核試。測試目的是調查核武對水面軍艦的打擊威力。

十字路口行動試驗是在馬紹爾群島舉行了多次核試驗的第一個,並且是第一個被公開宣布,並事先邀請觀眾觀察,其中包括一個大型新聞團體。一個95隻靶船英語Target ship的艦隊被召集在比基尼環礁,和被在長崎投下的那種胖子內爆式核武器爆炸擊中,每次爆炸產生了23千公噸黃色炸藥(96兆焦耳)的爆炸當量

十字路口行動的籌辦,與美國軍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發展有莫大關連。早在一戰結束後,美國陸軍航空勤務隊及其沿革組織均主張以制空權為戰爭首要打擊力量,並以此為由,要求成立獨立空軍。然而陸航主張以遠程轟炸機取代水面軍艦作海上防衛,並將海軍航空兵及其航空母艦置於空軍管轄之下時,卻因此與美國海軍產生極為嚴重的軍種摩擦。是次軍種競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再次加劇:陸航意欲證明核武及戰略轟炸將是未來戰爭的王牌武器,且只有空軍遠程轟炸機能作有效打擊;而海軍則欲阻止陸航壟斷核武投射權力,並引證水面軍艦能夠有效抵禦核爆。更有甚者,二戰後美國軍費面臨緊縮,美國總統杜魯門意欲成立美國國防部,統一三軍撥款,以裁減冗費,使陸航與海軍的矛盾延伸至軍費之爭。十字路口行動正是雙方角力以爭取美國國會以至民間支持的結果。

在美國軍事史以外,十字路口行動在世界歷史上同樣有重要影響。大眾媒體在是次核試獲邀在現場採訪,使世界公眾首次獲得核試現場的資訊及片段,而比基尼泳衣更因此而名。不過,十字路口行動同樣首次曝露了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核試後比基尼環礁自此不再適居,島上土著居民因而迫遷,部族生活陷入危機;輻射使環礁內的海水受到嚴重放射性污染,而部分靶艦更被海軍拖到他處擊沉,使多地的生態系統遭受破壞。最後參與的海軍士兵又欠缺防備輻射的意識及裝備,使多人在不知情下蒙受輻射病,淪為美國不道德人體實驗的受害者。然而上述種種禍害在當時均遭到忽視,並在核試後數十年才陸續為大眾所知。


特色圖片

Credit:

核醫學醫學醫學影像學(醫學成像)的一個分支,其利用物質的核特性來進行診斷治療。如上所示為一位年輕女性的骨骼的閃爍掃描法英語Scintigraphy掃描圖像,其中右側眼眶下方有一處病變。


你知道嗎

  • 世界上第一個核反應堆,芝加哥1號堆(英語:Chicago Pile-1),是在芝加哥大學校園的阿隆佐斯塔格場(Amos Alonzo Stagg Field)體育場的廢棄看台的西側修建。


歡迎參與

歡迎參與

維基專題

WikiProjects
核技術專題

有關主題

什麼是維基專題?

分類

有關主題

話題

Wikimedia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維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