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第二次世界大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主題
歡迎打開時間之門!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大英國協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從左上角順時針開始:沙漠中的大英國協軍隊;被日本士兵活埋的中國平民;冬季攻勢中的蘇軍;載人的日本飛機準備起飛;在柏林作戰的蘇軍;一艘受到攻擊的德國潛艇。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至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過規模最龐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廣泛的全球性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以中國美國英國法國蘇聯等國組成的同盟國,以及由德國日本義大利軍國主義國家所組成的軸心國集團,在戰爭進展到最為激烈時全世界有近61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這次戰爭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整整有超過1億多名軍事人員被動員並參與這次軍事衝突,並且估計有19億以上的人口因而被捲入戰爭之中。主要的參戰國紛紛宣布進入總體戰狀態,幾乎將自身國家的經濟、工業和科學技術應用於戰爭之上,同時也將民用與軍用的資源合併以方便統籌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部總計造成將近5,000萬至7,200萬人因而死亡,佔了當時世界總人口(約19億7千萬)3.18%左右的比例,這也讓第二次世界大戰成了人類歷史死亡人數最多的戰爭。此外根據估計在戰爭期間導致近13,850億美元的錢財損失,並且造成大量房屋、工廠、農莊、鐵路和橋梁則受到程度不一的破壞。

儘管在戰爭爆發前由於主張軍國主義之軸心國集團的舉動各地便爆發不少軍事衝突,這包括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爆發的殖民地戰爭、以及中國與日本展開的軍事衝突等,但絕大多數學者仍然以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導致歐洲戰場爆發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端。戰火立刻遍及到歐洲、亞洲美洲非洲以及大洋洲五大洲,同時交戰雙方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最後一直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宣告結束,由同盟國集團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戰爭結束後蘇聯美國分別發展成為超級大國,進而造成之後長達45年的冷戰,而為了避免之後爆發這類大規模軍事衝突使得世界各國一同成立了聯合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自決風氣也促使亞洲與非洲展開許多非殖民化運動,但另一方面歐洲則開始追求各國之間的緊密合作

特色條目

軸心國在澳洲水域的軍事活動
軸心國在澳洲水域的軍事活動

軸心國在澳洲水域的軍事活動是指儘管澳大利亞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各個主戰場都很遙遠,但軸心國在澳大利亞水域的軍事活動仍然很頻繁。在1940年1945年之間,納粹德國日本帝國共有54艘海軍艦艇及潛艇在澳大利亞水域襲擊過盟軍的船隻、港口及其它設施。軸心國在此進行的最有名的襲擊是1941年11月德國巡洋艦擊沉雪梨號輕巡洋艦、1941年2月日本海軍戰機對達爾文的轟炸、及1942年5月日本袖珍潛艇對雪梨港的攻擊。1941年上半年,軸心國在澳大利亞水域的軍事活動達到了頂峰,澳大利亞海岸周圍已有日本潛艇在巡邏,而澳大利亞北部的幾個城市也遭到了日本海軍航空兵的攻擊。

軍事衝突

聖克魯斯群島戰役
聖克魯斯群島戰役

聖克魯斯群島戰役發生於1942年10月26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上第4場航母戰役和美國海軍日本帝國海軍之間在漫長的和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第4場海上戰鬥。類似於前三次在珊瑚海中途島東索羅門航母間戰鬥,雙方艦艇很少在直接視覺範圍內看見對方。相反,雙方幾乎所有的攻擊均由航空母艦上的或陸基飛機發動。日本在船舶沉沒和損壞的損失巨大,而日本失去了之經驗豐富的機組人員是不可替代的,這曾提供了相對於盟國一個重要的長期戰略優勢,而盟國飛行員在戰鬥中損失相對較低。


總計行動
總計行動

總計行動是盟軍部隊中的加拿大第1軍團從1944年8月8日至8月13日於霸王行動後期階段的攻勢行動。其目的是要突破盟軍在諾曼第陣地東側卡昂以南德軍的防線和進一步向南前進以攻佔法萊茲市以北的高地。總的目標是要做成整個德軍戰線的崩潰,並切斷了與更西面美軍與英軍交戰德軍的退路。這場戰役被認為是加拿大第1軍團的首次行動,該軍團在7月23日已正式參戰。1944年8月8日凌晨,加拿大第2軍使用機械化步兵發起攻擊。他們突破了德軍的戰線及攻佔了德軍防線上重要的陣地。他們希望有2個新的裝甲師可繼續攻擊,但有些猶豫,這2個師相對缺乏經驗和德軍的裝甲反攻阻延了進攻。在前進9英里(14公里)後,盟軍在法萊茲以北7英里(11公里)停止前進,並被迫準備一個全新的進攻。

武器裝備

四號戰車
四號戰車

四號戰車納粹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中型坦克。它原本設計目的是支援步兵,並與專門執行反戰車任務的三號坦克協同作戰。在三號坦克的整體性能逐漸不敷二次大戰中期裝甲戰鬥需要時,四號坦克因所使用的技術較為成熟而比三號坦克有更大的改良空間,因此被改造成主力戰車供給裝甲師使用。此時的四號坦克的質素比盟軍大部分坦克更佳,甚至被盟軍的士兵稱為四號特殊型。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既有改造為突擊砲驅逐戰車,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從投產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

海上軍艦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

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六號艦。她的命名是為了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民兵攻佔提康德羅加堡。提康德羅加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1944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提康德羅加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但改建完成後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再進行SCB-125改建,並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北部灣事件發生後,提康德羅加號與星座號率先派飛機空襲越南,為美軍全面介入越戰拉開序幕。接著提康德羅加號在越戰執行攻擊任務,直到1969年重編為反潛航母為止。退役前夕,提康德羅加號參與最後兩次太陽神計畫,回收了太陽神16號太陽神17號的指揮艙,最後在1973年退役除籍。

航空武器

胖子
胖子

胖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日本長崎投擲的原子彈的代號,這是繼小男孩原子彈後第二個投入戰爭使用的核武器,同時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順利核爆的裝置。它長3.25米,直徑五英呎,重4,545公斤。最早原本是將原子彈投擲目標設在小倉市,但是由於當地上空的天氣過於惡劣而只好改在長崎。1945年8月9日,即廣島首枚原子彈爆炸後3天,由查理士·斯文尼駕駛的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博士卡」在長崎上空9,000投下。在日本當地時間早上11時02分,在550米高度爆炸。其釋放的能量約相等於2.1萬公噸的TNT烈性炸藥,即大概為8.4 ×1013 焦耳,比投擲在廣島的首枚原子彈稍多。儘管炸彈偏離預設的起爆點而沒有達到其最大殺傷力,但是估計有40,000人在和爆炸第一時間便瞬間死亡,另外還造成25,000人輕重傷。

二戰拾遺

二戰歷史上的今天

同盟國傳記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

切斯特·威廉·尼米茲是一位美國海軍將領,最高軍階為五星上將。尼米茲早期以研究潛艇為主,而後成為美軍中柴油引擎技術的專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尼米茲擔任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太平洋戰區盟軍總司令等職務,主導對日作戰。戰後,尼米茲擔任海軍作戰部長,一直至1947年退役為止。尼米茲於1966年逝世,是美國最後一名逝世的海軍五星上將。美國海軍為紀念尼米茲,而將其去世之後所建造的第一艘、也是當時最新銳的航空母艦尼米茲級核子動力航空母艦以他為名,也就是日後的尼米茲號航空母艦。此外,夏威夷檀香山有以他為名的尼米茲高速公路

軸心國傳記

山本五十六,舊名為「高野五十六」,大日本帝國海軍軍人,曾留學美國哈佛大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期間擔任大日本帝國海軍的指揮高層以及日本海軍聯合艦隊最高司令長官,生前軍銜最高達到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在日本海軍中歷任重要職位,進行了多項重大變更與改革,尤其是親手組建了日本海軍航空兵部隊。在太平洋戰爭早期擔任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並策劃或指揮了數次關鍵性的戰役,例如攻擊美國海軍基地的珍珠港事件以及中途島戰役。山本在搭乘飛機前往索羅門群島前線陣地視察的路上遭美軍P-38閃電式戰鬥機攔截,座機被擊落。山本之死對瑜仍在作戰的日本軍隊士氣造成了沉重打擊。

二戰分類

分類拼圖
分類拼圖

其他主題