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第二次世界大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題
歡迎打開時間之門!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英聯邦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英聯邦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過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廣泛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以及由德國日本義大利軍國主義國家所組成的軸心國集團,在戰爭進展到最為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並且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總計造成將近5,000萬至7,200萬人因而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此外根據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並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樑則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由於主張軍國主義之軸心國集團的舉動各地便爆發不少軍事衝突,這包括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爆發的殖民地戰爭、以及中國與日本展開的軍事衝突等,但絕大多數學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戰場爆發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戰火立刻遍及到歐洲、亞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時交戰雙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宣告結束,由同盟國集團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蘇聯美國分別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進而造成之後長達45年的冷戰,而為了避免之後爆發這類大規模軍事衝突使得世界各國一同成立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自決風氣也促使亞洲與非洲展開許多非殖民化運動,但另一方面歐洲則開始追求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色條目

香港日治時期
香港日治時期

香港日佔時期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統治香港的時期,由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日本軍投降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為止。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當日,酒井隆指揮從深圳進攻香港。經過多番激戰,英軍最終失去了唯一的水塘,只能選擇投降。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九龍半島酒店3樓的日軍投降。日軍在佔領香港後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管治香港的日本籍總督。酒井隆管治香港期間,日軍在香港濫殺無辜;又在香港實行皇民教育。香港市民在經濟民生等方面皆受摧殘,市民普遍對日軍反感。到了日軍佔領的中期,有香港居民參與東江縱隊抗日武裝組織,在新界等地方對抗日軍。最後在1945年8月15日昭和天皇宣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重掌香港主權。

軍事衝突

雷伊泰灣海戰
雷伊泰灣海戰

雷伊泰灣海戰是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菲律賓萊特島附近的一次海戰。有海軍歷史學者認為以兩軍投入戰場的軍艦總噸位而言,雷伊泰灣海戰堪稱是歷史上最大的海戰。海戰進行的時間從1944年10月20日10月26日。日軍雖居劣勢,但在塞班島馬里亞那群島等戰役皆失利後,若再喪失菲律賓台灣,其帝國「南線」資源輸送本土的命脈將斷絕,在東南亞與中國、朝鮮、本土的聯繫將被切斷。日本因此決定孤注一擲,企圖擊退盟軍在萊特島的登陸部隊,並打敗其海上力量。而盟軍幾經考慮後,放棄攻打台灣而先從菲律賓登陸,並決心以優勢軍力掩護登陸,並一舉擊潰前來支援的日本帝國海軍。結果如所預料,數量上遠居於劣勢的大日本帝國海軍聯合艦隊戰敗。


淶靈戰役是1940年9月22日至10月10日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對占據河北淶源—山西靈丘地區的日本華北方面軍駐蒙軍一部發起的進攻作戰,屬於中國抗日戰爭百團大戰第二階段的一部分。日軍稱之為察南南境反擊作戰。淶靈地區是聯絡八路軍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和平西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環節,日軍對此地亦是非常重視,且黃土嶺戰鬥八路軍擊斃日軍「名將之花」阿部規秀後,獨立混成第二旅團對楊成武的部隊恨之入骨。新任的旅團長人見與一部署了一批已深入至晉察冀邊區內部的據點。八路軍展開此次戰役的目的便是掃除這些據點,相機擴大根據地,達到鞏固根據地的目的。

武器裝備

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火箭筒

巴祖卡火箭筒第二次世界大戰美軍使用的單兵肩扛式火箭發射器的綽號,也稱Stovepipe。巴祖卡是第一代實戰用的單兵反坦克裝備。巴祖卡使用固體火箭作為推進器,彈頭為高爆和高爆反坦克彈頭,能夠摧毀裝甲車機槍工事,射程超出手榴彈手雷的投擲範圍。因為其管狀外形類似於一種名叫巴祖卡的喇叭狀樂器而得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北非戰場中繳獲到一些巴祖卡火箭筒,他們馬上就發現了巴祖卡在戰場上的作用並開始着手仿製。德國設計師將彈頭直徑增加到88毫米(還有一些小的改動)並在德軍中推廣使用,這種武器被稱作坦克殺手。由於新奇且易於識別,「巴祖卡」在軍事術語中常常代指肩扛式火箭發射器。

海上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

漢考克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一號艦。她以漢考克為名,是為了紀念美國獨立宣言第一位簽署人約翰·漢考克。漢考克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1944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漢考克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改建,但改建完後韓戰已經停火。北部灣事件後兩個月,漢考克號開始參與越戰,並多次派飛機到陸上攻擊。此後十一年間,漢考克號一共進行了九次越戰巡航,為美國航空母艦之最。1975年越戰即將結束之際,漢考克號臨時改裝為兩棲突擊艦,參與美國多場撤退行動,在金邊西貢淪陷前夕,救走多名高棉南越及美國人員。越戰結束後的翌年,漢考克號從海軍退役除籍,並出售拆解。

航空武器

胖子
胖子

胖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日本長崎投擲的原子彈的代號,這是繼小男孩原子彈後第二個投入戰爭使用的核武器,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順利核爆的裝置。它長3.25米,直徑五英呎,重4,545公斤。最早原本是將原子彈投擲目標設在小倉市,但是由於當地上空的天氣過於惡劣而只好改在長崎。1945年8月9日,即廣島首枚原子彈爆炸後3天,由查理士·斯文尼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博士卡」在長崎上空9,000投下。在日本當地時間早上11時02分,在550米高度爆炸。其釋放的能量約相等於2.1萬公噸的TNT烈性炸藥,即大概為8.4 ×1013 焦耳,比投擲在廣島的首枚原子彈稍多。儘管炸彈偏離預設的起爆點而沒有達到其最大殺傷力,但是估計有40,000人在和爆炸第一時間便瞬間死亡,另外還造成25,000人輕重傷。

二戰拾遺

二戰歷史上的今天

同盟國傳記

賴廉士爵士是來自澳洲香港生理學家軍人大學行政人員,他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指揮英軍服務團,戰後在1949年至1964年出任第六任香港大學校長,是港大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校長。賴廉士早年曾經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退伍後於1919年入讀墨爾本大學,主修醫學。他在1922年以羅德學人身份前往牛津大學深造,自1928年起歷任香港大學生理學系主任、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和香港政府醫務委員會委員等職。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賴廉士一度淪為戰俘,但旋於翌年1月成功逃脫,並在同年7月於廣東曲江創立英軍服務團,主要負責在華南地區蒐集情報、營救身處香港的人士、以及把藥物和其他必要物資偷運到香港的集中營內。二戰完結後,賴廉士返回香港大學任教,在港大校長任內,他協助把大學從戰後百廢待舉的局面恢復過來,使大學的規模得以急速擴展。賴廉士生前多次獲英廷授勳,以表揚他在戰時和對港大發展的貢獻。

軸心國傳記

卡爾·鄧尼茲納粹德國海軍元帥、先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了潛艇艦隊總司令、海軍總司令、納粹德國聯邦大總統和武裝力量總司令之職。鄧尼茲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擔任潛艇艦長,而後在兩場大戰的戰間期中建設與訓練海軍潛艇部隊,更以自己的經驗加以改良,搭配戰略規劃、通訊與協調攻擊衍生出潛艇戰術——「狼群戰術」,在橫亙大戰全期的大西洋海戰中指揮潛艇艦隊,為德國海軍立下赫赫戰功。與海軍水面艦隊表現不佳的情況相對的是潛艇的活躍,因此在注重前者的海軍總司令埃里希·雷德爾請辭後,希特勒任命鄧尼茲繼任其職。由於長久共事所取得的信任以及戰爭末期納粹領導階層的背叛,希特勒在遺囑中任命鄧尼茲為其繼承人,身兼總統與德意志國防軍最高統帥。鄧尼茲擔任其職位約20多天,指揮德軍向同盟國投降。戰後於紐倫堡審判判決十年有期徒刑,於1956年釋放。

二戰分類

分類拼圖
分類拼圖

其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