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社會運動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英語:Social movement)是由個體社會群體鬆散組織為了實現推動、執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會變革變化,而用體制外的策略,來改變現有體制的一種政治現象行動與集體。社會運動被描述為「組織結構和戰略,這些結構和戰略可能使被壓迫人口能夠提出有效的挑戰,並抵抗更強大和更有優勢的精英」。某些觀點認為,非營利機構非政府組織,有其社會責任存在,單單有着善意,不代表這組織能負起社會責任,而近來對非政府組織的社會責任的關注也在增加。

精選條目

東西文化論戰中華民國大陸時期關於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異同、長短和取捨的論戰。這場辯論始於1915年《青年雜誌》之創立,至1927年北伐前結束。期間,數百人以逾千篇文章參與論戰,圍繞着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的出路展開辯論。

1915年,《青年雜誌》以《敬告青年》、《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等文章比較東西文化,抨擊中國文化。 《東方雜誌》則在其後亦比較東西文化,為中國傳統文化辯護。 1918年,陳獨秀接連發文質問《東方雜誌》記者,杜亞泉則在《東方雜誌》上接連回應質問,隨後辯論的內容和規模不斷擴展,至於當時的重要學者幾乎無不參加其中。 胡適、陳獨秀等西化派批判中國文化,對之全盤否定。 五四運動後,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產生了失望情緒。這時候,章士釗陳嘉異等人積極宣揚中西文化的調和,引起了支持西化者的批判。此時,爭論的焦點從先前的東西文化優劣的比較,及東西文明異同的比較,轉為東西文化能否調和的問題。這一論戰並未得出結論,以至1930年代重新出現「中國文化本位論」和「全盤西化論」的爭議。

精選傳記

小馬丁·路德·金(英語:Martin Luther King, Jr.,1929年1月15日—1968年4月4日)是一位美國牧師、社會運動者、人權主義者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領袖,也是196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主張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法爭取非裔美國人基本權利,而成為美國進步主義英語Progressivism in the United States的象徵。

身為一位浸信會牧師,金在他職業生涯早期就已開始投入民權運動,曾領導1955年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並在1957年協助建立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英語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SCLC)。擔任SCLC首任主席期間,金曾在1962年於佐治亞州奧爾巴尼發起反種族隔離抗爭,但以失敗告終。不過,他在阿拉巴馬州伯明翰組織的非暴力抗議行動則成為全美新聞焦點,與粗暴的警方恰成對比。1963年,金發起「向華盛頓進軍」行動,在林肯紀念堂前發表《我有一個夢》演講,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負名望的演說家。1964年10月14日,諾貝爾委員會因小馬丁·路德·金長期以非暴力方法追求種族平等理想而授予他諾貝爾和平獎。1965年,他與SCLC共同組織「由塞爾瑪向蒙哥馬利進軍英語Selma to Montgomery marches」行動;隔年又將民權運動往北擴散至芝加哥。1968年4月4日,馬丁·路德·金遭人暗殺。在其過世後,金過世後,1977年,美國總統傑拉爾德·福特向他追贈總統自由勳章;2004年,美國國會決議向金追贈國會金質獎章,兩者都是美國平民最高榮譽。

精選圖片

伏爾泰琳·克蕾(英語:Voltairine de Cleyre,1866年-1912年),是一位美國無政府主義作家和女權主義者。

Photo credit: Unknown

歡迎參與

條目請求:
需要擴充或翻譯的條目:
需要專家關注

相關主題

維基媒體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清除伺服器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