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病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歡迎來到病毒主題!

SV40病毒
SV40病毒

病毒是無法獨立生長複製、僅能在宿主細胞中複製的小型病原體,廣泛分布於地球上所有生態系動物植物真菌細菌古菌等所有生物皆會被病毒感染。第一個被發現的病毒是菸草鑲嵌病毒,由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於1899年發現並命名,迄今已有超過6000種類型的病毒得到鑑定。

病毒由遺傳物質DNARNA)和蛋白質衣殼組成,有些病毒還具有脂雙層構成的包膜,衣殼形狀常見者有螺旋形與正二十面體等,還有較複雜的複合型(如感染細菌的噬菌體)。病毒的大小一般僅有細菌的百分之一,介於10至300奈米間,大多無法以光學顯微鏡觀察,而需使用電子顯微鏡巴爾的摩病毒分類系統將病毒基於遺傳物質種類和複製機制分為七種。

許多病毒可感染人類而造成疾病,包括感冒流感水痘愛滋病SARS等疾病皆是病毒感染所致,不同的病毒的致病機制各異。疫苗接種抗病毒藥物可以預防、治療部分病毒的感染。病毒的具體起源過程仍未知,目前對此有許多假說,分別認為最早的病毒可能來自退化的小型細胞、從生物基因組中跳脫的DNA或RNA元件、或在細胞生命起源以前就已經出現。

精選病毒

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得名自其表面的棒狀突起,屬網巢病毒目冠狀病毒科,為具有包膜正單鏈RNA病毒基因組大小介於26000與32000nt之間,是RNA病毒中基因組最大者之一,編碼刺突蛋白(S)、外膜蛋白(E)、膜蛋白(M)和衣殼蛋白(N)等四種結構蛋白、複製酶(ORF1a/b)與若干輔助蛋白。進入宿主細胞後,冠狀病毒會造成細胞內膜的重組,並在特化的膜結構中進行複製與轉錄,轉錄時會發生模板跳轉而產生許多長度不一的次基因組RNA英語subgenomic mRNA,皆包含一或數個結構蛋白的基因,此跳轉可能是不同冠狀病毒間發生基因重組的機制。複製酶(ORF1a/b)在轉譯時會發生-1核糖體移碼而產生1a或1ab兩種多聚蛋白,可分別被自身的蛋白酶切割而形成14種非結構蛋白,參與病毒的轉錄與複製,其中一個非結構蛋白nsp14具有校對的功能,使冠狀病毒複製的準確度高於其他RNA病毒,可能是其得以維持較長基因組的原因。

冠狀病毒可分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等四個,其中甲型與乙型冠狀病毒為感染哺乳動物,其共祖可能是蝙蝠病毒,丙型與丁型冠狀病毒則以感染鳥類為主,其共祖應是鳥類病毒,而乙型冠狀病毒的Embecovirus亞屬可能是起源自感染鼠類的病毒,其中的鼠肝炎病毒為冠狀病毒研究的模式病毒,冠狀病毒的許多分子機制皆是通過研究此病毒而被闡明。已知可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共有7種,其中有4種(229EOC43NL63HKU1)可引發普通感冒,另外3種為導致嚴重疾病的SARS-CoVMERS-CoVSARS-CoV-2,皆曾在全球各地造成疫情。此外還有許多冠狀病毒可感染家畜與家禽、寵物、實驗動物和野生動物,例如感染雞隻的禽冠狀病毒、感染豬隻的數種豬冠狀病毒、感染犬與貓的犬冠狀病毒貓冠狀病毒、感染實驗小鼠大鼠的鼠冠狀病毒。

病毒感染

登革熱的症狀
登革熱的症狀

登革熱又稱骨痛熱症,是由登革熱病毒引起的蚊媒熱帶疾病英語tropical disease潛伏期為3至14天,症狀包括發熱頭痛肌肉關節痛,還有典型性的麻疹樣英語morbilliform皮疹,一般會於2至7天痊癒。少部分患者病情可進一步惡化,出現危及生命的登革出血熱,患者有出血血小板減少英語thrombocytopenia和血漿蛋白滲出,或者進展為登革休克綜合徵,此時會出現致命性的低血壓休克。登革熱病毒由黑斑蚊的幾種蚊子傳播,主要是埃及斑蚊A. aegypti),病毒可分五型,感染後對同型病毒可獲得終身免疫,但對異型病毒免疫力維持時間較短。且感染異型病毒會增加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目前的篩檢方式包含偵測血液中是否存有對抗病毒或其RNA抗體

目前已有多種登革熱疫苗在某些國家上市。其他預防方式包含減少斑蚊滋生地及斑蚊數目,以及避免蚊蟲叮咬。方法包含移除積水或、靜水加蓋,以及穿著包覆衣物。輕度或中度的急性登革熱的治療方式包含支持治療,包含口給輸液或靜脈注射,重症則必須輸血。全球約有50萬人因此病住院。

疫情

中國大陸的艾滋病毒感染最早報告於1985年,首例報道感染者為一名來自阿根廷的美國遊客,在北京協和醫院因並發病逝世。中國科學院院士曾毅依據血清檢測顯示,已知作為艾滋病病原的HIV最早於1982年以進口血液製品形式進入中國大陸,並於1983年開始感染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1990年代,艾滋病疫情呈現快速增長態勢,主要集中於雲南邊境吸毒者群體中,並且逐漸以各種傳播方式擴散到了全國各地,形成了第一波HIV流行。由於政府醫療部門對疾病認知不足、行政部門瀆職瞞報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以河南血禍為代表的第二波HIV流行。

1990年代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開始組織成立部門防治中國大陸地區艾滋病疫情,1990年代末通過法規和防治計劃開始控制疫情,但2000年代初,中國大陸政府官員多次承認艾滋病疫情快速增長之態勢。中國政府對HIV/AIDS的態度從否認轉為重視疫情對於人民的威脅,艾滋病疫情控制取得可觀進步。根據中國疾控中心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報告估算,至2018年年底,中國大陸存活艾滋病感染者約125萬,流行率為萬分之9,整體疫情處於低流行水平,但感染者的數量仍然巨大。隨着艾滋病檢測範圍的擴大,報告新發感染人數逐年增加,2017年達到13.5萬人,另估計約有三成病患對自身患病不知情。2017年,收報艾滋病的主要傳播途徑以異性性行為為主,占約七成,同性性行為其次,占約二成半,母嬰傳播和輸血傳播已經基本阻斷。2017年接受抗病毒治療者達到61萬人,但是推廣治療帶來的病毒耐藥性問題引發了新的擔憂。

艾滋病作為污名化的社會疾病,在世界各地產生了社會恐懼;艾滋病相關議題在中國大陸曾是,或現在仍然是一個敏感話題,包括政府在內的各界嘗試減少對患者的歧視。媒體亦對艾滋病患者存在歧視。為數不小的公眾對艾滋病有種強烈的恐懼情緒,形成了「恐艾症患者」群體。

精選圖片

十九世紀的圖畫描繪倫敦街頭出現疑似染狂犬病的狗。

圖片來源:未知 (1826)

語錄

推薦條目

相關新聞

世界各國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示意圖

2月26日:進行中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已在全世界造成超過1億1000萬人染病,其中超過250萬人死亡。WHO

2月18日俄羅斯阿斯特拉罕州有七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8亞型(均無症狀),此為首次發現H5N8感染人類的報導,過去認為此病毒株僅感染禽鳥,去年便造成大量雞隻遭到撲殺。WHO

2月14日幾內亞東南部的城鎮古埃凱英語Gouécké爆發新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共有7人確診。 WHO

2月7日剛果民主共和國北基伍省再度爆發伊波拉病毒疫情,有1人確診感染。 WHO

2月4日肯亞裂谷熱疫情自去年11月爆發以來已造成32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WHO

11月21日:治療2019冠狀病毒病複合型單株抗體REGN-COV2 抗體組合英語casirivimab / imdevimab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緊急使用授權英語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用於12歲以上的輕度至中度患者,本月稍早FDA已授予另一種單株抗體Bamlanivimab英語Bamlanivimab緊急使用授權。 FDA 1, 2

11月18日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省伊波拉病毒疫情正式宣告結束,此疫情於去年6月爆發,共造成130人感染,其中55人死亡。 UN

你知道嗎?

傳記

喬納斯·索爾克(Jonas Edward Salk,1914年-1995年)是美國猶太裔實驗醫學家、病毒學家,以研發出世界上首例安全有效的脊髓灰質炎疫苗而知名,並於1963年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創建了專注生命科學研究的索爾克研究所。索爾克畢業於美國紐約市立學院紐約大學,此後曾在密歇根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47年,索爾克成為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教授,對脊髓灰質炎病毒進行研究,並於數年後成功開發出首劑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發過程中,索爾克在自己、家人以及其他志願者身上,成功進行了初步人體試驗。1954年,全美開展百萬兒童(6-9歲)的大規模疫苗接種試驗,1955年4月,試驗證明疫苗安全有效。

為了讓疫苗能更廣泛地用於接種,索爾克從未對疫苗申請專利,也未從中獲利。1959年,世界上有約90個國家採用了索爾克的脊髓灰質炎疫苗。在此疫苗發明前,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痹症)是二戰後對美國公共健康威脅最大的疾病之一,美國平均每年有超過4萬5千人感染,而到了1962年感染人數下降到910人,並於1979年徹底消滅了該疾病。

防治

融合抑制劑又稱為進入抑制劑,是一種抗艾滋病靶向藥物,能夠防止艾滋病病毒(HIV)與質膜融合從而阻斷HIV感染CD4+ T細胞。融合抑制劑不僅能避免HIV感染人體、防止患上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IDS,即艾滋病),還能使HIV攜帶者或艾滋病患者體內的HIV生命周期在這一步阻斷,控制病情。

截至2019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一共批准三種融合抑制劑類藥物上市:恩夫韋地(enfuvirtide,商品名Fuzeon)、ibalizumab(商品名Trogarzo),以及馬拉韋羅英語Maraviroc(maraviroc,商品名Selzentry)。

分類

病毒的子分類

主題

任務

維基專題與相關主題

相關維基媒體計畫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